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s of Seeing:歐洲秋日展覽回顧,藝術裡的凝視絮語

 

我們只看見我們注視的東西。注視是一種選擇行為。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Ways of Seeing, John Berger

 

來到了秋天,想起今年實際看過的眾多展覽,其中卻少有令人心動的;還好有網路分享,讓我們看遍世界各個角落正在發生的趣事,當然也包括了那些遠在國外、難以觸及的精彩展覽。這次,在網路上流動的大量資訊中,挑選了一些相當喜歡的展覽片段,與大家分享,也談談我對展覽與藝術作品的心得。

 

 

Office for Art, Design and Technology

Office for Art, Design and Technology 是一個自由的藝術計畫,由 Ryan Hughes 主導。藉由與網路上的藝術家們合作,內容與展現涵括生活周遭的發展、創作與藝術,試著藉由這些發生提問——「這些領域和目前科技相關的想像到底是什麼?」

 

chema_padilla_untitled_digital_collage__large
Chema Padilla, Untitled, Digital collage. Image Source: Disenchanted Eyes and Hopeful Horizons.

這樣的提問不禁讓人聯想,在眼前與手中使用的電腦與手機,每當螢幕畫面出錯的時候總會愣住——也許並不是因為它不對,而是這樣的發生在自己沒有防備的時候突然出現——打破習慣的動作是隨機的,我們難以預測。這些對科技與生活的想像, 就像是一種精神運動。大家都知道藝術不可能憑空創造,很多時候必須是發自於內心的渴望,或是能抓住眼神的畫面;而當我們與科技的距離越來越近時,已經不能單純、乾脆地把它切割、分門別類。於是,跟「現在」的生活方式產生連結的作品,越來越能引起共鳴。

 

mapped-space
Michael Lightborne and Ryan Hughes, The Disruptive / Disrupted Pattern, Leamington Spa Art Gallery and Museum. Image Source: Office for Art, Design and Technology.

觀看展覽作品時,心底通常都會有著這個情境:我現在看的這些東西,都是某個人的感情與理想;他/她或許不能明確說出自己在做什麼,僅僅是從一團迷霧中,本能地發現一個如閃光般的輪廓——試著去追逐、去了解,為了能完全佔有它,於是變成眼前現在能看到的具體樣貌。

 

然而,他/她能重現所有的細節嗎?即便意識到自己靈魂裡,一種特別的存在,可是能拿它怎麼辦呢?這也是一直以來讓許多人難以和藝術自在相處的原因之一。但如果不去鑽牛角尖,單純享受其呈現呢?如上圖的照片,古典美與現代裝置結合在一起,突兀卻也讓人覺得新鮮有趣,感官對分類的界線因而模糊,我們自此能想像影像有著更多的可能性。

 

 

《Olivia Plender》, Maureen Paley
Maureen_Paley_Olivia_Plender_2016_9
《Olivia Plender》. Image Source: Maureen Paley.

與古典美相關的,還有 Maureen Paley 藝廊在今年九月展出的藝術家 Olivia Plender 同名展覽,一系列作品討論著關於民族認同、全球金融和抗議活動的作品。Olivia Plender 對 1924 年大英帝國展覽內容很有興趣,因此主題都圍繞著敘述歷史和意識型態。雖然這些都與公共議題有關,但是其中的作品——像是下方的照片時,卻覺得極為私人。這樣的情結難以解釋,大概就像在《包法利夫人》裡面的艾瑪服毒自殺時,作者福樓拜說,他能在自己口中嚐到砒霜的味道那樣的玄奇。

 

mp-pleno-00025-b-300__large
《Olivia Plender》, Empire City:The world on one street, Maureen Paley Gallery. Image Source: Maureen Paley.

砒霜是什麼味道?想像並不能超越藝術家經驗的限制,就如同我們也無法拿出證據,為什麼為其著迷?是怎麼樣的接觸讓人與作品產生熟悉感?這些矛盾沒有標準答案,如同人類的理解能力,很神秘,並不只是藝術家創作時需要想像力,觀看的觀眾也需要。

 

 

《Ciprian Muresan》, Museo Pietro Canonica
1.ciprian-muresan-museo-pietra-canonica-villa-borghese-2016
《Ciprian Muresan》, Museo Pietro Canonica, Rome. Image Source: MOUSSE.
2.ciprian-muresan-museo-pietra-canonica-villa-borghese-2016
《Ciprian Muresan》, Museo Pietro Canonica, Rome. Image Source: MOUSSE.

在藝術創造中,藝術家常常能夠把一切互不相干的東西,帶上不同的意識色彩,感性的、理性的,有意識、無意識的,組合在一起。但這些組合畢竟是人為而不是自然的,所以擺放在同一個空間內,一開始也許並不一定能夠協調,甚至還能感覺到衝突。像是上圖幾張出生於羅馬尼亞的藝術家 Ciprian Muresan,最近在羅馬 Museo Pietro Canonica 的同名展覽中展出的作品,不難看出他對神話與烏托邦感興趣。這些雕塑代表的是社會現實主義——工人、農民以及詩人Mihai Eminescu;我沈迷於這些雕塑放置的空間,有著濃厚歷史文化的氣氛,以及細微而難以察覺的衝突。

 

3.ciprian-muresan-museo-pietra-canonica-villa-borghese-2016
《Ciprian Muresan》, Museo Pietro Canonica, Rome. Image Source: MOUSSE.

作品可以呈現所有難以解釋的感情和精神連結,但語言實在侷限。於是很多時候都變成是觀眾與藝術家之間的秘密,只有彼此理解。那麼,關於創作時,藝術家的心理狀態是什麼樣子的?難道是漫無邊際、歇斯底里的心理活動嗎?其實剛好相反,通常都是異常清醒,但這樣的理性並不是一般的理性,而是藉由堅強的理性思維,串起整個創作過程,最後才會把作品呈現在大眾面前。

 

要了解作品就必須先了解創作者以及他/她的過程。想像一下,一個人在絕對理性的狀態之下,同時帶著矛盾衝突、痛苦與快樂,很有可能便會走到黑暗邊緣——這讓他感覺不安,如同自己在挑戰自己所設定的規範。但如果能堅持下去,便能在一個超越感官、模糊的精神世界裡重建,獲得自由。

 

6.ciprian-muresan-museo-pietra-canonica-villa-borghese-2016
《Ciprian Muresan》, Museo Pietro Canonica, Rome. Image Source: MOUSSE.

這也是藝術創作為何如此迷人,為何這麼多人跳進去——不論創作者或觀眾——也想擁有這樣的精神衝擊?也許是在創作的世界裡,我們能同時感覺到這麼多層情緒和折磨——帶著愉悅的折磨;熬過去後,也許還能獲得巨大的滿足和存在感。每次看著藝術家訪問的影片,即便他們表情凝重,眼神卻透露出堅毅,心底便想起那句:「失去自我,才能獲得新的自我。」

 

 

《Undersong》, Space
josh_bilton-102__large
《Undersong》, Space, London. Image Source: Space.

倫敦藝術機構 Space 在今年六月到九月期間展出的藝術家 Josh Bilton 展覽《Undersong》,也讓我覺得很有意思。Josh 對於在英吉利海峽的波特蘭島(Isle of Portland),開採幾個世紀的石頭特別有興趣;那是一個由石灰岩組成的島嶼,他想要用這些石頭表現出建築在社會結構上的重要性。影像作品中描述著波特蘭島上的採石場,那是重複挖掘石頭後留下的存在;他把自己的身體融入在影片中,突顯「自我」、「權力」,以及物質結構的關係。

 

Josh Bilton_Undersong
《Undersong》, Space, London. Image Source: Space.

一直以來我都難以進入以照片、影像呈現的作品,總是和它隔著相當長的距離。這種感覺就像是,盯著眼前的杯子的感覺一樣。我知道它是杯子,蠻漂亮的,也知道它的存在意義(容器);但若要更進一步去了解杯子,實在是沒辦法。直到有一天,終於覺得杯子轉過身了,看清楚它的面目了。

 

Josh Bilton_Undersong2
《Undersong》, Space, London. Image Source: Space.

人們之所以製造影像,最初是為了像魔術一般,讓已經消失的某樣事物重新顯現。被重新設計的作品與影像,裡面帶著創作者與拍攝者隱密的暗示,展現出這些過去的景物是如何被他/她觀看;乍看是尋常的物件、場景紀錄,卻悄悄透露它與拍攝者/創作者的關係。突然之間,腦中浮現了許多故事,他/她是用什麼樣的心情,或是因為什麼原因而留下這個瞬間?就像是與從未見過的戀人目光般,再多的言語都比不上戀人的凝視。總之,因為一些神秘的原因它被拍成影像,在我們面前重現。

 

雖然很難跟每個影像都建立起關係,但起碼透過觀看我們能想像;小小的線索摸索,心底暗自竊喜,如同我們知道了一些秘密。

 

 

回顧後記:

「觀看先於言語。孩童先會觀看和辨識,接著才會說話。」在 John Berger《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一書中,開始的第一句話就表明了觀看的重要性。因為,我們用言語解釋這個世界,但言語永遠無法還原這個事實:世界包圍著我們,我們看到的世界與我們知道的世界,兩者間的關係從未確定。

 

因為我們只看見我們注視的東西。

 

所有我們渴望與注視的事物產生關係,從來就不單純是事物本身。我們的視線不斷搜尋、不斷移動,不斷在事物周圍抓住些什麼,不斷建構出當下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景象。於是這個過程讓我們重新創造了自己 / 身邊的世界。

 

那麼你呢?在這些展覽的照片當中,你看到了什麼?

 

 

推薦閱讀:
《觀看的視界》(THE SENSE OF SIGHT), John Berger
《影像的閱讀》(About Looking), John Berger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藝術與文化文章。

Written By
More from Juliet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