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Up Plant?》:攝影師鄭婷的腦內樂園

「那個住在倫敦運河船屋裡的攝影師鄭婷,她絕對是個怪人。」

第一次見到鄭婷的作品,是在她與莎士比亞的妹妹們(Shakespeare’s Wild Sisters Group)劇團合作的莎妹書《Be Wild:不良》。不良,be wild,那樣的氛圍絕對適合她,有點狂想,有點超現實,有點後現代,概念十足,百分百歡樂(這歡樂裡還帶點小女孩探索世界的天真與好奇),甚至有著獵奇的前衛色彩—就像與自己的朋友嘗試各種古怪、新鮮的念頭,毫不費力達到視覺高潮,腦內開起三天三夜 non-stop 派對。

10.go you good -hello s

1.what's up plant- no.1 s

性格鮮明的攝影風格,上述字句似乎都適用於形容鄭婷的作品,卻都不足以精確定義。與其說她是位攝影師,毋寧視她為透過相機鏡頭與身體、與環境對話的行為藝術創作者;藉由影像畫面裡不合時宜的特定場域與時間觀,放縱古怪的肢體呈現無視尷尬,在初視那「令人不解的荒謬」與「意料之外」的情感語彙裡,偷渡身體與空間的建構連結,進而引發觀眾「似乎與自己有關」的共鳴。歸類與詮釋既不適宜(這麼一說甚至隱含著蘇珊桑塔格在《Against Interpretation》裡對反詮釋的哲思),觀眾只能依著畫面循線摸索,對鄭婷的腦內樂園稍稍一瞥;透過揭示她眼中的「現實」狂想,勾引感官,抽離敘事與寫實,投射的卻是觀眾自己的好奇慾望。

7.watering me s

近期在倫敦展演空間 STOUR SPACE 舉辦的《What’s Up Plant?》個展,鄭婷整理近年以植物為素材的攝影作品,結合許多裝置的介入,打造一個幽默又卻極為真誠的植物樂園。當你透過作品畫面以為她任性妄為、滿滿叛逆狂想,她卻一本正經地回答—那任性裡滿滿的直率,甚至有些理直氣壯—她是古怪,但卻怪得極有魅力。這次我們走進她的展覽,與她一起聊聊她的世界。

_MG_6499-2 h1280

.一開始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開始接觸攝影?

印象中從小到大家裡都會有一台相機—那種自動對焦、按開關後鏡頭會拉很長的那種,那是爸媽專用或是家族旅行用的,不是屬於我自己的,但我到現在還清楚記得它被放在爸媽房間櫃子裡的哪格抽屜。小時候對拍照不太有興趣,因為我討厭入鏡,尤其在長大的過程中,青春期怎麼拍都尷尬,都醜醜胖胖糗糗的,拍照經驗都是有點半被強迫安排。特別是出遊團體照,都有些指令,該站在哪個位子、面向哪個方向、眼睛對向哪邊— 背景永遠不是重點,重點是數到一的時候要看鏡頭然後微笑。

一直以來都很羨慕其他人有自己的相機,我曾經偷偷把家裡的相機帶出去拍照,但因為沒有零用錢沖洗,最後只好向爸媽認罪。十七歲高中畢業旅行的時候,跪求爸媽幫我買一台相機—第一台是 LOMO 出的四格機,當時店內架子上五顏六色,說是相機其實更像玩具。那台相機連觀景窗都沒有,只好亂拍。但第一次看見洗出的照片還是很開心,照片中除了玩樂的畫面外,還穿插著當時偷偷暗戀的男生之類的照片。沒有觀景窗但是還要構圖,而且構圖非常重要,假裝有個中心主角,但遙遠的背景中暗戀的對象要入境,要很刻意地不經意。當時覺得擁有自己的相機真的是太棒了,還可以收藏暗戀的對象(笑)。

CC8A6477 h1280

CC8A6491

後來陸陸續續因為喜歡拍照開始接觸不同的相機,多數都是便宜的傻瓜相機,以快拍和即時玩樂為主(笑),所以早期很多照片都是模糊的。直到來英國的第一年,因緣際會開始幫 Vice 雜誌拍活動,每週要跑很多 party、拍那些倫敦次文化場景裡的年輕人並進行訪問。那段期間完全不會用數位相機,跟學校借了一台有點落後的機型就到處亂拍,閃光燈隨便亂閃—回想起來很可怕,那時英文也不是很好,相機也不太會用,卻也因此正式走進了攝影。

_MG_6497 H1280

CC8A6480

11.do you good hello hello s

.攝影做為表現媒材最有趣之處是?你的攝影哲學又是?

攝影最早主要為紀實用途,而對我來說,我所紀錄的是我自己創造出來的現實—這個現實是從想像延伸而出的一種存在。它是有條件、有限制的,它有個取景框,而拍攝對象必須真實存在著—我必須運用真實的人事物與空間,去創造、調度出我想要的情境。拍攝當下現場是三維的,過程隨時間軸前進,但結果卻又是以靜態、平面的方式呈現。

對我來說文字、語言一直都不是我的專長—我腦海中的世界像是很多懸浮微粒在漂浮,與大家共存在同一個空間,互相連結卻又不相關聯—用這兩者表達自己很吃力,總是起了頭卻找不到完美的結尾,需要花很多時間解釋。透過影像創作,讓我覺得好像所有零散的點無法連成一條線是可以的;而透過攝影,我能和世界、和自己保持距離,讓我從旁觀者的角度去表達我所看見的世界,也更加了解自己。

CC8A6460 1280

4.what's up plant- no.4 s

.這次在倫敦舉辦的個展《What’s Up Plant?》,集結近年來妳以植物為素材的攝影作品。請先與我們簡單介紹這次辦展的契機與發想過程。

《What’s Up Plant?》展覽的靈感起源,來自之前與臺灣雜誌 NOT TODAY 合作的攝影作品《Do You Good》(中文《為你好!?》)。《Do You Good》系列熱熱鬧鬧,創作想法來自某年冬天臺灣的環島旅行,在青年旅社裡看見穿上網球的椅腳—網球套椅腳在臺灣似乎是滿常見的畫面,但在什麼東西都量身定做的英國並不會見到。臺灣因為多元文化與歷史背景,沒有什麼太大太沉重的文化包袱,生活裡有許多充滿想像力的無極限混搭或是可愛的小聰明—不論美感好不好。那個網球套椅腳的場景,讓我想起自己家裡的椅腳,不管地板是磨石子或木板、磁磚,不論何時一定有著椅套,這是出於保護的意念—保護的前提是,對被保護的對象有所在乎,想要為對方好。這一列中間夾雜穿網球的小狗、足球護膝踢足球、穿上充氣頸枕的維納斯石膏像以及一系列插花作品;而插花系列則延伸出《What’s Up Plant?》的概念,把想要示好的心用在植物身上。

CC8A6487

CC8A6481 1280

以植物為主題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工作室。因為住在船上,船內空間很小,所以需要有一處工作室專心工作。尋找工作室除了想要依水而居的地理環境,也希望是個採光良好的空間,能與我的植物們一起工作。長年待在倫敦搬了很多次家,每次回台灣也必須把自己的植物送人照顧,所以找工作室時便希望是個能讓我與植物們一起活下來的地方。後來因緣際會找到 STOUR SPACE—這是一個複合空間,除了藝術家工作室也有展場。某天畫廊經理發現她在臉書上面的 header 攝影原來是我的作品,於是便邀請我這次在 STOUR SPACE 展場規劃展覽。植物與我每天朝夕相處,整理作品時發現它們一直是我長年拍攝的內容之一,是我一直以來無意間的主角。在中華民國駐英國文化代表處所辦理的「台灣文化沙龍」贊助下,完成了這次以植物為主題的《What’s Up Plant?》個展。

13.do you good- jetplant s

2.what's up plant- no.2 s

.那植物對妳來說是什麼存在?

植物對我來說像是個小寵物(house pet),每株植物都有自己的個性、喜好與習性,對陽光、水和營養的需求不一;這些植物如同靜物般,但又是活著的雕塑裝置。在做作品的過程裡,我依照植物本身的樣貌去想像,也幫它們量身定做專屬它們的小宇宙。

.自己心底最喜歡、覺得最有共鳴的植物是?

應該是仙人掌吧!仙人掌很有種、很衝突,外頭長滿刺,身體厚實而柔軟,不常開花但開起花又很招搖(笑)。

12.do you good -cactus s

CC8A6489 1280

.除了攝影作品外,這次展覽現場也有許多有趣的植物裝置呼應攝影。對妳來說用妳的美感介入這些植栽的自然樣貌與生長,這是抱著替它們打扮或與它們玩耍的心情嗎?

誠如剛剛所言這次展覽是《Do You Good》系列的延伸,將想要示好的心情用在植物身上。我一直夢想自己的工作室是一座小小的叢林,因此剛搬進新工作室時便開始蒐集各式各樣的植物。當時剛好春天,植物每天都在冒新芽,我每天花很多時間看著他們,覺得自己很像是植物的看護—事情都做不了,一直想要澆花(笑)。常常花一整天照顧它們、替它們澆水—澆水大概是人類對植物示愛最直接也最簡單的方式吧!

所以《What’s Up Plant?》就像是個與植物打招呼、示好的經驗,想把對方當成寵物一樣保護,幫它們打扮,向它們示愛。我想要用詼諧幽默的方式去討論,我們一直以來總是用自己覺得對的方式,或是自以為是為對方好的方式去對待我們所愛或所在乎的對象。但卻很少思考過這樣的方式與為對方好的心情,是否是對方真正需要的,是否真的對對方好,又是否多此一舉。

_MG_6501 h1280

5. what's up plant- no.5 s

.非常喜歡那幾張模特蓋上布、高舉植物的 gif 系列作品,有種極度不和諧的荒謬感。請談談這系列的靈感與發想過程。

這系列叫做《Human Vase》,想法非常簡單,我想把角色對換:想像植物成為主角,而人類本身是容器,像是裝載植物的盆栽。我的很多作品裡都有人的影像在裡面,但當我們把五官遮住後,那個人本身的歷史與故事就消失了,變成物件一般。觀看者依著形體仍然能分辨出那是人類,也會將自身投注於畫面裡。褪去五官後那一張張照片裡的身體似曾相似,可能是你或是我—因此就算整體畫面再怎麼荒謬,依然存在著共鳴。拍照時我不斷對模特催眠:「你是花瓶,你們本身為一體,要在黑暗中尋求平衡,要去 host 你的主人,而你的主人就是頭上的那個植物。」

這過程裡有許多有趣的發現,像是人類的肢體有很多可能性,而當不同的人身處在同一塊布底下,視覺被遮蔽後必須摸索該如何合作、如何在其他不熟悉的肢體中找到平衡點,又該怎麼去撐住這個植物—我用連續的影格方式將模特尋求平衡的過程記錄下來,再把它們做成 GIF、animation。

WhatsUpPlant_HumanVase_TingCheng_Polysh_600

WhatsUpPlant_HumanVase_TingCheng_Polysh_600_2

.多數的我們難以感受到植物的情緒,因為植物的生長是緩慢而趨向靜態。在妳以植物為拍攝對象的過程,是否曾有特別的時刻感受到它們回應你?又希望透過自己的作品引發觀眾對「不動」的植物有什麼樣的情緒或想像?

我希望藉著《What’s Up Plant?》的作品,讓觀眾看見、發現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細節,像是這次的主題植物—它們無所不在,卻很少人會多看一眼。這其中讓我覺得很有趣的是,將植物從靜態畫面中的主角拉出,變成「活著的裝置」(A living Sculpture)後的角色。最近剛好迎接春天的到來,大家都在冒新芽,現場的植物裝置與其說靜止不動,實際上卻是無時無刻都在生長。當然可能有人覺得我很無聊,也有人覺得我有趣—希望大家可以一起跟我把無聊當有趣(笑)。

_MG_6504 h1280

_MG_6514 h1280

_MG_6538-2 h1280

.這次的展覽也邀請許多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創作者在現場表演,請談談他們在這次展覽裡扮演的角色。

從發想到完成展覽的過程,其實到最後一刻佈展的時候才確定展覽的樣貌。最一開始的設定是想像我擁有一座森林,那個森林藏在東倫敦 warehouse 的紅磚牆裡,這座紅磚牆叢林裡面有很多很多的物件與小細節:有聲音,有影像流動,很多想法彼此流串。後來我又想像這是一個 festival,所以邀請了旅居倫敦的實驗聲音藝術家 Alois Yang(楊博宇)、視覺藝術家 Nien Yun(粘隶芸),以及表演行為藝術家 Elena Savvidou 在展覽開幕表演。另外也請了住在萊比錫的 Super Furry DJ 幫我依展覽主題特別選曲。一開始我告訴他們自己想像中的展覽樣貌:「大自然的元素」、「身體的介入和感受性」、「在覽現場和環境、人群做互動」,請他們利用這個空間呈現他們覺得合適的作品。

Alois Yang 和 Nien Yun 的作品《Micro Reality》結合聲音與影像的即時表演方式,利用預錄好的大自然收音以及在展覽現場以顯微鏡取樣的植物與人造素材,藉由聲音和影像透過互動軟體的干擾,透過擴音器、投影機去觀察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似簡單不經意卻又繁雜無法重複的微小細節。

WhatsUpPlantOpening_Polysh_5

WhatsUpPlantOpening_Polysh

Elena Savvidou 的行為表演《Trans-formation》則是以身體來處理時間和空間的關係。表演的開始在展場的地面有個沙丘,Elena 將自己的身體隱藏在布料底下,頭頂的前端有個探照燈,但 Elena本身無法看見布料外的空間,她在過程中必須用視覺外的感官感受現場的動線、穿越人群,然後以雙手慢慢地把沙從彼端移動到展場的另一端。

WhatsUpPlantOpening_Polysh_3

WhatsUpPlantOpening_Polysh_4

.若非以攝影師的角度,而是以「與植物相處的一位朋友」這個身分回顧,這段摸索植物、與它們建立情感的實驗過程帶給妳的啟發是?

與每個生物相處都需要磨合期,瞭解對方的個性和習性—從一開始要怎麼讓它們活下來、適應新環境,到如何讓它們活得開心。尤其在倫敦,常常在花市看見一些對倫敦人來說感覺獵奇的熱帶植物,但是一帶回家就死了,因為生長環境完全不同。如果你在 B&Q 或是 IKEA 買植物,會發現那裡的植物都像是標本—它們從工廠出來,統一控溫控日照, 同一批植物長得都一樣高。我特別喜歡那些和人相處過的植物,因為日照、生存環境改變等等因因素,習性也會逐漸不同。再美的花都需要有人欣賞,如果你懂得欣賞對方,相信它們也會以花枝招展的姿態回饋你(笑)。

_MG_6568 h1280

.最後請談談妳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這個題目好大,我沒有想過美好世界的樣子—覺得很多事情都是一體兩面,有不好的對照,才看得見好的那一面。比方說倫敦的夏天對照倫敦的冬天,倫敦的夏天就是我的美好世界。但是如果用台北的夏天對照倫敦的冬天,倫敦的冬天則是我的美好世界。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在臺灣看不見臺灣的好,在英國看不見英國的好。但當這之間有段時空距離遙望著,不論是過往的懷念或是對未來的幻想,就會覺得「天啊!彼方就是我的美好世界!」

3. CC8A6349

鄭婷
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目前於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習攝影。影像以快拍方式捕捉日常物件和場景的超自然樣貌,構築關於身體與其周遭空間的連結關係。作品曾刊載於《Dazed Digital》、《Neon Magazine》以及 《Bloomberg BusinessWeek》,並於倫敦、柏林、冰島、聖保羅、曼谷、上海和台北等地展出。她的夢想是建造 一個供藝術家居住的行動樹屋,一起旅行並造訪外星公路。
看更多鄭婷的作品,請瀏覽鄭婷的網站

All Images Courtesy of 鄭婷。

Written By
More from Alice Chan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