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表象之下還有另一個世界,而當你越往深處又會發現還有其他的世界…藍天和花兒當然很美,但有一股力量—某種猛烈的痛楚與腐敗,潛藏在每件事物當中。
——David Lynch
「我發現表象之下還有另一個世界,而當你越往深處又會發現還有其他的世界…藍天和花兒當然很美,但有一股力量—某種猛烈的痛楚與腐敗,潛藏在每件事物當中。」——David Lynch
廢墟,那是個隱藏在世界表象下的世界。
一座城市裡的建築,是文明發展最顯而易見的脈絡;然而,佇立於人群、樹群或其他鋼鐵水泥間,總有些角落在時代巨輪轉動下被遺棄、忘卻,最後徒留破敗與腐朽。堆疊散落的鋼架、被留下的物品……即使陽光撒進,它們仍身置一場噩夢,永遠不會醒。
Image Courtesy of Reginald Van de Velde.
人們離去的原因已隨時間抹淡,這些被廢棄的場域甚至尚未察覺自己的時代早已結束,既走不開也無處可去。僅能看著象徵自己繁華歲月的裝飾、壁畫,在時間毫無憐憫地推移下一點一點被侵蝕——每道傷痕切口都是時間的唏噓,這痛楚深刻至筋骨結構,剩下歲月的記憶如鬼魅般,迴盪在偌大的格局裡。而那些因偶然一陣風吹拂、飄盪在空氣中的塵屑,因禁不住腐蝕而落下的石塊、木板,都是它們神經質的喃喃自語—這才發現,赫拉巴爾筆下那《過於喧囂的孤獨》,並不僅僅存在於人類的感性裡。
Image Courtesy of Reginald Van de Velde.
城市旅遊導覽書籍不會介紹這些角落——這些不論在何處城市皆被當地人視為舊時代的符號,破損而令人難以正視,人們寧可無視或絕口不提。建造它們時,我們曾刻畫的理想烏托邦藍圖,都是一去不復返的幻影。
這是個隱藏在美好世界表象下的世界,不去談論或提起,彷彿疏離的態度便能與它們隔絕。
Image Courtesy of Reginald Van de Velde.
然而,在這些場域,時間被賦予了不同的力量與意義,停滯的發展與運行,卻也成了凝結從前年代的片段縮影。這些縮影展現在攝影師 Reginald Van de Velde 的作品裡,他自 1989 年開始探索、記錄廢墟場域;小心翼翼踩踏每一步,並非全然因為脆弱古老的建築結構,更因為那龐大的建築格局,在現代俯首觀看,姿態依然令人敬畏。
他用鏡頭凝視鋼鐵斑駁的鏽花或玻璃碎片,試圖挖掘曾經有過的輝煌,最後卻總是訝異地發現,這些從前未見、未聞的故事與場景,其實正是我們人生每段旅程的寫照。Reginald Van de Velde 追尋的並非漂亮唯美的風景,而是隱藏在這美麗新世界陰影之下,我們對烏托邦更為深刻的思考——「也許我們從未真正認識這個世界,甚至認識自己」。
這次我們與 Reginald 聊聊,他如何透過鏡頭揭開這存在於陰影下的世界,又如何在廢墟的殘破故事裡,拾起那些帶著痛楚的美好。
Image Courtesy of Reginald Van de Velde.
.從你第一次帶著相機穿梭,拍攝在世界各地被遺棄的角落,這旅程至今已經多久?
1989 年我十四歲生日時,爸爸給了我一台 Pentax 相機。從那之後我開始不定期在各處廢墟拍攝照片。我還保留一批那時候拍攝的底片影像,照片中那些建築樓房也都已經被時間抹去。如果我有時間我會把它們掃描下來。2007 年算是個轉捩點,我買了一台數位相機,在這些廢墟場所裡探險,並開始不間斷地記錄它們。
.一開始是在什麼機緣下探訪廢墟場景?
在我長大的小鎮裡有個廢棄的「鬼城堡」,我在那度過了整個童年,與其他年輕人碰面、玩捉迷藏、抽了人生第一口菸…那是我對廢墟空間迷戀的開端。90 年代城堡被重新整修,然而隨時間過去,我還是喜歡在城堡周圍散步,回憶自己的童年時光。
Image Courtesy of Reginald Van de Velde.
.穿梭在這些城市裡人煙稀少的地方探索,什麼樣的建築會吸引你拍下它?而這些廢棄的工廠、古堡等建築對你來說是否有特別的意義?
工廠、大樓、醫院、學校與城堡…幾乎可說是一切的事物。在開始一段廢墟探險前,我會花很多時間研究它所在的國家,尋找其他有可能成行的地點,分析 Panoramio 攝影網站上的照片。當清單上的地點都完成,路標與路線是下個任務,確認便很重要。有些狀況很好,有些很糟;有些很精采,有些則被轉向。我也曾有過一無所獲返回的旅程,通常是因為那些廢墟已被拆除、重建、或使用。但幸運地,那些無獲而歸遠比成功抵達的還要少。
是的,我想每個被廢棄的空間對我來說都有著某種意義。我花了許多時間挖掘一個廢墟的歷史,有時覺得自己有特權見證這些場域在這個年代嚥下它們最後一口氣息。讓它們的存在如此有意義的,也正是我們對它們投入的心血,那些調查研究、每段移動旅程、以及探索過程本身。
Image Courtesy of Reginald Van de Velde.
Image Courtesy of Reginald Van de Velde.
.你曾提到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這本著作帶給你很大的影響,你也將自己視為尋寶者。能否與我們更深入談談這部分?
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保羅科賀爾著,又譯《煉金術士》)這本世界聞名的小說裡,一個叫 Santiago 的牧羊小男孩,為了尋找藏在埃及金字塔裡的寶藏,展開一段漫長的冒險。在旅途上伴隨著危險、機會、災難與愛,深刻體會、學習關於他自己以及這世界的運行。如果他傾聽自己的內心,他便會找到所追尋的,那關於他自己的傳奇。
我從未見過煉金術師,但我也是個尋寶者。那些分散在地球各角落的場景,對我來說是極為珍貴的事物,等待我們的來訪與探索。而每當你從一段旅程返回,總是有一段新的冒險要展開,潛伏在角落。我們渴望找到聖杯,但其實它從不存在;每一次的起身抵達他方,每一段的美好追尋時光,才是讓這些旅程極為有意義的原因。
Image Courtesy of Reginald Van de Velde.
Image Courtesy of Reginald Van de Velde.
.你的作品裡揭露了這個世界大眾不曾看見或關心的面向—這是一個隱藏在我們所認知的世界裡,其陰影底下的微型世界。不論是主題或是美感,也與多數攝影師喜愛或捕捉的對象截然不同。請談談你用鏡頭記錄下的這個世界。
我稱之為「感知的大門」。當你從自己的住家到辦公室或朋友那,在這段小小的移動裡,也許總是經過一棟磚牆建築—你與它擦身而過不下百萬次,門窗總是緊閉。它融入周遭社區景象,沉寂又無趣,幾乎難以察覺它的存在,你甚至不曾對那扇緊閉的門後藏著什麼有過任何疑問。這樣的場景發生在我們多數人的生活中,但也正是我工作的起點:揭開那些隱藏在門後面的世界,捕捉這些場所過去的莊嚴與美麗。
Image Courtesy of Reginald Van de Velde.
Image Courtesy of Reginald Van de Velde.
.這些廢墟場景勢必曾有過它們輝煌的時刻。在捕捉徒留灰塵與破敗的當下,是否帶給你更為深刻的體認?而這經驗是否又帶給你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自己生活裡的人事物?
這些廢墟在它們的輝煌年代是如何閃耀著光芒,又是如何在時代結束後嘗試再生,我在心底建構著這些影像。我對那些大型工廠的巨大場域、格局總是感到震驚,僅僅透過觀看它們佇立於眼前,你便知道在過去的時代裡它們有多重要。只是接下來你理解到,劇變上演、公司或企業解散了數以千計的員工,留下它們被遺忘在上個時代裡。
Image Courtesy of Reginald Van de Velde.
造訪一棟樓房或城堡,蹣跚走過遍地的資料、信件以及屬於它的一切,這過程轉變成極為個人的探索。散落地板的家族相本、情書、紀念品、狩獵戰利品、框起的照片與藝術品…知道所有皆遺失於此,這令人心碎—當你明白自己也許是最後一人見證一個歷史的片段碎屑,而這過去甚至不屬於你,它們將一直在那,直到它們被收起,或是永遠被時間抹去。
這些廢墟在它們的輝煌年代是如何閃耀著光芒,又是如何在時代結束後嘗試再生,我在心底建構著這些影像。我對那些大型工廠的巨大場域、格局總是感到震驚,僅僅透過觀看它們佇立於眼前,你便知道在過去的時代裡它們有多重要。只是接下來你理解到,劇變上演、公司或企業解散了數以千計的員工,留下它們被遺忘在上個時代裡。
Image Courtesy of Reginald Van de Velde.
這讓我開始猜想,這樣的忽視與破敗是否也會出現在自己的生活、相本以及一切屬於自己的物品。事物的停止究竟是讓它們長存?或是讓它們失去、被遺忘?
Image Courtesy of Reginald Van de Velde.
.長久以來拍攝各式各樣的廢墟,這其中勢必有許多故事,不管是建築本身或是拍攝時的小插曲。請與我們分享你印象中最深刻的經驗。
2013 年我拜訪了保加利亞當時共產主義在山裡的一處遺蹟。多年前我便知道它的存在,一直想捕捉它在冰雪環境裡的樣貌。因此某個寒冷的夜晚,我展開記錄這紀念遺蹟的探險行動。它在山脈的頂端,巴爾幹半島中央一座名為 Buzludzha 的高峰,我需要四輪驅動的吉普車才能在大雪裡爬上山坡。抵達後踩著雪具在厚厚的雪地裡攀爬,大雪、霧氣、刺骨的寒風、零下十五度的氣溫以及無法看清的視野…環境極為嚴峻。40 分鐘爬進這雪白的地獄後,那座共產社會遺蹟命運般的聳立在我眼前。當下我完全震懾,慶幸自己人生裡有著這一刻深刻奇妙的體驗!
Image Courtesy of Reginald Van de Velde.
.你的作品探討著建築、場景、個體與時間的關係,雖然它們破敗、腐朽,但卻帶領我們用宏偉的格局去反思、審視這個世界,甚至隱含著「反烏托邦」的涵義於其中。你希望透過自己的鏡頭揭示這些廢墟,能帶給觀眾什麼樣的啟發或關注?
我們生在步調快速的世界,忙碌地做著充滿壓力的工作,每天穿梭在川流不息的交通裡,面對混亂,被期限催促,緊接而來更多的壓力…但在這既混亂又被秩序掌控的世界裡,依然有處角落能讓我們歇息喘氣,依然有些地方「時間」隱含著不同的意義,依然有些場域如同不存在般地存在。對我自己來說,這些探險與照片是存在於天性的一場逃離,試著展現遺世獨立的寧靜。
Image Courtesy of Reginald Van de Velde.
Image Courtesy of Reginald Van de Velde.
.「This is the JOURNEY, not the destination. 」若以旅人而非攝影師的角度來回顧,這段旅程帶給你最大的啟發是?
探索印尼與日本絕對是讓我大開眼界的旅程,但最大的啟發卻是思考與自己生活。認知裡截然不同的世界。每次隨旅程接近尾聲,在那些生活於共產主義社會裡的人們身上,讓我越對共產主義感到好奇,這或許是我至今學到最多的部分。我們在學校裡學過共產主義,但這些概念其實非常模糊。在探訪保加利亞期間,我與許多當地人交談,他們與我分享許多生活故事—那些發生在鐵幕(Iron Curtain,冷戰時期,將歐洲分為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兩個區域的界線)仍未崩解的時期。這些故事關於教育、醫療福利、經濟,以及對移動、旅行的限制,對人身自由的束縛。對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來說極為尋常的事物與自由,在共產主義政權下卻不被允許。像是音樂,來自西方的藝術表演、音樂唱片都難以取得。人們會為了披頭四的黑膠而大排長龍;即使某些人擁有類似的物品,也必須面臨被處罰的命運。我也曾聽過有人因為唱片收藏,引來共產政權的執政黨搜索家裡,用大刀劃破一片片的唱片—這真是個可怕的故事,卻也讓我大開眼界。
我想我總是在尋找這樣的旅行—旅行前你未曾想像、期待過的事物或活動,替你上了人生的一課,使你在靈魂與經歷上富足,讓我們更理解我們身處的世界,以及不曾好好看過的世界其他面向。
Image Courtesy of Reginald Van de Velde.
Image Courtesy of Reginald Van de Velde.
.我們知道你最近期的攝影集《Between Nowhere & Never》裡面包含許多目前尚未發表過的作品。能與我們談談這些作品背後的故事嗎?
《Between Nowhere & Never》是我至今所有旅行與探索的縮影。籌備這本攝影集時,我想要用一種特別的研究角度更深入主題,解釋自己走進這些廢墟的想法,提出值得思考的問題,甚至傾向哲學的邏輯,避免過於煽情聳動的闡述方式。這些努力如果沒有我才華洋溢的好友 Mirna Pavlović 協助,那這本作品便無法完成,她的文字完美描繪了攝影集的概念。我們將自己流放了整個夏天,把時間全奉獻給這本書。我們將這些微不足道的廢墟,展現了一種存在或價值。
《Between Nowhere & Never》攝影集在世界各地同步發行,大型書店與主要的網路書店都能找到。
.最後請談談你理想中的「美好生活」。
成為自己夢想的夥伴,透過自己的雙眼,見證這個世界。
Image Courtesy of Reginald Van de Vel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