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哉、伊東豊雄、隈研吾到安藤忠雄:攝影師 Paul Barbera 帶你走入日本設計名家工作室

知名澳洲攝影師 Paul Barbera 作品常散見於時尚與居家型的生活雜誌,如《Elle Decor》、《Wallpaper*》、《Vogue Living》等,但最讓他感興趣的還是創作者工作與生活的地方,因此在過去 20 年內,他花了相當多的時間拍攝紀錄歐美藝術家們的工作室,在 2011 年集結成《Where They Create》一書,探索空間與創作者的關係。

 

Where They Create, Japan_10
《Where They Create, Japan》by Paul Barbera. Image Source: Paul Barbera.

在新書《Where They Create, Japan》中,他前進日本探索了國際上對於日本設計和工作文化逐漸高漲的興趣,一共拍攝了 32 位日本當代設計、建築、時尚、藝術名家工作室,包含伊東豊雄、安藤忠雄、原研哉、隈研吾、森萬里子、吉岡德仁等一代巨匠,以及當代興起的 Nendo 佐藤大,讓人得以一窺這些形塑當代日本設計界特色的影響力人物,發想、創作、實踐其設計概念及精神的地方。

 

Where They Create, Japan_5
隈研吾(Kengo Kuma)辦公室。Image Source: dezeen.
Where They Create, Japan_2
原研哉(Kenya Hara)辦公室。Image Source: dezeen.

Paul Barbera 對於拍攝對象選擇方式相當單純,只因為自己喜歡這些設計師的創作,或者是他認為對於設計具有啟發性的人物,就會去拍攝。相較於拍攝到美輪美奐的辦公室,Paul Barbera 反而更期待捕捉辦公室的雜亂與忙碌,他相信,「亂哄哄正是工作室的魅力所在。」無論是堆到天花板的文件、看不到桌面的書桌或者所有莫名其妙的小東西,才能突顯出這些設計師不為人知的一面。

 

Where They Create, Japan_4
伊東豊雄(Toyo Ito)辦公室一角。Image Source: dezeen.
Where They Create, Japan_8
Schemata Architects 工作室一角。Image Source: dezeen.
Where They Create, Japan_3
藤本壯介(Sou Fujimoto)工作室一角。Image Source: dezeen.

從這些影像中,我們可以看見安藤忠雄工作室中一片又一片的書牆;伊東豊雄辦公室裡意外地被一疊又一疊的合約文件掩埋,與其設計作品中的簡潔線條大不相同。而原研哉的辦公室就像是一整座收藏各式物件的博物館,每一件物件安排的位置都經由詳細擺放,呈現出自己最美的樣貌。藤本壯介根本沒有自己的辦公桌,通常都會在工作室穿梭於每個人的桌子旁。Nendo 的佐藤大似乎習慣讓媒體拍攝工作室,所以辦公室呈現出排列整齊的樣貌。

 

Where They Create, Japan
安藤忠雄(Andou Tadao)工作室一角。Image Source: dezeen.
Where They Create, Japan_10
安藤忠雄(Andou Tadao)工作室一角。Image Source: dezeen.
Where They Create, Japan_6
Nendo 佐藤大(Oki Sato)的工作桌。Image Source: dezeen.
Where They Create, Japan_7
森萬里子(Mariko Mori)的工作桌。Image Source: dezeen.
Where They Create, Japan_9
Torafu Architects 的工作室。Image Source: dezeen.

相較於歐美創意工作者模糊工作與生活界限的習慣,日本大師們相對地刻意將辦公室作為純粹辦公的地方;另一方面,也可能由於空間和成本的限制,辦公室空間都甚是狹小,也缺少了社交與聚集的功能。跟著 Paul Barbera 走了一趟日本大師的辦公室之旅,你又有什麼想法呢?

 

Text / YaChen Chen.
Image Sources: dezeenPaul Barbera.
【此篇為 Polysh x La Vie 行動家合作文章】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設計與藝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