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那角,總有人類尚未探索的世界,而城的這處,隨海波流動奔放的自在,是淬鍊,是故事,是文化。一句句閩南俚語道出人生百態的形貌,幅幅畫作重現大海生命力的萬種姿態;曾為海上工作者現為自由創作人的船老大─陳正勝,用他的方式帶領我們,航向一趟魚世界的傳說。
乘著火車馳離台北,窗外一路從城林樹景來到了海景風光,抵達宜蘭頭城。步行至工作室,船老大與船夫人阿珍親切的熱情迎接,毫無距離感的人情味,著實體現。一入門就見幾幅畫作,再深入屋內便見階梯牆上裱框的《紅目鰱》,船老大從民國 100 年開始創作,《紅目鰱》便是第一幅最完整的作品。當時船老大在經營的釣具店內隨意畫圖,牆上或抽屜,哪裡有空位哪裡就畫。而《紅目鰱》正是釣具店牆板上的畫作,因此裱框內的作品並非紙張,而是貨真價實的木板。
一生與海相伴的他,接觸海洋、魚類的時間甚長,也悟出了一番道理。「我覺得魚和人一樣,都有不同的獨特性格,以海洋深度來說有表層、中層、底層,而個性也有掠食性、洄游性、棲底性,每一種魚都有自己的個性!我也都把自己當成是魚。」談起最愛便開始滔滔不絕分享的船老大,不禁讓我們好奇地詢問,在眾數魚類中有覺得和自己相似的魚種嗎?「我想應該是曼波魚吧!自由自在、瀟灑派的不拘小節蠻像我的。就跟畫圖時一樣,隨心所欲將內心的色彩表現出來。」思索一會兒,道出答案的船老大笑笑地說著。
的確,船老大魚世界中的魚,掌握動靜一瞬的奔放姿態,更是絕色鮮豔似幻。不曾受過專業藝術訓練的他,反而因此不被侷限「經常想到什麼就畫什麼!但每張圖的故事就思考很久,揣摩魚和俚語的連結也花很多時間,不過運用色彩時就非常隨心所欲,不曾參考原本魚的花色,完全跟著內心走。」因全然的隨心,所以一張圖即使有同種魚類,顏色配置也不盡相同;若下回又畫到同一隻魚,船老大只依當時內心自然流露的色彩,從不照樣上色。
作品特色強烈,除絢麗繽紛、線條有張力外,將近乎失傳的俚語俗諺、漁人文化結合,才是作品最重要的核心。「我認為,每一張圖有故事才會精彩,我的出發點跟創作理念也很簡單,想傳承這些魚的俚語跟傳說而已!這些都是以前的人點滴生活累積下來的,如果沒有延續就會中斷。之前在台南開個展時,有老人家跑來告訴我,這些俚語他們當地以前也有…」憶起當時,船老大分享傳統在地文化其實沒有地域性,曾與大陸漁民交流而發現有相似俗諺,他想著這是很跨國的在地文化,別的地方肯定也有雷同傳說!
現在,總以口語相傳的文化,正透過畫作與網路資源,有機會讓年輕人認識,更勾起許多人曾經的點滴回憶,於是船老大開始這樣的使命…「原本我只想畫一百張就好了,但開始有人告訴我,這些畫可以療癒、愉悅心靈。所以我決定繼續畫,畫到海裡沒有魚!」從沒想過畫作能帶來眾多迴響的船老大,自己也感到開心與激勵。
創作時,認真的將記憶中的俚語、漁人文化寫下,針對魚類習性尋找適合的品種描繪,從過去常見到現在絕種的魚,或只見一次卻無稱呼的魚,通通都記錄下來!船老大認為,愛護魚資源不分品種,即使現在是常見的魚,若不珍惜未來也將會絕跡。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魚,船老大發展出許多系列「討海人的最佳海味」、「最毒的魚類」、「最好吃的魚類」、「海底十二生肖」等等主題,總搭配鉅細靡遺的圖說,在 Facebook 上分享,提供完整知識性及船夫人的魚肉烹調方法,成為獨特的寓教於樂風格!
訪談之中,使筆者更確信每件事的大小成就,都來自累積。從船老大分享的創作心得之外,我們看見相簿裡一張張照片、資料夾一頁頁採訪剪貼簿,這是他對於大海、魚類的熱愛,是一輩子的興趣,更是永遠的熱情。而船老大也曾在《台灣釣魚》雜誌上,寫了好幾年的專欄,從分門別類的整理魚類照片並標註魚名學習,到現在成為畫魚的專家,有些堅持和執著即使不需要外顯張揚,依然非常震撼人心。
雖然 50 多歲才開始創作,但摩西奶奶「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的故事,深深影響著他。摩西奶奶 76 歲開始畫圖,80 歲開個展,讓船老大感受到畫畫這件事,沒有區分太早或太晚。一輩子看到的魚多半都是活跳跳的,掠食利眼、群聚游竄、優游自在,每一刻魚生動的樣貌,都將完整留存在船老大魚世界。
新展演計畫!明年船老大將在宜蘭酒廠紅露藝廊辦個展,對船老大作品有興趣的朋友們,不妨一同前往親眼感受繽紛生動的魚傳說。想了解更多船老大陳正勝的魚世界,請瀏覽 FB。
船老大的魚世界–陳正勝個展
展期:2016/1/26 (二) ~2016/2/25 (一)
地點:宜蘭酒廠紅露藝廊
開幕茶會:1/30 (六) 10:00
Photography/ TinLee
Part of Artwork Images Courtesy of 船老大的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