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是個一切歸零,重新開始的一年。因此我決定帶著自己的筆,走訪城市裡的咖啡館,在 Polysh 寫成《理想的島》,記錄這些咖啡館日常。特別的是,咖啡館老闆總有兩個不同的身份。透過他們的視角,從自身經營的空間出發,聊聊個人的理想空間、喜愛的島嶼角落,還有對城市的觀察。也許我們能從這樣的縫隙間,看見生活的模樣。
走出捷運站,伸伸懶腰,廣闊的天空在眼前開展,讓人不自覺神清氣爽起來。往左一彎,大步邁向今天尋寶的地方,杜鵑窩咖啡。咦?怎麼沿途都是平實的房子,卻不見咖啡廳的蹤影?原來,杜鵑窩的小小招牌隱身在住宅間,腳步太快的人,一不留神就會錯過。
後來將差點與杜鵑窩擦肩而過的故事,告訴咖啡廳老闆之一的十九,她說:「這裡其實蠻低調的,我們希望是真正喜歡這個地方的人來到這裡。」一走進杜鵑窩,親切感油然而生;牆上貼滿各種印刷品,電影海報、展覽 DM、社會議題簡報傳單,就像自己房間的牆面一樣(應該不只有我的房間貼滿這些有的沒的吧!),記錄著深刻、有所感觸的各種訊息。十九也說,有客人來店裡,也許工作到一半,累了,就直接趴下來睡覺。輕鬆自在的氛圍,絕對是杜鵑窩的魅力之一。
然而在空間安排上也能感覺出小小的視覺巧思。透過落地窗從店外往裡頭看,木板將店內隔出好幾個層次:依著門窗的是一個大方框,中間是 C 字形的座位,最後面吧台區則是數字 2 的形狀。在和十九聊到空間設計時,她說因為她是三個合夥人裡面最晚加入的,所以像層次分明的主體設計她並沒有參與。不過因為她很喜歡復古的東西,店裡的桌上便有了舊式燈具、還有散佈在各個角落的小玩意,偶爾也會有朋友將手邊不要的東西帶來杜鵑窩。「這就像隨時可以看見朋友一樣嘛!」我說,她笑著回答沒錯,然後開始一一細數店裡的「朋友們」。
談到當初讓幾個老闆聚在一起合開咖啡店的契機,十九說一切都是緣分。剛從台中來到台北的十九,除了平面模特兒的工作之外,還接了幾個咖啡廳的打工。當時心底便有著,「既然做了不少咖啡廳的工作,為什麼不乾脆直接擁有一家自己的咖啡廳?」這樣的念頭。剛好其中一位合夥人也對咖啡有濃厚的興趣,便邀請她一起合作。至於咖啡廳名稱的由來,如果有看戲習慣的人,可能會將杜鵑窩咖啡與電影《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聯想在一起;但十九解釋,其實當初只是因為合夥人曾組過一個叫杜鵑窩的樂團—因為非常喜歡這個名字,所以就沿用了,跟電影故事裡的精神病院其實沒有多大的關係。
組成杜鵑窩交錯的枝葉,將每個人牽引在一起。在這個有時候也理不清黑白對錯的世界裡,也許你想努力實踐生活,或者偷得一個自在的午後。但其實也不需要什麼特別的理由,杜鵑窩就這樣靜靜地等著你慢下腳步,投身柔軟的夢。
杜鵑窩 CUCKOO’s NEST
台北市中山區北安路 458 巷 41 弄 52 號
Opening Hours: Mon-Sun/ 1:30 pm – 12:30 am
T: (02)2533-0531
想了解更多,請瀏覽 CUCKOO’s NEST FB。
photography/史比野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