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島,咖啡日常》:回到過去最現代的時刻,Modern Mode Café

 2016 年是個一切歸零,重新開始的一年。因此我決定帶著自己的筆,走訪城市裡的咖啡館,在 Polysh 寫成《理想的島》,記錄這些咖啡館日常。特別的是,咖啡館老闆總有兩個不同的身份。透過他們的視角,從自身經營的空間出發,聊聊個人的理想空間、喜愛的島嶼角落,還有對城市的觀察。也許我們能從這樣的縫隙間,看見生活的模樣。

 

DSC_0331

 

午後的涼風吹過,帶走最後一絲暑氣。車水馬龍的引擎聲自顧自的在遠方低語,騎樓的藤椅上坐著頭髮斑白的老人,咿呀咿呀地晃著。過一會沒了聲響,只看見安穩的睡容在時間的縫隙間穿過。就這樣在赤峰街的巷弄,你能自在地放慢步伐,享受現代狂放喧囂裡,自過去牽引而來的靜謐細流。

 

DSC_0330

 

赤峰街也許就是這般充滿魔力的地方。在由水泥大樓所組成的台北裡,悄悄留下過去日治時代的風華。低矮的樓房與小巷,唯有天空特別寬廣。走在街道上,也許轉個彎,就有未知的驚喜等著你。聽到我對赤峰街的藏寶敘述,Modern Mode Café 的店主之一鍾瑶分享,其實在幾年前她與夥伴 UP(李向上)不時會來赤峰街,當時的小店大概只有公雞咖啡、小器食堂等,數量不多的情況下,多半都是特別為某家店而來。赤峰街對他們而言反倒是秘密基地,有著他們兩人都喜愛的復古元素。

 

DSC_0333

 

Modern Mode Café 的由來,某種程度而言可說是赤峰街的牽成。2001 年時,UP 便在西門町一帶開設 Modern Mode,專賣服飾及古物。2006年 UP 將店收起來休養,兩年後遇上鍾瑶,彼此對復古風格的物件的熱愛一拍即合,促成 13 年 Modern Mode 再一次開張。當他們在赤峰街一帶找尋合適的空間時,看到現在的店址保有日治時期鐵窗花及老屋元素,立刻決定租下它。由於空間較大,將裡頭兩個房間規劃成工作室後,還有一大塊空間可以使用,當天他們便決定要開設咖啡廳。

 

DSC_0329

 

DSC_0321

 

德國 20 年代 Art Deco 風格的胸針,不論搭配長裙或有領襯衫都非常合適!
DSC_0310
Modern Mode 自家品牌設計兩用式耳環。
DSC_0314
Modern Mode 與國外品牌 Cor-Date 合作的復古風格手鍊。

在拜訪過不少家咖啡廳後,其實會知道咖啡廳賣得不只有咖啡與空間,還有生活的方式及態度。鍾瑶說,之前她在法國生活時,發現當地人如果工作累了,就走進一家露天咖啡廳,喝著 Expresso 好好休息。然而在台灣不少人來到咖啡廳卻是為了工作,完全沒能夠放鬆。所以儘管過去沒有餐飲業的經驗,鍾瑶仍將法國咖啡廳的 Menu 整個抄下來帶回台灣,與做咖啡的妹妹一起研究。而她也觀察到,兩、三年下來走進 Modern Mode Café 的客人,從幾乎不點 Expresso 到越來越多人開始有這樣的喝咖啡習慣,更多人是想休息片刻,讓她感到非常開心。

 

DSC_0279

 

DSC_0299

 

DSC_0302

 

聊到經營下來印象深刻的事情,鍾瑶說租下店面、裝潢到開張只有 40 天的時間,過程其實非常的急迫。而為了將錢花在刀口上,不少事情他們都得親力親為。比方樑柱上的木頭被漆上油漆,看不出原木的模樣。因此他們手動去漆,才發現屋內的木頭不少都是日治時代上好的檜木。另外除了拆除輕鋼架、換掉磨石地板外,空間幾乎都保留老屋原本的樣貌。而這也呼應了店名的意義:「回到過去最現代的時刻」。

 

原來,走進 Modern Mode Café,迎面而來的不是過去,也不只現在,而是我們未來生活的模樣。

 

Modern Mode Café
台北市大同區赤峰街 49 巷 11 號
Opening Hours: Tue-Sun/ 12:00 pm – 09:30 pm
T: (02) 2555-1020

 

Photography/史比野塔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設計與藝文文章。

Written By
More from 史比野塔

當雜誌遇上 Zine:馬來西亞獨立刊物觀察報告

以印刷品來說,雜誌算是寬...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