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下筆,有了一種慾望」於是眼前的筆劃,是藏不住燃燒慾望後的溫度,關於炙熱有多燙手,單憑想像堆積出來的,常不足以表達。在步調奔馳的世界,很少人可以擁有耐性和奢侈的時間,緩緩醞釀。今天我們走進書畫藝術家-陳柏安的研究室,細聽他與生活的對話,解析作品中的時間觀、意識形態,重新界定我們對水墨畫的觀感。
「傳統水墨畫中,常利用山水景象來呈現東方人的宇宙觀,談的是天與人之間的關係,或是抒發個人生命情懷,相對起來也比較少只用符號化的筆韻來做精神上的詮釋。」坦言傳統水墨繪畫對自身影響相當大的柏安,他的作品涵括了傳統水墨精神與現代生活產出的符號視覺,嘗試透過畫作,喚起所有在時間流動過程中的,身體感知。
以系列作品《歸途》而例,異鄉求學的他,在長期往返家鄉與租屋處的車程中,發現人都會對移動過程的軌跡,擁有意識上的熟悉感,身體更會存下記憶和慣性動作,一切都是那麼不自覺的,就往目的地前進。其實我們也常遇見,即使搬家了或換個新環境,偶爾還是不假思索的走到舊住處、舊地點…這些神秘的指引,回憶成份很高,那都來自過去建立起的歸屬感。


「生活地區與作品,它有一定的連結度,當我們面對這樣的歸屬感,它屬於比較私人記憶的空間時,如何勾起觀者的意識共感,是我希望能做到的。」從現代化的生活環境,柏安觀察人為建築、景觀,在這樣的幾何空間中移動,產出的錯覺、律動感、光影變化,儼然促成了《歸途》系列獨有的視覺體驗,以黑白虛實呈現水墨與歐普藝術感的節奏韻律。
在作品的用色配置上,柏安分享著色彩用意,黑、白色運用於水墨畫時,常以墨色為主去減少色相,統整畫面整體感;黃、紅色,則用來表現印記符號或光的指引,去暗示空間連結度;金、銀、白色交錯使用時,形成的律動或錯覺感,和眼睛接收光線時的光影變化雷同,詮釋出貼近生活的真實感知。「當觀看一個作品,經常是從視覺去吸收,除了藉由色彩與符號的表現之外,如果畫作的命名能使人進入另一層遐想,也能是一種溝通方式。」以《歸途》裡的《上下左右停》系列為例,將移動軌跡視覺化,人的運動過程文字化,目的都是為了加深觀者的內心共鳴。
在選擇媒材上稟持著簡化原則「以墨、雲母粉、壓克力原料這三者之間做搭配,雖然嘗試過其他媒材,但創作過程若有太多媒材加入,也不一定都會加分,所以盡量去簡化到最簡單的效果做表達;而墨與宣紙,更不需要任何圖像,只要擺在那裡就是某種文化的象徵,就是一個『語言』!」


對於環境變化有諸多啓發的柏安,他自認不喜歡太吵雜的地方,比起熱鬧,幽靜也許更適合自己,能靜下心來思考,甚至透過創作的本身過程,去解答對生活上的提問。
當書寫是一種本能的慾望需求,像這樣子不斷地寫,書寫繁殖書寫,也等於是在做一個自我內在層面的釋放…
柏安的這番話使筆者想起林夕的著作《原來你非不快樂》其中一段內文:「畫畫及練書法根本就如一次禪修,養性之餘更在緩慢的行進節奏中減慢了你內心的躁,而你的心境也會反映在你的筆法中,故也等於慢條斯理地釋放了你本來想激烈地發洩出來的心火。」以筆觸之間,無論粗細、濃淡,甚至是飛白(乾枯筆觸),都是創作者的深意,以及刻畫對生活的見解。

對於藝術,柏安說著:「投入藝術這塊領域,對我而言是個特別的人生經驗,能見識到邏輯思考特別的朋友,能藉不同審美的品味與文化思維,改變以往看待事情的角度,接受它,運用它,讓生活更有趣…」這次我們分享了柏安《歸途》系列的創作,透過畫作與自身敘述,讓讀者探究書畫思維與作品理念;而最近興起的書寫風潮,更出版了不少練字書,很多人因此練出興趣、練出一番心得。如果有正在練字的讀者們,想必更能體會出,筆觸之下流竄的那股氣息,慢卻剛而有力。期待柏安未來能有更多系列作品及展演計劃,因為實體的畫作,不需要太多語境,就能體會其中的魅力。
Photography/潘思翰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藝文與訪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