用街友的故事,帶領你走一段不曾見過的城市地圖:Hidden Taipei

Interview Photography/ Yao.
「阿和流浪記」導覽照片/ Lynch.
「越挫越胖的人生」&「西門王的漲跌人生」導覽照片/ 林璟瑋.

無時無刻都燈紅酒綠的繁忙台北街頭,身為居民的我們,除了常光顧的咖啡廳或是近日新興的餐廳與店家,是否曾經更深刻地認識到屬於台北城的各種面貌?

2015 年年底,我們有機會參與了由「街遊 Hidden Taipei」的導覽活動——「阿和流浪記」;從剝皮寮出發,途經萬華舊貨市場再到艋舺公園,尋常的台北路邊街景,卻是走在導覽員阿和的生命起伏——一幅真實發生的流浪地圖。

▲2015年年底,我們參與了Hidden Taipei的「阿和流浪記」導覽。阿和親切地與大家打聲招呼,並開始導覽起「剝皮寮」的起源與歷史人文。Photography/ / Lynch.
▲2015年年底,我們參與了Hidden Taipei的「阿和流浪記」導覽。阿和親切地與大家打聲招呼,並開始導覽起「剝皮寮」的起源與歷史人文。Photography/ / Lynch.

這另類的城市體驗,必須要回溯到 2013 年;當時從事科技業的曾文勤在前往英國休假時,參加了由當地無家者帶領的街友導覽活動 Unseen Tours,參與導覽所見識到的另類倫敦故事和非典型景點,也改變了她對街友的刻板印象,讓她有了在台北嘗試這種不一樣模式的想法。

回台不久,便找到致力服務無家者的慈善機構「芒草心協會」創辦人張獻忠,一同推動「街遊 Hidden Taipei」計畫,輔導無家者轉型成為導覽員。這次與協會負責「街遊 Hidden Taipei」的社工人員李佳庭小姐,一同聊聊成立一路以來心路歷程。

「規劃街友導覽跟傳統的社工服務不太一樣,帶導覽並不是提供街友大量就業機會,而是希望透過導覽讓一般民眾有跟街友交流接觸的機會。」訪談一開始,佳庭便解釋著;因為一般人想要「踏進」街友這議題其實是有困難的,但在街遊的過程中,由於導覽員本身就是街友,讓遊客可以好好地跟導覽員接觸,甚至是了解其中的生命故事。

大家要記得一件事,沒有人出生就是街友。他們都曾經是誰的孩子、夫妻、親人。

大家要記得一件事,沒有人出生就是街友。他們都曾經是誰的孩子、夫妻、親人。

最初規劃「街遊 Hidden Taipei」的導覽內容時,協會與萬華社會大學合作,大學裡的教授們擔當志工辦理導覽訓練課程。一開始許多街友可能根本不懂導覽的概念,誤將導覽與導遊畫上等號,加上導覽本身也有它的條件限制。「街遊Hidden Taipei」導覽員阿俊與小胖,也都是芒草心協會的住戶,發現自己生命中的許多故事,很期待能跟大家分享的。

街遊 Hidden Taipei「越挫越胖的人生」路線導覽員小胖。Photography/ 林璟瑋. Image Courtesy of Hidden Taipei.
街遊 Hidden Taipei「越挫越胖的人生」路線導覽員小胖。Photography/ 林璟瑋. Image Courtesy of Hidden Taipei.

「阿俊在西門區域生活了 50 年以上,他當初聽說有這樣的活動也是自告奮用,並書寫了一大本導覽手冊,詳細記錄他想帶大家參觀的地方。」佳庭說道。雖然這樣的精神實在可嘉,但在阿俊帶領協會志工實際走訪時,就發現其中很多瑣碎故事——像是果汁店老闆的祖宗十八代、誰是誰的曾女婿之類(笑)——還不足以撐起一個專業導覽的行程。芒草心協會便在逐一了解、列出無家者的故事後,將適當景點與他們各自的人生故事串起來,經過多次試走、訓練之後,才完整規劃出一個路線。光是這些規劃與磨合的期間,可能就要花上兩三個月,街友才能真正成為可以帶領大眾走訪自己城市地圖的導覽員。

街遊 Hidden Taipei「西門王的漲跌人生」路線導覽員阿俊。Photography/ 林璟瑋. Image Courtesy of Hidden Taipei.
街遊 Hidden Taipei「西門王的漲跌人生」路線導覽員阿俊。Photography/ 林璟瑋. Image Courtesy of Hidden Taipei.

而一般民眾常常誤解的部分是,其實台北的街友約有七成都是有工作的;但都以臨時工性質的工作居多,像是舉牌、派報、清潔、粗工等等,短期且勞力密集的工作。而導覽工作的門檻其實不低,須具備一定的學養知識,配合深入淺出的解說或個人魅力為導覽增色,其實都需要花費相當心力學習、反覆驗收,才能實際上線。但是上課期間街友有時得放棄打工機會,收入會減少,這樣的過渡期難免使他們生活遭遇困難,因此而中途退出的參與者也不少。因此規劃出一條能真正由街友導覽的行程,並非一件容易完成的事情。

來參與「街遊 Hidden Taipei」導覽的人們,多數抱著想要了解無家者的流浪心路歷程。協會也做過問卷調查,很多來參與的遊客都會提到,以往對於龍山寺這附近的刻板印象是髒亂而不正向的,對遊民也多多少少心生恐懼。「但是加入導覽,看見一些 60 幾歲的老先生,在你面前其實也很一般的感覺,或許只是話很多(笑)。你會有更多認識,也會發現與自己原先的想像也不一樣。若能讓參與導覽的民眾有這樣的想法,我覺得計劃的目的就有達成。那些成為導覽員的街友們,你會看見他更有自信與風采,是個正向改變,讓人很開心。」佳庭開心地說著。

另外,參與導覽的民眾也有不少老師,帶著學校中來自「高風險家庭」的學生參與活動;這些學生對在學校上課或一般課程並不熱衷。「一開始,這些學生來參加活動,都顯得興致缺缺,愛聽不聽的樣子」佳庭回顧著,但透過老師們事後的回饋才知道,這些學生在活動後都有熱烈的回響。「這些孩子很可能處在類似的生活環境,從『街遊』中引起對議題的興趣,我才發現這活動是在他們看似吊兒郎當的模樣背後,在他們心中卻實留下影響力。」

根據問卷與觀察,佳庭表示「街遊 Hidden Taipei」的客群目前以團體遊客為主,大約 20 到 30 歲,也以女性為多數;藉由 Hidden Taipei 網站上得知活動,或是看見新聞媒體的報導後而想參與瞭解。有些民眾甚至在聽過導覽後,會與導覽員互留聯絡方式,與他們持續保持聯繫成為朋友。然而,也曾發生過街友越界的與遊客提出借貸要求,佳庭也表示協會主張自立,嚴格禁止這樣的行為,如果發生會介入輔導處理,但也曾有幾位街友因為無法勸說成功而離開協會的例子。

「台灣人其實算是滿關注這些街友議題的。」在問到關於無家者議題在台灣的現況時,佳庭回答,「擔當過志工的人比例也很高。尤其在冬天,協會也經常接到許多電話,詢問是否有物資需求,由此可見台灣人是很樂意分享的。但其實也要知道,要讓一個人回歸社會,只有便當與禦寒衣物是不夠的。」雖然無家者領域至今已有越來越多人投入、關注,但實則長年累積下來的不理解或反感,其實依然深根於民眾的心底。佳庭接著舉例,在龍山國中附近原本提議建設的一日住宿中心,或是在猛岬公園興建協助街友的措施,屢屢遭附近居民的反對,最終都不能落實。

我們需要更多同溫層,比較保守的民眾可能年齡層略高。或許大家可以跟長輩聊聊,讓一些刻板印象較深的親戚朋友,能有些間接的影響。相對國外常見因為高失業率造成的年輕無家者,台灣無家者多半都是高年齡層 50 至 60 歲,因為雇主聘用年輕外勞,歲數限制之下又無法領老人年金,剛好就不幸陷落在一個中間空隙。我認為就業與福利相互幫助的路線,是台灣目前需要的。

我們需要更多同溫層,比較保守的民眾可能年齡層略高。或許大家可以跟長輩聊聊,讓一些刻板印象較深的親戚朋友,能有些間接的影響。相對國外常見因為高失業率造成的年輕無家者,台灣無家者多半都是高年齡層 50 至 60 歲,因為雇主聘用年輕外勞,歲數限制之下又無法領老人年金,剛好就不幸陷落在一個中間空隙。我認為就業與福利相互幫助的路線,是台灣目前需要的。

而除了「街遊 Hidden Taipei」,芒草心協會近日更在籌備「真人大富翁活動」,讓玩家扮演無家者,在萬華區踩點的大地遊戲。活動約莫 2 小時之間,讓玩家實地走訪萬華真的很有歷史的老店家,扮演無家者要能賺到與存到錢,希望參與者能透過多元角度來認識「無家者」,讓這群人的身影可以走出社會幽暗角落。

「芒草心協會算是比較新的,透過網路行銷接觸到更多年輕群眾,但是也有很多前輩已經在這塊領域耕耘很久。仁安基金會在全台都有分布算是服務量最大的。另外還有人生百味、第四世界等等新興組織,將藝術與商業等等不同面向的資源串連。大家在溝通跟合作也很密集,在議題行銷方面也都是主打無家者,共同集結力量。年輕人當然還是為主要訴說的對象,但年齡層大的群眾我們也需要接觸到。許多長輩都只覺得『那我捐錢給你』,並非實地去了解,就說要捐錢。但我們希望不只是這樣,我們希望可以獲得了解跟信賴。很想告訴大家,就算你要捐款,也要深入了解那些單位怎麼在營運;或是當志工,這也是個能深入理解又直接幫助的方式。」佳庭最後補充。

無家者並非特定地區所獨有,大多是在時代變遷和工業化社會下,因技能不再被需要而被留下來的人們,每座大城市裡都有著這樣的身影。他們並不一定像外界一般所想像的,是僅與骯髒為伍,不事生產、好吃懶作或是愛好自由等生活方式,才淪為街友。成為街友的原因各不相同,在台灣,有的是工傷、有的是產業外移,難以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上再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新的立足位置。希望大家透過這些深度交流的活動,能以更多的同理心,理解街友的處境。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藝文與人文關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