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2015 年養成了一個習慣,凡看過的電影皆隨手記上一筆,評上分數。上週重新翻了一下,挑出自己喜歡的名單,在這跟大家分享。首先要跟三部優秀的電影說抱歉:《性本惡》(Inherent Vice)、《暗黑冠軍路》(Foxcatcher)以及《男孩超級白》(Gueros)。這三部片我都非常喜歡,但是都是 2014 年的電影,我就不計入年度片單之列。今年世界影壇年輕新秀輩出,嶄露頭角的都不是大師的作品,頗有世代交替的意味,其實是件令人振奮的事情。另外中南美洲今年也交出極為優異的成績單,各大影展獲獎連連,持續保持影壇創作力最為豐沛的區域。最後,我的觀察是電視的強勢崛起,隨著許多平台自行投資與拍攝作品(Netflix,Amazon 等等),觀眾觀看影像的方式已經有極大的不同,台灣在 2016 年也會在觀影習慣上做出後知後覺的改變。
以下就是我的年度 15 部電影推薦:
15. 《邪惡的養成》(The Childhood of a Leader)
Image Courtesy of Protagonist Pictures
布萊迪寇貝特(Brady Corbet)演而優則導,首部電影長片就勇奪威尼斯影展最佳新導演與地平線單元最佳導演,美國獨立電影又出現一名亮眼新秀,值得期待。此片可說是《白色緞帶》(The White Ribbon)保羅湯瑪士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版,作品看的出寇貝特是個超級電影迷,把一個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外交官到法國談判時,家裡小孩的故事,拍成指涉納粹、批判美國本身的嚴肅作品。這部片大膽自信的場面調度與運鏡,英國音樂怪才 Scott Walker 做的年度最佳電影配樂,替這部電影加分不少,在威尼斯影展大放異采,並不令人意外。
片段:
VIDEO
14.《絕地救援》(The Martian)
Image Courtesy of 20th Century Fox
看這部電影是個意外的驚喜, 原本只是抱著看一部大成本大製作的心態觀賞, 但是導演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交出近年來最佳個人作品, 把一個單純太空人在火星求生、努力重返地球的故事, 拍的大器又糾結,巧妙運用其他故事線(地球上的團隊、 太空船上的組員等),讓快要兩個半小時的篇幅毫無冷場, 私自認為此片的成就更勝稍嫌煽情匠氣的《地心引力》( Gravity)。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後半段昇華至未來世界裡, 正向描述人類彼此之間的愛,在眾多科幻反烏托邦( Dystopia)的作品中, 為這糟糕的世界留下一股好萊塢式的溫暖。
預告:
VIDEO
13. 《贖罪俱樂部》(The Club)
Image Courtesy of Flash Forward Entertainment
《NO》導演帕布羅拉瑞恩(Pablo Larrain)這次交出新作,轟動柏林影展, 評審團主席戴倫艾洛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愛不釋手到找他來拍攝娜塔莉波曼( Natalie Portman) 主演賈桂琳甘迺迪的傳記電影。其實挑戰宗教黑幕的電影很多( 等等還有另一部),但是《贖罪俱樂部》做了一次絕佳的劇本示範, 用最精簡的電影語言與諷刺味十足的劇情發展, 探討每個人心中善與惡二元對立間的永恆矛盾。值得一提的是, 此片所有演員的成就驚人,各個角色間的張力十足, 想必彼此飆戲的成就感極大。在今年有點乏善可陳的世界影壇中, 替智利與拉丁美洲留下一個亮點。
預告:
VIDEO
12. 《計程人生》(Taxi)
Image Courtesy of Maison Motion
其實 2015 年柏林影展競賽片的水準優良, 對比世界最高榮譽坎城影展今年的競賽片水準,可說是毫不遜色。 而勇奪最佳影片金熊獎的《計程人生》(Taxi), 可說是對世界上所有喜歡電影的人的一股暖流。導演賈法潘納希( Jafar Panahi)在 2010 年被伊朗政府判處禁止拍電影二十年, 但是在這樣的限制之下,他卻能展現藝術家最偉大的氣節, 持續創作,終於在判刑之後的第三部作品達到了藝術上的卓越超群。 賈法潘納希自己下海當計程車司機,在來來去去的乘客與親戚中, 呈現伊朗的社會百態。他面對壓迫下所展現的毅力與不妥協精神, 想必是所有電影工作者的典範。
預告:
VIDEO
11. 《犬之心》(Heart of a Dog)
Image Courtesy of Celluloid Dreams
而說到藝術家,就不得不提到這部讓我感動萬分的紀錄片。 曾經來台表演過的表演藝術與音樂家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接連遭逢母親、丈夫「龐克教父」路瑞德( Lou Reed)與愛犬蘿拉貝爾的逝去, 讓他創作出這部能量強大的療癒系佳作。結合動畫、照片、 錄影帶等視覺媒材,安德森拼貼回憶,勇敢面對失去的母題。 身為愛狗人士,我為片中傳達藏傳佛教的生死觀而著迷, 而他用紀錄片中的「上帝之聲」(voice-of-God) 娓娓道來多個人生故事,那股平靜而強大的生命能量, 堪稱去年最優秀的影像散文。
預告:
VIDEO
10. 《驚爆焦點》(Spotlight)
Image Courtesy of CaiChang International
這部是所有奧斯卡獎季曝光的電影當中,我最喜愛的一部作品。 故事其實平鋪直敘,描述五位記者調查波士頓樞機主教管區內, 頻傳神父不當性侵孩童的醜聞事件。導演湯姆麥卡錫(Tom McCarthy)向來很會不慍不火的把故事說的恰到好處(如《 幸福雙贏》、《幸福來訪時》),而這部片更上一層樓, 優異的演員演出與克制得宜的內斂,成為他的最佳代表作。 而最讓我喜歡的是片中沒有人是英雄, 人人都是盡忠職守的媒體從業人員而已。 片中時序是 2001 年 911 事件發生之時,時光飛逝之快, 令人錯愕,而全球媒體因網路的轉向,令人不勝唏噓, 而這部電影提出問題的高度,實為優異。
預告:
VIDEO
9. 《海街日記》(Our Little Sister)
Image Courtesy of CatchPlay
誰不是人見人愛的導演枝裕和的粉絲呢? 到現在我都還記得大學課堂上首次觀看《下一站,天國》( Afterlife)時的震撼。改編自漫畫的新作, 描述在鎌倉相依為命的三姊妹,在父親的喪禮後得到一個意外妹妹, 四人抱著各自的煩惱,互相扶持與成長的家庭故事。 或許是故事豐富的程度, 這次的新作品讓我驚艷於是枝裕和在藝術成就與敘事上取的了完美的 平衡,有種更上一層樓的感覺。那百看不膩的日常生活小宇宙、 日本藝術電影才看得到的光線捕捉、演員之間完美的合作無間, 讓我在電影結束時還想留在劇中。 我想這就是是枝裕和的電影世界的魔力吧。
預告:
VIDEO
8. 《記憶乍響》(Louder Than Bombs)
Image Courtesy of Maison Motion
而同樣是家庭的故事,我超級喜愛的《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 導演尤沃金提爾遠赴紐約拍攝英語發音電影,跟一票大牌演員, 交出了一部優雅而寧靜的脫俗佳作。 故事描述著名戰地女攝影師過世後三年, 丈夫和兩個孩子為了籌備她的回顧展,多年後再次聚首。 那些彼此內心的糾結, 可能美國不論電視劇或是日舞影展出來的獨立製片都拍爛了, 但是這部被坎城影展選為競賽片的特別之處, 在於導演讓整部電影處於一種「低頻率的一致」。 整部電影在導演強大的主導之下, 讓北歐美學在這紐約故事中做了完美的融合, 也讓我更加確信只拍了三部的尤沃金提爾必將擠身大師之林。
預告:
VIDEO
7. 《我的母親》(Mia Madre)
Image Courtesy of Maison Motion
說到家庭通俗劇的大師,深受法國著名刊物電影筆記( Cahiers du Cinema)多年力捧的金棕櫚得主南尼莫瑞提可說是箇中翹楚。 在《鱷魚白皮書》及《落跑教宗》後, 他又回到了特殊自傳體的風格,仿若《親愛日記》、《兩個四月》 多年後的續集終章。故事其實就是在講一個女導演拍片不順的同時, 媽媽也病危,人生眼看即將崩潰。如此老掉牙的劇情, 卻在大師手中變成一部感人至深,悲喜劇完美結合, 且昇華到經典電影質地的地步,堪稱神奇。 我最喜歡的是某些只有南尼莫瑞提影迷才懂的細節, 那是他給大家最珍貴的禮物。一幕女兒學騎偉士牌的橋段, 讓我由衷微笑。
預告:
VIDEO
6. 《索爾之子》(Son of Saul)
Image Courtesy of Maison Motion
而 2015 年真正轟動坎城影展的電影,非《索爾之子》莫屬。 當所有人聽到「納粹集中營電影」都要翻白眼時, 匈牙利新人導演拉茲洛那米斯(László Nemes)硬是交出了一部強悍無比、技法滿分的完美處女作, 勇奪評審團大獎,更一路過關斬將,在美國影評圈大獲好評, 奧斯卡外語片呼聲遙遙領先。我在坎城看的版本, 是導演堅持用 35mm 膠卷播放的,整部片從攝影機運動, 場面調度,聲音設計,刻意保持的冷酷,都是如此的完美, 大家見證了一個電影創作資優生的誕生。 期待這位坎城影展刻意培植的影壇超級新星之後的發展, 我更想看見他之後電影會有什麼不同的樣貌。
預告:
VIDEO
5. 《怒火邊界》(Sicario)
Image Courtesy of Long Shong
丹尼維勒納夫(Denis Villeneuve)向來是我喜愛的導演之一,而《怒火邊界》 (Sicario)是他最為成熟大器的作品, 坎城的空手而歸讓我替維勒納夫不平, 所幸在美國上映時獲得了應有的肯定,奧斯卡可望有所斬獲。 關於美墨邊界毒品走私的電影很多, 卻很少有作品能夠做到張力如此之強。配樂、攝影、剪輯、 場面調度等等,各個面向的技法都爐火純青,而文化間的背後意涵, 相信是文化批評家齊澤克(Slavoj Zizek)的完美範本。 如果我們期待好萊塢體系能夠拍出優秀傑作, 我想這部作品可以成為代表。 丹尼維勒納夫證明了是他駕馭好萊塢資源豐沛的產業鏈, 而不是被動迷失在金錢遊戲之中。
預告:
VIDEO
4. 《第二媽咪》(The Second Mother)
Image Courtesy of Maison Motion
我還清楚記得柏林影展動物宮(Zoo Palast)放映時滿堂喝彩的場面, 而最後果真也獲得了觀眾票選獎。 故事描述在巴西聖保羅從事褓母工作十三年的瓦爾, 因女兒要來考大學,而周旋在僱主家庭的故事, 這是我去年最愛的拉丁美洲電影, 真心覺得所有台灣電影從業人員都應該去電影院見習這部完美的傑作 。一直堅信通俗劇(Melodrama)是非常難拍的一個類型, 巴西女導演安娜慕依拉緹(Anna Muylaert)卻能在完美演員的配合下, 不僅拍出最棒的通俗劇,更搖身一變, 轉身批判巴西本身的階級與社會現象,堪稱最上等的政治電影, 更重要的是,這部片好看極了!
預告:
VIDEO
3. 《45年》(45 Years)
Image Courtesy of iFilm
另一部從柏林首映的傑作,就是《愛在週末邂逅時》( Weekend)導演安德魯海格(Andrew Haigh)耗時六年, 也讓夏綠蒂蘭普琳與湯姆寇特內同時在柏林封帝封后的作品。 結婚 45 年的夫妻凱特和傑夫準備開心慶祝週年, 就在紀念日宴會前夕,一件塵封已久的往事被翻開來。 安德魯海格完美的劇本、兩位演員不可思議的演技、 細膩到讓人屏息的美術與攝影, 都奠定了這部片子會經過時間考驗成為經典的基礎。 而最神奇的時刻,就是片尾最後一個鏡頭, 可能是我這輩子看過電影數一數二最棒的收尾吧!而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一曲的使用,當場讓侯孝賢《最好的時光》 相形失色不誇張。
預告:
VIDEO
2. 《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Fury Road)
Image Courtesy of Warner Bros.
該如何形容《瘋狂麥斯:憤怒道》?電影散場之後, 我不禁問我自己:我到底看了什麼?它是一部爽片、科幻片、 公路電影、女性主義電影、動作片、反烏托邦電影、沙漠電影、 世界末日電影。它也是一部速度感 100 分、感官刺激破表、 一切做到完美、只屬於大銀幕觀賞的電影。 誰能想像一名 70 歲的導演能夠拍出如此走在前面的大成本大製作? 誰能想到一部暑期大片可以征服世界各地最挑剔的影評人? 誰能相信一部暑期動作大片能夠成為如此豐富的文本可供辯證研究? 歷史上發生這種事情的機會不多,沒錯, 2015 年你見證了一部曠世奇片的誕生。
預告:
VIDEO
1. 《紐約新鮮人》(Mistress America)
Image Courtesy of Fox Searchlight
而我的年度最佳影片卻是諾亞鮑姆巴赫(Noah Baumbach)跟葛莉塔潔薇(Greta Gerwig)繼《紐約哈哈哈》(Frances Ha)後,再度攜手合作的《紐約新鮮人》(Mistress America)。 兩位不僅共同寫出一個魅力十足且鞭辟入裡的完美劇本, 諾亞鮑姆巴赫的執導充滿七零年代紐約風情, 而葛莉塔潔薇的精湛喜劇演出更昇華了整部片的層次, 整部片的質地已經可以向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影史經典《安妮霍爾》(Annie Hall)看齊,同時又象徵性的批判了 2008 年的金融危機後美國夢的幻滅。這麼完美的繆思組合, 諾亞與葛莉塔,魚幫水,水幫魚,可得繼續拍好拍滿, 一起點亮世界影壇。
預告: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