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東尼厄德曼。」
玩笑的極限在哪裡?隱身在逗趣與笑鬧背後的,又是什麼的情懷和感受?喬裝在身形如怪物的面具底下,正在婉轉訴說著什麼樣的故事?瘋狂幽默、笑聲,宛若生命裏的間歇符號,提醒人們:生命匆匆,短瞬之間,什麼才是值得的?《顛父人生》(Toni Erdmann)在坎城首映時,打破影史紀錄,獲得〈銀幕〉雜誌最高評分。
擔任企業顧問的伊內絲(Sandra Hüller),邁入熟齡階段、事業有成,平時工作忙碌,鮮少有自己的私人時間。因緣際會之下,伊內絲的父親(Peter Simonischek)突如其來登門造訪,不由分說地直截闖入女兒的工作和生活。
看見女兒的不快樂,身為父親使盡渾身解數地想讓伊內絲開心。甚至喬扮成不存在的神秘人物「東尼厄德曼」,穿梭在伊內絲的工作場合裏,煞有其事地自我引介,步步深入女兒嚴密的工作,試著從日常中捕捉更多和女兒相關的片段。又氣又笑的伊內絲,一方面不滿父親的「脫稿演出」;另一方面,卻漸漸地被父親的角色扮演和搞笑舉止給深深動容,喚起心裏脆弱的一面。伊內絲梳起簡單俐落的包頭,看起來煞有氣勢、冷練能幹,正如她所期望在職場上被看見的模樣。然而,這樣的「扮演」背後,也隱隱藏著一個等待被愛的小女孩。
這位幽默風趣的父親,並非憑空捏造出,而是導演瑪倫艾德(Maren Ade)結合自己父親的性格,以及喜劇演員安迪考夫曼的幽默元素,方才創造出如此精彩絕倫的角色。瑪倫艾德成功以幽默卻又不失其深度的影像詮釋父女關係、社會裏人與人之間的的疏離和貼近。特殊的敘事手法和發人省思的幽默,深深打入人心,笑聲好比鼓聲,餘韻猶存,迴盪人心。
瘋狂幽默與失序的叩問:生活在哪裏?
當父親化身成臉上塗滿白粉、帶上假暴牙的「東尼厄德曼」,突兀地出現、說著不合時宜的冷笑話,看似打亂伊內絲原先秩序而嚴謹的生活模式,卻是發自心底深處的關心和探詢。父親看著女兒不停地接電話、陪顧客逛街跑趴,問到:「妳的生活真的快樂嗎?」
身為企業顧問的伊內絲膽大心細,擅長提出同事意料之外的大膽之舉,卻無法顧問自己的人生。在父親到訪的日子裏,伊內絲彷若從失序裏重新感受生活。幽默作為一把解剖刀,直截地劃開生活的皮膚、探入生命的內裏;以笑聲作為探測,剖析日日循環裏的意義,叩問生命的本質。
父親為伊內絲帶來一把家家戶戶尋常可見的乳酪刨刀當作生日禮物,並且強調「刨乳酪是一門藝術」。在西方餐飲慣習裏,許多料理上桌前會刨下風味各異的起司加強菜餚的氣味,這是很簡單而迅速的步驟。然而,伊內絲卻說「我沒有刨乳酪的時間」。是否隱約暗示著,伊內絲正在逐漸地失去生命裏應當有的對自我的珍視,以及簡單卻困難達成的「好好生活」的願望?
喬裝與幽默裏的願望
在主管期望凝聚工作團隊的強烈期望下,伊內絲自發舉辦了一場私人的慶生派對,卻在客人到來的前夕,忽然為這些失序的日子感到崩潰,情急之下,沒穿衣服便開門迎接客人,並且說:「這是一場裸體派對。」
彼此的身形都易變了,父親化身成為毛絨怪物、女兒衣著邋遢。父女關係依舊固執地存在著,超越所有「扮演」的形式。電影的最後,伊內絲的祖母過世,父親哀戚的眼神閃爍,冷靜地走到祖母收藏物品的櫥櫃前,木門乍開,滿滿的帽子和物件映入眼前。那是為了扮演「東尼厄德曼」的父親,向祖母借走帽子的所在之處。面對生死闊別,形體衰亡,愛與情懷卻依舊隱隱地存續。
All Images via IMDb.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電影與藝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