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餐館 Dishoom,是由一對表兄弟 Shamil 與 Kavi Thakrar 經營,在倫敦 King’s Cross 車站裡開設了第三間 Bombay Cafe,意旨在向 20世紀初期,追溯自南亞地區的「Irani cafés」(此處並非指國家伊朗,而是在印度的印度伊朗語系族群)大眾餐食文化致敬。尤以對當時最多來自 Zoroastrian 的南亞地區移民而言(Iranian immigrants,這邊指的是 pre-Independence Bombay,非單指現代孟買區域),在 1920 至 1960 時期,這種小型精緻的餐館,不分種族、階級或宗教信仰,除了平民百姓像司機、學生,到找尋靈感的作家、街上的行乞者,甚至連有著富裕背景的太太們,在當時這種小餐館裡,都可以見到他們相鄰而坐的身影。以印度嚴苛的階級印象來說,那是段非常不尋常的時期。
隨著這些後代經濟狀況的提升,以及來自各地速食餐館的虐襲之下,相較於全盛時期 400 間的據點,如今在孟買卻不到 25 間,有的還轉型販賣起 pizza 或是中國菜。而有感於這些在當時如雨後春筍冒出的道地印度餐館已漸復不存,Shamil 與 Kavi 突發異想地把 King’s Cross 舊倉庫幻化為孟買建於 1820 年的維多利亞車站一角,不僅原本維多利亞式建築與之相仿,回到 1850年,此處也正是大英帝國與其殖民地貨物相互輸送的轉運站,尤以倫敦與孟買兩地間的輸送最多。
肩負室內設計的工作室 Macaulay Sinclair, 為體現原始的英式殖民味道,採用經典的曲木傢俱,更與店主共同拜訪孟買當地的古物市場,搜集了 100 多項的古董物品。在復古味濃厚的屏風、仿舊陶瓷洗手盆和大型磅秤等等的並置圍繞下,保留原始磚牆,穿插鋼架橫柱與平台設計,除了可以懸掛挑高式的燈具,四層樓的公間在屋頂天窗灑進的光線照射下,塑造出層次分明的立體感。位處一樓的接待處和酒吧是全區比較明亮的地方,二樓則有用餐區和橢圓形的人行走道圍饒其外,三樓開放式的廚坊和大型餐桌則可提供多人團體預定。另外,更仿造了車站裡最常看見的書報小亭,變成一個迷你版的 juice bar。
磁磚部分除了選用了復古花磚之外,更輔助單色系的擺飾選物,例如藤椅、吊扇還有最顯著的車站大鐘。印度在 20 世紀初期發展的獨立運動相關物品,像是海報、照片、廣告文宣以及寫在牆上的標語等等無處不見,某些椅子還是來自孟買老舊式火車車廂中的經濟艙座椅;追求細節的謹慎態度連廁所的水龍頭都不放過,讓人一走進便可感受到濃厚的工業風與 ART DECO 風格,除了飽食肚皮外,更充分享受孟買地區的歷史與文化洗禮。從這些小地方,便可以看出為何 Dishoom 至今不過第三間分店設立,便登上 2014 年的米其林導覽(Michelin Guide)、由 Yelp! 選出的英國地區最佳餐廳,更連續三年獲得 TimeOut London 票選倫敦最佳早餐等等殊榮。
地下室的小酒館,則遙想自當年必須持有醫療許可證方可進入的 Permit Room Bar,在勉強看清菜單的昏暗燈光下,大多數是以威士忌為基底的調酒,伴隨著孟買式英語(Bombay English)的菜單寫法,提供了像個大雜燴般的多樣選擇:街頭小吃、肉食燒烤、傳統肉捲或米飯等等應有盡有。
Shamil 與 Kavi 這對表兄弟自豪地說,這間 Dishoom 彷彿是搭乘時光機返回懷舊年代的旅程,可能連孟買的當地人都羨慕不已吧!一種歌頌著愛與寬容式美好感情的篇章,就在這對兄弟和建築師用高度智慧與才華巧手改造下,在他鄉異地產出不同於南亞孟買的熱鬧語彙了!
Images via Dishoom Facebook.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生活風格與旅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