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背後的社會學脈絡:旅英藝術家鄭亭亭專訪

 

文/ Polysh 特約編輯 翁浩原 Eric Hao-Yuan Weng

 

攝影是一種很微妙的媒材,有時候是捕捉情感上的微枝末節瞬間,有時候是透過影像來說故事。以攝影為主要媒材的藝術家鄭亭亭(Cheng Ting Ting),同時具備這兩種特質;但和前幾年的她相比,她在感性之餘多了些理性,用影像乘載錯綜複雜的學術理論與社會現象,讓觀眾透過建構的畫面來了解她想敘述的事情。

 

IMG_3426s
《The Atlas of Places do not exist》
IMG_3431s
《The Atlas of Places do not exist》

擁有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攝影和 Goldsmiths College 純藝術創作雙碩士,旅英多年的鄭亭亭遊走在台灣和英國兩地,她擅長使用日常生活物品、周遭經驗和語言,來挖掘隱藏背後的意義—攝影對她來說是一個溝通的媒介,而不是單單只是視覺呈現。如她所說:「視覺效果是來討論的,討論對我來說是比較重要的。」因此在她的作品裡頭,有時候看到的照片並不是純粹的視覺藝術,而是概念和研究結果的產出;透過影像進入到她想告訴你、以及想和你討論的現象,如同藉著視覺效果展開論述的人類學或社會學家。

 

portrait

 

對亭亭來說,創作的過程,其實也是研究。在這些過程中,讓她最享受的幾個時刻,一個就是研究,另一個就是和視覺有關。像她 2015 年年底在台北新苑藝術(Galerie Grand Siècle)展出的《Post – 》個展,便是以這樣的脈絡發展下來的成果。《Post – 》,一個充滿想像空間的主題。她解釋,在英國的學界中,他們總是有許多討論,像是「Post-human」、「Post-anthropology」、「Post-internet」,簡單的說,就是「在什麼之後」、「在什麼之前的後面」這樣的一個概念。 從這概念延伸而出,展覽共有三個系列:《This is so last year》、《Looking for Chinatown》以及《The Color Chart》。

 

dsc_4536
Image Courtesy of 新苑藝術

《This is so last year》,鄭亭亭挪用奧地利人類學家 Felix von Luschan,其發展出藉由量測手臂內側膚色來區分總族的量表。這量表共有 36 個漸層,利用對比顏色來測驗你是哪個種族,也就是說用不同的色塊來區分。「這是一個非常歐洲中心的東西,沒有亞洲也沒有非洲,純粹用膚色來判斷一個人。」鄭亭亭解釋,她用透明的卡典西德貼紙貼在玻璃上,一方面也邀請觀眾來嘗試。因此作品的標題,諷刺這個在 70 年代便被廢止的量表,是昨天、已成過去的事—雖然如今僅有少數人在討論,但對她而言依然是很重要的事情。

 

IMG_2888s
《This is so last year》

結合錄像、攝影和裝置的作品《Looking for Chinatown》,也是一個研究導向的作品。位在泰晤士河畔的 Limehouse,一直是倫敦傳說中最早的中國城,當時這區是港口的所在地,聚集許多來自遠東的水手。鄭亭亭以當時的酒吧 Charlie Brown 做為研究的重心;透過許多報章雜誌以及檔案搜尋,她發現酒吧的老闆收藏許多來自遠東的寶物,其中有兩個是他最喜歡的,「The Chinese Goodness of the Sea」以及「The Ivory Princess」。

 

IMG_3452s
《Looking for Chinatown》
IMG_3456s (1)
《Looking for Chinatown》

因此為了這兩件「寶物」,鄭亭亭做了很多實地探訪,連 Charlie Brown 的族譜都找到,但是就是沒辦法聯絡到 Charlie Brown 的家族。不過有趣的過程就是在這裡,她是在找這兩件物品,但其實也不是真正在找—因為在研究的過程裡,這中國城的存在其實是有疑義的;水手們來來去去,或當時受到被建構的「傅滿洲」中國人形象下的產物,作為醜化中國城的說法,像是危險、髒亂、誘拐白人小女孩等等。「這一種介於對不熟悉文化建構出來的,就像是中壢火車站,有很多外勞很危險,這樣的一個概念。」她解釋著。所以 32 分鐘的錄像,其實真正中國城的片段只有頭尾,中間則以檔案與大眾媒體片段組合而成。其中撿到的物件,她把它做成裝置,然後想像那兩個 Charlie Brown 的寶物,作為紀錄的過程。

 

IMG_3459s
《Looking for Chinatown》
IMG_3460s
《Looking for Chinatown》
vlcsnap-2015-11-18-15h38m58s136
《Looking for Chinatown》

 

《Looking for Chinatown》Video:

 

《The Color Chart》則是用倫敦亞洲超市裡所販賣的商品,以及當地尋常的物件作為攝影的材料。在這些照片裡,火腿肉、猴頭姑、芋頭等食材這些我們日常尋常的商品,,配合法國麵包、東方風味的杯子等物品,刻意地安排,呈現出一種「被建構的亞洲形象」。尤其以雞爪和義大利面篩水器組合的照片,一眼便能感受到那突兀的「特別」,鄭亭亭解釋:「這就是英國的雞,跟臺灣的雞沒有不同,但是就是會聯想到亞洲人。」為了連結這些照片,她利用特別命名的顏色,像是聯合國藍、帝國紅、西點灰等作為背景,加上無框和裝框的照片安排,做出刻意的視覺感受。「這些其實就是很單純的顏色或食物,為什麼可以這樣做又如此被定義?」這是她試圖提出、討論的疑問。

 

IMG_3448s
《The Color Chart》
IMG_3442s
《The Color Chart》
IMG_3434s
《The Color Chart》

單純地看著鄭亭亭的作品,其實她拍攝的影像非常乾淨,並有種難以言喻的距離感。這距離感有如看著無塵室裡的工作人員,隔著一片玻璃,難見其動作卻不聞其聲。藉由論述與理解,鄭亭亭不僅僅呈現視覺表現,而是引起討論和思辯的議題。我想,這便是一位當代藝術家所擁有的魔力。訪談過後的兩小時,鄭亭亭應該是在前往巴西的飛機上,思考著旅行的時間與空間,作為下一個作品的概念。

 

想了解更多,請瀏覽鄭亭亭個人網站

 

All Images Courtesy of 鄭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