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18 與 19 世紀地圖,看盡花都巴黎的城市樣貌故事

1800 年,全世界擁有超過 30 萬人口的城市總共有 19 座,其中僅有五座位於歐洲,分別是:倫敦、君士坦丁堡、巴黎、拿坡里和聖彼得堡。巴黎在 17 世紀逐漸擴張勢力,建造許多皇宮和大型建築,包括盧森堡宮、皇家宮殿、法蘭西學會、天文台和傷兵院。也同時擁有重要的地圖製圖中心的地位,不過,贊助巴黎地圖製圖產業的主要是皇室或貴族。到了 18 世紀,在地圖製圖技術並未改變太多。不過,城市的形象倒是起了變化。符合比例的城鎮平面圖取代了透視風景圖,成為主流。

 

西元 1739 由地圖製圖師畢雷德(Louis Bretez)繪製的巴黎地圖,一般被稱為「屠爾哥圖」,以巴黎的巨賈(實際上的巴黎市長)屠爾哥(Michel-Étienne Turgot)命名。屠爾哥決定要宣傳巴黎,因而造就了這份當時最偉大的城市地圖。詳盡的測量計畫始於 1734 年,共費時兩年,成果便是這份鳥瞰整座城市的地圖,以地圖集的形式出版於 1739 年,收錄了二十份地圖,涵蓋今日巴黎 20 區的 11 區。這份描繪 1734 至 1736 年巴黎的地圖,比例尺是 1:400,屬於立體正投影圖(axonometric projection),上方為東南方。地圖極為詳細,此處放大的區域取自原圖正中央,可看見新橋(Pont Neuf)靠近左岸孔蒂碼頭(Quai de Conti)的部分。

 

paris map_lavie_2
「屠爾哥圖」放大的局部,呈現 18 世紀塞納河岸的城市建築風景。
paris map_lavie_5-1
「屠爾哥圖」上的羅浮宮。

這份地圖於 1784 年由畢雄(M. Pichon)首次出版,由埃努(Jacques Esnauts)與拉皮利(Michel Rapilly)繪製,其後經過數次大幅改版,最後一版為 1802 年。地圖刊頭四周繪有塞納河精靈以及象徵巴黎藝術與科學的寓意畫,繪製時間就在法國大革命的前夕。這份地圖極其詳細地刻劃出這座城市,可以看見巴黎被塞納河一分為二,四邊都有索引,標示出重要的街道、教區、學院、醫院、建築、廣場和其他景點。讀者可使用水平軸和垂直軸的字母和數字,找到與索引對應的地點。地圖外緣繪有巴黎的 27 座建築以及凡爾賽宮。1792 年 8 月,皇室的杜樂麗宮(the Tuileries,位於地圖的中下方)遭革命軍攻擊。隨後,革命軍發布共和國宣言。

 

paris map_lavie
1784 年畢雄出版的巴黎地圖,繪有巴黎的 27 座建築以及凡爾賽宮,繪製時間就在法國大革命的前夕。

 

鐵路帶來的城市變化

 

在 19 世紀,科技革新、帝國主義、人口成長、工業化和都市化的速度,是史上前所未見的。全世界激增的人口中,有愈來愈多人居住在都市。城市也是交通網絡的核心,而這也是地圖製圖的重要主題。在這個時期,形塑新運輸系統、並利用這些系統賺取利潤的能力,是城市成長的主因。鐵路的發明也誘發了這個現象。全世界的地圖製圖師因為城市的面貌被鐵路完全改造,而無比忙碌,這是由於鐵路不似運河,不僅運送貨物,也會載人。

 

巴黎有了鐵路的連結之後,期望帶來遊客的造訪,因而 F.杜弗爾(F. Dufour)的〈偉大的新巴黎〉(西元 1878 年)地圖,便是為了做為巴黎的觀光客景點指南而繪製。奧斯曼擔任塞納省省長的期間(1853 至 1870 年),進行了現代化工程,大大改變巴黎的面貌,因此,這座城市的地標和景點有許多都是新建立的。街道被拓寬了、新的大道和橋樑出現了,另外也興建了許多公園,包括蒙蘇里公園(Parc Montsouris)和肖蒙山丘公園(Parc des Buttes Chaumont),皆位於城牆內,分別在東南方和東北方。從凱旋門發散出去的大道,也多添了七條(原本已有五條)。

 

paris map_lavie_3
〈偉大的新巴黎〉是 19 世紀的巴黎觀光地圖。

鐵路導致郊區城市化,中產階級新貴搬到城市周圍的綠地郊區,也因此改變城鎮的樣貌。於是,人們自然需要新的地圖。1871 年的巴黎,路易.沃洛(Louis Wuhrer)繪製:這份地圖以米黃色畫出這座城市於 1859 年 6 月時所進行的城界擴張範圍,將郊外的二十四個行政區全部或部分納入這座城市,形成二十大區。1860 年包稅人城牆(Mur des Fermiers généraux,建於 1784 至1791 年)因擴張目的而拆除,由於這座牆是用來收取過路費而無防衛作用,因此沒有任何反彈。在區域合併之後,一些原本漸漸沒落的都會地帶被重建為中產階級的住宅區,像是靠近盧森堡花園的田野聖母院區,而一些新成立的區域也受到中產階級的喜愛,如蒙索公園(Parc Monceau,許多巴黎公社的成員 1871 年時在此遭到屠殺)。此外,鐵路相關的鐵路工廠、橋樑和車站,也是必須的新基礎建設。這些全都重新定義了城市內部的樣貌,也使地圖的焦點轉移到城市內的運輸網絡,如計程車、公車,以及革命性的新式大眾運輸系統——地下鐵。

 

paris map_lavie_4
巴黎 1859 年 6 月時所進行的城界擴張範圍

由上述我們可以看到,地圖隨著城市發展不斷變化與更精準地更新,但我們仍可以發現地圖創造出來的地方印象與遊客紀錄的不同,甚至會發現一些有趣的訊息。就像比對 1735 年的巴黎資訊,曾有人如此描繪巴黎「一座華服與酒色縱情的大都會。」即使地圖無法真的營造現場的氛圍或是捕捉當地的特色,不過,至少能捕捉某個特定的位置,與風景相符,甚至不同於身歷其境的廣泛視角……

 

【此篇為 Polysh x La Vie 行動家合作文章,出自麥浩斯出版書籍《地圖上的城市史:以城市為座標測繪出的世界文化發展史》】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歷史與藝文文章。

Written By
More from LaVi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