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於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設計學院 Percy Lau,原本的志向是成為一名服裝設計師;然而,她的導師挖掘了她在配飾設計方面的異稟天賦,鼓勵她專注在配飾設計方向。2013 年,Percy 成立了同名品牌「Percy Lau」。從上帝的創造與大自然中獲取靈感,透過 Percy 天馬行空的設計,看得出她對於科學實驗和哲學思辨的濃厚興趣。她從不去定義配飾是什麼,她更喜歡透過設計去思考人與配飾之間的關係和互動性。
眼鏡是 Percy Lau 的主打作品,大膽前衛,從不循規蹈矩。「直到現在,我也不認為我在做『眼鏡』,我是在為眼睛做配飾。將自然科學元素運用在設計中,希望時尚愛好者們能重新審視自己,了解自身的屬性,建立屬於自己真正的風格」,Percy 說。2013 年 Percy 根據「眼睛」延伸出的系列,透過透明樹脂等材料製作的主題,去探討人們看到的是否是真實的,這系列入圍了 International Talent Support 比賽,並成為了 YKK 大獎最年輕的獲獎者(回顧 YKK 創意總監專訪)。
SS 2015 系列,以「人類」為主題,由「眼睛」激發靈感,整個系列以細胞分裂的形式展開,Percy 旨在希望人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類自身、包括進化過程和身體結構的機能。
SS 2016 系列則是從日本原宿文化中汲取靈感,Percy 將這種幾乎盛行了 20 年的彩色隱形眼鏡元素運用在鏡片上,像是貓眼、複眼、蜥蜴眼、人眼,十分大膽和出跳。令她感到好奇的是,當我們的心靈之窗被遮蓋,容貌被改變的時候,我們是更好地融入,還是更突顯在人群之中了呢?
.聽說你在學習配飾設計之前,是學習科學相關的領域,這種跨學科的轉變是怎麼發生的?
當時還在叛逆期,選擇設計是為了不想過無聊的實驗室生活。
.兩個專業之間有怎樣的相互影響?可否结合作品解釋一下,兩者如何在你的作品之中發生化學反應?
我認為設計和科学都不是純粹的創作,而是發現的過程。理科影響了我的思維習慣。而在實際應用上,數學、物理、化學的很多基礎理論影響著我作品的 development。比如說《Seeing is Believing》系列,我運用了物理的折射原理計算,然後對材料的應用也需要化學的知識。
.當初為什麼會選擇配飾設計,尤其是選擇眼鏡作為你的創作載體?
我在選擇設計科目的時候,可能不像很多的設計師朋友從小就有種對某方面的熱愛;選擇配飾是因為我的恩師,他認為我在對人體有和别人不同的理解和看法,鼓勵我去接觸的。而眼鏡更是機緣巧合,一直以來我喜對不同的器官作 study,考慮器官和配飾之間的關係。因此我在大學時期做了《disORGANised》系列,也很幸運地得到很多很好的評價。
剛好我的畢業設計選擇了眼睛,做出來的系列入圍了 International Talent Support 2013 比賽,並有幸獲得 YKK 大獎。所以這行業的前輩們認為設計眼鏡是我畢業後很好的一個方向。直到現在,我也不認為我在做「眼鏡」,Percy Lau 是在為眼睛做配飾。
.你的設計總是很出人意料,實驗性很强,尤其是眼鏡系列作品。可以簡單談談你的創作思路嗎?相對於日常佩戴功能性,更多的是一種藝術化的表達方式,可以這麼去理解嗎?
我的創作思路其實是很多元,但脫離不了比較偏理科的思維邏輯。比如說,我喜歡將一切的東西解構,像《Deconstruction》系列當中便用了很多解構的元素。
我也喜歡大自然的規律,人體本身有太多有趣的元素,包括内在與外在的,都是我創作的靈感。《Cell》系列以多層圓形鏡片去表達細胞分裂的過程。
功能性和實用性是我們建立品牌後很重要的考量,可能看上去我們的有些設計影響視線,但我們會經過眼間距等實際的數字進行對眼鏡人體工學的調整。這可能也是學過數學的好處吧! 同時我們選用了日本和義大利的材料,保證品質和創意共存。
.你想藉作品表達一種怎樣的世界觀?
其實萬物都是上帝賜予我們的禮物,而我們要去發現它。
.你最希望誰佩戴你的眼鏡?
中學時期喜歡周杰倫,他鞋子特大號的 mv 裡有選擇我的設計,我非常開心!現在喜歡 FKA TWIGS,她的音樂和表演很迷人,我想和她合作。然後也希望和更多音樂人合作,因為音樂是我比較陌生的領域,我想在不同的領域上有新的嘗試。
.未來會將設計拓展到更多領域嗎?近期有什麼計畫?
不同領域的創作是我一直在做的。像三年前我在和朋友打麻將時設計了一套透明麻將。而今年我將這個概念發展成電影,並且邀請了新晉導演田原一起創作。
我一直覺得設計師不應該侷限在自己的範疇,如果有不同的嘗試跨界,也會對自己的領域有新的認識和啟發。最近我一直在想月球的運動規律,所以說不定明年大家會看到 Percy Lau 一些新玩意。
.哪個設計師對你影響很大?
珠寶設計師 Gijs Bakker,帽子設計師 Stephen Jones, 還有時裝設計師 Elsa Schiaparelli。
.回想在聖馬丁學習的經歷,你學到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有什麼想要分享給投入設計創作的後輩嗎?
可能我不會很積極地鼓勵大家說努力就能成功之類的話,因為做設計天份很重要,這也是我在學校看到最殘酷的現狀。我更不希望有人為了設計師的光環而盲目選擇這一行,這不是求學的本質。學校教會我最多的就是,發現自己是誰,並且為什么選擇設計去表達自己。
【此篇為 Polysh x VOICER 合作文章】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設計與藝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