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尖端時尚的超模們身上出現刺青圖騰,大衛・貝克漢與安潔莉娜・裘莉向世人展現身上當代時尚的刺青,實境秀也拍攝團隊也直接走進聞名的刺青藝術家工作室內轉播。具 2014 年的調查,美國的刺青人口占了總人口數的 20%,2007 年以來更迅速成長 13%。紋身,自古以來有人擁護卻也受人鄙視,尤其近百年來西方社會對於這古老藝術的態度出現幾個重大轉折。
對於遠古的歐洲部落,像是居住在色雷斯、高盧人、皮克特的人來說,刺青這項傳統就是野蠻文化的代表;後來希臘羅馬人把這種皮肉上永久的印記作為懲罰性的用意,用來標記奴隸與戰俘—從此,刺青被視作一種恥辱。刺青藝術研究者 David McComb 透過《100 Years of Tattoos》,藉由超過 400 張的豐富圖像,展示百年來西方刺青的演變,也可一窺 20 至 21 世紀初的社會史。
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刺青在基督教盛行的歐洲被認作是異教徒的行為,受到極大的打壓,甚至被教宗哈德良一世於西元 787 年明文禁止。就在刺青因為在宗教與偏見逼迫下幾乎銷聲匿跡時,西方社會見識到太平洋島嶼部落千年以來視刺青為正當儀式,歐洲對於刺青的態度終究會轉向於一種人體藝術來看待。18 世紀時,遠航的英國皇家艦隊水手紋上刺青的現象相當普遍,探險家 James Cook 首次把大溪地語 Tattow 引進到歐洲,演變成英語的「tattoo」(古羅馬時期稱為 stigma)。不僅於此,在 1774 年 James Cook 更帶回一位名叫 Omai 的波利尼西亞青年,向倫敦的上流社會展示他滿布全身的彩色紋身。刺青席捲了歐洲與美國,藝術家們開始成立工作室,不只是遠渡重洋的水手,任何人也能有刺青的機會。
從一次大戰到二次大戰間,軍人身上的刺青是對主國效忠的表現,但同時也是對家人思念、以及遠征的紀念。像是一位一次大戰的德國軍人胸前有雙親的肖像,肚子上有騎著大象的持槍軍人,還有德屬西南非因戰敗被南非佔領的公告。在這同時,刺青的風氣也轉向到廣大的藍領階級:整日辛勤勞動的逃避、收集異國風情圖騰的生活寄託。
正當社會大眾普遍接受刺青時,卻在二次大戰出現了 180 度轉變。納粹將集中營裡的俘虜刺上編號,這種罪刑再次將刺青賦予嚴重的負面印象。從沙場上歸國的士兵因為紋身而求職失敗、刺青工作者也被迫找其他工作餬口。接下來的 40 到 60 年代可說是刺青藝術的黑暗期,不過隨著地痞流氓和飛車黨時常登上報紙頭條,隱身幕後的刺青藝術家可是正在為以後的革命鋪路。
融合日本設計與技術的美國刺青藝術家 Norman Collins(亦自稱為 Sailor Jerry),啟發了很多 70 年代投身於刺青工業的藝術家,讓西方世界逐漸對紋身整個行業徹底改觀。他的高徒 Don Ed Hardy,現今的刺青教父,在舊金山開了美國第一家提供客製化服務的工作室,客戶與跟藝術家共同討論創作,而不是重複使用那些制式的圖案。受到 60 末期反主流文化革命的影響,許多中產階級的大學生紋上了政治抗議的標誌。新的富有階級、受高等教育的客戶湧進 Hardy 的工作室,用自己的肉身表達理念和信仰。Hardy 除了帶領了 70 年代的刺青文藝復興,透過他辦的 Tattoo Time 雜誌,把紋身推向了更高層次的藝術領域。
隨著 90 年代 MTV 盛行,全球的觀眾都可看到紋身的搖滾和流行歌手,扭轉人們對於刺青只出現在罪犯與幫派成員身上的刻板印象。加上不少從美術院校出來的藝術家投身這個行業,引領了另一波風潮,同時女性也能在這長期受男性主宰的刺青行業一展身手。
《100 Years of Tattoos》
Book by David McComb
想了解更多,請瀏覽 Artland Bookstore 亞典書店 或 FB。
Photography/ Chaica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設計與藝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