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屬形塑前衛:機能與視覺兼備的芬蘭拉赫蒂旅遊中心

初見由赫爾辛基 JKMM Architects 所設計的拉赫蒂旅遊中心(Lahti Travel Centre),其前衛極具個性的外觀,著實有些難聯想這是芬蘭的公共建築作品——畢竟位於北緯 60 度有著「千湖之國」別稱的芬蘭,在設計表現上重視實用與耐用,拒絕追逐潮流和拋棄主義(throwawayism)。但若進一步了解拉赫蒂旅遊中心建築背後的初衷與概念,疑問便隨之豁然而解,畢竟氣候雖寒冷、但性格溫暖並以人為本的芬蘭,在設計上絕不墨守成規!

 

02Mika_Huisman_matkakeskus_31

 

03Mika_Huisman_DSC6172

 

除了擔負樞紐的機能性之外,旅遊中心也需具有高識別度的外觀,以供旅客往來交通穿梭時能快速辨識。由於拉赫蒂旅遊中心地點正位於拉赫蒂市中心,毗鄰現存的舊火車站旁,該火車站自 20 世紀的 30 年代始便佇立於此,歷經不同的年代變遷極具歷史價值,並已納入芬蘭國家文物局的國家重點文化環境名錄之中。故旅遊中心該如何與周圍環境展開一場新舊交融的對話而不顯突兀,也是建築設計時的一大考量。

 

04Mika_Huisman_matkakeskus_22

 

05Mika_Huisman_matkakeskus_68

 

拉赫蒂旅遊中心涵蓋 60 米的巴士站及等候亭、精緻通風的電梯塔,以及 80 米長位於高架橋下的封閉隧道空間。JKMM Architects於是採用簡約似雕塑型態、且兼備速度與量體感的造型,輔以銅、鋁材及玻璃的質地與色彩,在視覺上營造前衛感;金屬的半反射特性也使量體得以擺脫沉重感,擁抱著周圍歷史及區域。

 

08Mika_Huisman_DSC7320_B

 

Mika_Huisman_DSC6316

 

06Mika_Huisman_matkakeskus_57

 

由於往來交通頻繁,且連動巴士客運航班的需求,拉赫蒂旅遊中心全年不分晝夜的使用情況之下,照明機能也是另一大重點。建築師將照明、電器及空調系統巧妙地隱藏於結構之中;光源藏在打孔版之下的不同位置,隨季節的日照不同而增強在銅板之內的照度。白晝時金屬本色反映天光,夜晚時則有如當代雕塑般立於街上,不論天晴或落雪皆呈現不同風貌。

 

JKMM_Lahti_Travel_Center_Aerial_view_night.

 

Mika_Huisman_DSC6178

 

Mika_Huisman_DSC6168

 

Mika_Huisman_DSC6208

 

位於高架橋面下的隧道則採用陽極電鍍鋁板,整合了隔音層、一般照明及氣氛營造燈光,擺脫多數隧道陰暗、粗糙的刻板印象;而主結構的承重牆、欄杆、室外座椅、牆體等等,則採用覆銅處理。電梯塔選用玻璃外層以達外觀通透實則封閉的視覺效果,內部的以銅網包裹量體,呼應了巴士站銅板沖孔意象。於是巴士站、高架隧道與電梯塔三者之間的協調性得以整合而出。

 

Mika_Huisman_DSC7859

 

Mika_Huisman_DSC7986

 

Photograph / Mika Huisman.
All Images via archdaily.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設計與建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