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 年代是個極為特殊的年代,戰後國際關係緊張,美蘇冷戰餘震不斷但也間接促進了太空科技、衛星的發展。另一邊,嬰兒潮的孩子們生長於平和的年代,對於傳統社會許多教條提出了反抗,同時也在尋找創造全新視野。這時代也因為其叛逆精神,在音樂、藝術、時尚、電影、設計等領域都出現了極具突破的精彩作品,為今日蓬勃的創意產業也打下了許多基礎。而今年英國 V&A 博物館秋季便推出了《你說你要掀起一場革命?反叛與音樂(You Say You Want a Revolution: Rebels and Records 1966-1970)》展覽,回顧那些至今依然為人津津樂道的 60 年代各大設計、音樂流派與事件,以及對於往後的作用力。這次展覽與音樂有著緊密的結合,由耳機品牌 Sennheiser 所提供的全自動語音導覽設備,在觀眾靠近不同展品、進入不同區域時,便會自動撥放語音或影片的原聲帶;隨著你在展覽裡頭走動,也不間斷地播放背景音樂,是非常新穎以及沉浸式的看展體驗。
You Say You Want a Revolution: Rebels and Records 1966-1970. Image Courtesy of V&A Museum

You Say You Want a Revolution: Rebels and Records 1966-1970. Image Courtesy of V&A Museum



Revolution, noun
1. A forcible overthrow of a government or social order, in favour of a new system.
1.1 (often ‘the Revolution’)(in Marxism) the class struggle which is expected to lead to political change and the triumph of communism.
1.2 A dramatic and wide-reaching change in conditions, attitudes, or operation.
2. An instance of revolving.
2.1 [mass noun] The movement of an object in a circular or elliptical course around another or about an axis or centre.
2.2 A single orbit of one object around another or about an axis or centr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Revolution, noun
1. A forcible overthrow of a government or social order, in favour of a new system.
1.1 (often ‘the Revolution’)(in Marxism) the class struggle which is expected to lead to political change and the triumph of communism.
1.2 A dramatic and wide-reaching change in conditions, attitudes, or operation.
2. An instance of revolving.
2.1 [mass noun] The movement of an object in a circular or elliptical course around another or about an axis or centre.
2.2 A single orbit of one object around another or about an axis or centr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一進入展場耳機中便傳來這首 Buffalo Springfield 最著名的歌曲《For What Its Worth》(如要說甚麼是值得的) ,預告著六零年代將發生、面臨的許多改變。從青年的文化革命到街頭運動,再到進入消費革命、生活革命以及通訊的革命,這次展出物件多達上千種,五花八門什麼都有。從披頭四樂隊於《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胡椒士官之寂寞芳心軍樂隊)專輯封面所身穿的軍裝套裝、小野洋子出借的 John Lennon 手稿、Jimi Hendrix 於音樂會上被砸爛的吉他,甚至還有向美國太空總署 NASA 借出的一塊月球石頭。
披頭四樂隊於《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胡椒士官之寂寞芳心軍樂隊)專輯封面所身穿的軍裝套裝。Image Courtesy of V&A Museum

Revolution in youth identity,青年的文化革命延燒,1966 年 4 月 TIME Magazine 稱倫敦為「The Swinging City」,這個城市於音樂、娛樂、服裝文化上的巨變,開始延燒至世界各地。Image Courtesy of V&A Museum



但除了這些聲光五色的展示以外,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卻是細節;譬如,在聚焦社會運動的區域,海報上無言訴說著美國一直到 1967 年,才合法白人與黑人之間的跨種族婚姻,至今甚至尚未滿半個世紀;又或是一張 1966 年 Barclaycard(巴克萊卡銀行卡)。這是在美國以外發行的第一款信用卡,其下方註解說明:「英國女性則直到 1973 年才第一次獲許以自己的名義申請信用卡」,闡述著兩性平權演進的軌跡。

當時席卷全球的叛逆運動浪潮,勞工、同志、女權團體紛紛在這幾年間上街頭運動爭取權利,全世界也瀰漫著濃厚的反越戰的氣氛。街上的革命,展現青年的團結如何跨越議題和國界進入政治的領域,引發 1960 年代末的一系列實際運動。以 1968 年巴黎「五月風暴」為主軸的街頭革命展間,伴隨著法國歌手 Claude Nougaro 的抗爭歌曲《巴黎五月》(Paris Mai)(這首歌曲也曾在法國成為禁播歌曲)自耳機裡傳出,墻上貼滿了當時巴黎藝術學院學生組織「Atelier Populaire」(人民工廠),以及世界各地號召團結和革命人物的海報,包括切.格瓦拉與金恩博士等人。
海報的設計與塗鴉也成為抗爭中重要的工具之一,右邊為「Atelier Populaire」(人民工廠)相關海報。Image Courtesy of V&A Museum

Revolution in the street. Image Courtesy of V&A Museum



另一邊,戰後的經濟起飛與個人財富累積也造就了一片標語、廣告與口號,引發出了鋪天蓋地的消費主義,六零年代也見證著消費市場的一場大革命。信用卡及商業航空的出現,徹底地改變大家的生活型態——迎來廣告產業創意的黃金年代,講述紐約 60 年代廣告業興起的影集廣告狂人(Mad Men)片段,也在展內輪番播出。然而,伴隨著消費主義席捲而來的空虛,另一個流派——嬉皮與音樂季,也順應產生。回歸自然生活的烏托邦想法,在大自然中自彈自唱,於鄉間或公園舉辦的音樂會成為主流。

於 1969 年舉辦的胡士托音樂季(Woodstock Festival),其傳奇色彩至今依然在當代渲染。展區內放入枕頭軟墊,以嬉皮文化的隨意氛圍讓大家換個角度觀展;巨型螢幕播放著 Woodstock 的經典片段,像是 Country Joe and the Fish 樂團最廣為人知的反越戰歌曲《I-Feel-Like-I’m-Fixin’-To-Die-Rag》。舞台上的 Country Joe & Fish 團員,披著美軍野戰服唱著這首歌,呼籲台下三十萬嬉皮跟著一起擊掌齊唱——旨在人人盡力,逼迫美國政府撤軍。有趣的是,身旁有二位奶奶斜躺在軟墊上,討論起當年她們最愛的歌手與唱片(是 Jimi Hendrix);隨著紀錄片的影像,兩人緬懷著 60 年代度過青春時光。
嬰兒潮觀眾於展覽中重溫過去時光。Photography/ Athena Chen


嬉皮文化帶來的自由奔放的氣息,也一路感染到美國西岸,更見證了另一個極具重要的革命開端——資訊革命。這個時代主張世界資源與知識的均分,以及肩負保護地球的責任,促進了個人電腦的問世、國際地球日(International Earth Day),知名環境保護團體綠色和平(Green Peace)也誕生於此,至今也都還持續發揮著影響力。
於 1969 年出版,由插畫家Alan Aldridge所繪製的披頭四歌詞本。Image Courtesy of V&A Museum

資訊革命的發展,身處當代的我們更能感受其影響力。Image Courtesy of V&A Museum



展覽尾聲,John Lennon 的世界和平主題曲《Imagine》,在步出展廳時緩緩響起。放眼時下的各種時事與世界問題,不能說沒有進展,卻也讓人意識到現今許多我們視為理所當的事物與權利,也都源自於前輩們的橫衝直撞與奮力爭取。也許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是最真實的寫照,接棒的新世代不只是緬懷過去,更要持續這場尚未完成的革命,改變現今生活方式,並影響即將到來的未來。
《You Say You Want a Revolution: Rebels and Records 1966-1970》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Cromwell Road, London SW7 2RL
T: +44 (0) 20-7942-2000
展覽至 2017 年 2 月 26 日
Images Courtesy of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Part of Photos by Athena Chen.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藝術與展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