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自轉的運行軌跡,造就自我小宇宙的奇花異朵:插畫家/演員安哲訪談

採訪、撰文/ Alice Chan & ChiaYu Lai
Photography/ Manchi

我是一個樂觀主義的悲觀者和一個悲觀主義的樂觀者,我是雙重、兩面的,有著拉伯雷式的笑和赫拉克利特的哭。

——赫拉巴爾,《過於喧囂的孤獨》

第一次看見安哲(Ahn Zhe)的作品,約莫是兩三年前在台北市中山區一家叫響板的咖啡店。那時原本要採訪店主,隨意邀約閒談的內容已很模糊。「若真的要採訪,不要問我為什麼開咖啡店。」「那採訪要談什麼?(大笑)」,相當有個性的咖啡廳老闆,指著桌上裱框立著的畫,那句「我們可以聊這個插畫家的作品」,至今依然印象深刻。黑白抑鬱色調的漫畫,看似討喜可愛的畫風像是糖衣,故事卻包覆著深沈赤裸的寓言——像是當頭棒喝,兩者的反差敲擊著那關於人心與價值觀的強烈節奏。

Photography/Manchi.

或許很多人不認識演員之前的他,或許此刻演員的身份的確帶給他更大的光芒。但對安哲來說,創作是生活裡最純粹且不可撼動的部分——那是對自我的持續挑戰,也是不甘於現狀的質疑。在一個午後,走進他剛搬遷完的新工作室,與他談著比起演員身份其實走得更為漫長的插畫創作;畫畫的路途上總是伴隨對自我的質疑與焦慮,一如他和緩地為自己沖上一杯黑咖啡,不加糖或牛奶,濃郁的苦澀在那黑色液體裡緩慢流動,其中的深沈與自溺,也許是每個創作人都似曾相識的經歷。

Photography/Manchi.

Photography/Manchi.

「『創作』這件事帶給我的感覺,就如同自我的小宇宙。」安哲回答得雲淡風輕。宇宙成形裡必經的爆炸熱度與碰撞摩擦,他以畫筆的力道慢慢累積塑形,轉譯成畫面裡一個個世界——《紙上的小宇宙》畫冊便於焉成形。若每個人都是顆自轉的星球,繞著嚮往的彼端環繞旋轉,在其中漂浮追尋,也許最終探索到的,會是更深刻的自我。聽他談著這本畫冊的一切、創作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那些關於夢想、關於認識自己的步伐,想起身為文字工作者的我們,嘗試透過揮筆落墨書寫築起的文字世界輪廓,心底很是共鳴。在安哲的星球上,即使我們都只是過客,卻依然被他那以近五年歲月所澆灌而出的奇花異朵吸引;宇宙的無盡與黑暗之中,成形必經的孤獨與焦慮造就而成的風景,成了創作人的共通語言。這次我們環繞著他的創作宇宙,請他分享這些年來的累積。

Photography/Manchi.

在深邃而無邊無際的黑裡,有我所執迷的小宇宙

.宇宙包含著萬事萬物與各種可能性這次書中的「小宇宙」故事,類似每個人皆有各自 comfort zone(舒適圈)的概念。若先跳脫書中呈現的「小宇宙」概念對於我們現今認知的宇宙有什麼樣的想像?

這次的畫冊之所以命名為《紙上的小宇宙》,其實還是歸依於自己本身,「紙上的小宇宙」是創作帶給我的感覺:一個沒有任何雜念、很單純、能夠釋放自己的地方——當然,小宇宙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有不一樣的詮釋。我最近在寫關於銀河的新故事,因此也蠻常去涉獵跟宇宙、銀河系有關的資訊。或許是人類最基本的好奇心,因為深刻地感受到自身的渺小,所以更能體會世界的廣闊與其藏有的無限可能。單就宇宙本身而言,我的想像是很兩極的。

當人類離開了地球,穿著太空裝在太空時會有什麼樣的感覺?我想一種大概是很絕望的,而另一種則是充滿希望。因為宇宙中的時間無限延伸,就像電影《星際效應》裡,地球的時間不等同於宇宙其他地方的時間,這樣的差異藏有無限的可能。宇宙在這方面是充滿希望,但當你飄蕩在太空,漫無目的,絕望的感覺便會自然而生,那種黑而不見底,就像我畫裡的黑一樣——因此它同時也帶給我絕望的感受。這也很像人生實景,有時候人們看不見自己要的是什麼,我們以為自己想要的是某件事,但達成之後卻又有了新夢想,或是發現不如自己所想。那是一種無形、無止盡的恐懼。

Photography/Manchi.

Photography/Manchi.

.每個人都只想活在自己的小宇宙,也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小宇宙。這次的畫冊分享了十個重要的故事,可以跟我們說說書中「小宇宙」這個故事背後的創作想法嗎?

小宇宙應該是這本書裡面我唯一跟愛情相關的題材。這個故事探討很個人的東西,它也套用在柏拉圖式的愛情架構底下。在某個層面上,我並不是很贊同柏拉圖式的愛情觀,但我覺得它很浪漫。對於一個自己沒有那麼認同的題材,該如何詮釋?該如何用圖像的方式呈現?要怎麼講這個有著愛情縮影的故事,是畫這篇時最大的考驗。雖然這故事僅僅是五張圖畫,但其中的意涵卻是很耐人尋味的。我想給的是一個開放的結局,但卻不是完美的愛情。

我們是被分開來的那一半,在找到那個最契合的另一半時變得圓滿、完整進而生成一個宇宙。此刻,我們自己變成一個星球,不用再繞著誰去轉,或者不再有特定的軌道,我們就是自己生命的中心。

The Little Universe. Image Courtesy of Ahn Zhe.

我們是被分開來的那一半,在找到那個最契合的另一半時變得圓滿、完整進而生成一個宇宙。此刻,我們自己變成一個星球,不用再繞著誰去轉,或者不再有特定的軌道,我們就是自己生命的中心。

The Little Universe. Image Courtesy of Ahn Zhe.
The Little Universe. Image Courtesy of Ahn Zhe.

.平常會看關於宇宙相關的理論或電影、影集嗎?能不能推薦一部近期喜歡的電影?

會啊,也會研究蟲洞、重力等等的理論。最近看了日本導演三谷幸喜的《銀河街道》,它是部非常有趣、帶點科幻奇幻的喜劇。劇情的背後其實都是在反諷,導演探討很多關於人類自溺的現象。電影主要在講整個日本現在的狀態,從前大家都著迷過日劇,但走到現在,日本在很多領域的競爭力已慢慢不如其他國家。然而許多日本人卻沉溺於過去,想著並不一定要打開門,鎖起來也可以。有趣的是,這部電影反而用了可愛、輕鬆的方式探討這樣的問題,並不單單只有故事本身的表象意義。

Photography/Manchi.

Photography/Manchi.

還有《樂來越愛你》,裡面有段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男主角的姊姊對他說:「你太浪漫了!」像是說著男主角浪漫是件多不好的事——這段引起我很大的共鳴。想像這個世界若只剩下數字,缺少美麗、浪漫事物的話,那會是什麼樣子?我們能夠想像這樣的世界嗎?  可能因為我一直都在做不被大環境所接受的繪畫創作工作,所以當男主角面對這種質疑時的心態,我很能感同身受。

《紙上的小宇宙》(My Cosmos). Image Courtesy of Ahn Zhe.

《紙上的小宇宙》(My Cosmos). Image Courtesy of Ahn Zhe.
《紙上的小宇宙》(My Cosmos). Image Courtesy of Ahn Zhe.
在創作的世界裡,沒有人是不赤裸的

.〈需要心理治療的機器人〉講述反覆檢查卻仍找不出問題的故障機器人,不禁使人聯想起影集《Westworld:西方極樂園》中所描述的世界觀。在 1\0 編碼程序之外,機器人或許有著被人類忽略的心智存在。創作在影集之前,作品中的世界觀有其相似之處嗎?或者隱含了其他想探討的主題呢?

這篇其實是是我剛從國外回來的時候畫的,幫一間在紐約做蘋果顯示卡的科技公司的案子。我記得這個案子很特別,廠商邀請了十個藝術家,並發給他們美國經典科幻大師的原文小說,每個人依各自分配到的章節進行創作,所以我是依據那篇故事給我的啟發,發展出〈需要心理治療的機器人〉這故事

這次經驗我覺得蠻有趣的,它是關於科技的主題,我用三張畫去表現諷刺。我們常在生活周遭接收到這樣的訊息:科技為人類帶來了什麼、人類因科技進步而能做到什麼事情。但我其實不太想講這些已經被太多人講過的題材,我想探討的是:機器人並沒有情感,可以單純視為一跟零的換算,但如果連機器人都會得憂鬱症、精神疾病的話,那麼人類呢?所以在這三張圖裡,機器人出現很多一跟零的對話,但工程師卻怎麼檢查都找不出異樣,跟憂鬱症或錯亂很像——當人們把困擾的問題闡述出來的時候,明明都看似不是問題,但就是得了心病。

The Robot Who Needs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Image Courtesy of Ahn Zhe.

The Robot Who Needs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Image Courtesy of Ahn Zhe.

The Robot Who Needs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Image Courtesy of Ahn Zhe.

The Robot Who Needs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Image Courtesy of Ahn Zhe.
The Robot Who Needs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Image Courtesy of Ahn Zhe.
The Robot Who Needs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Image Courtesy of Ahn Zhe.
The Robot Who Needs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Image Courtesy of Ahn Zhe.
The Robot Who Needs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Image Courtesy of Ahn Zhe.

2009 年創作的〈Dream Space〉,幻化為樂園的城市裡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人事物,我們每個人都在城市裡找尋著自己渴望的東西,當時的你也是不是也在尋找著什麼?

我想每個作品或多或少都是在投射自己,就好比寫日記,只是我用畫面與角色重新包裝我想表達的事。Dream Space〉是這次畫冊裡我最早期的作品,其實我一直很排斥使用很可愛的手法,因為我覺得在插畫的市場有太多這樣的表現方式了。我想要去做不一樣、比較有個性、態度與個人風格的事情,對當時的我來說,這篇其實是一個實驗。

Dream Space. Image Courtesy of Ahn Zhe.

Dream Space. Image Courtesy of Ahn Zhe.
Dream Space. Image Courtesy of Ahn Zhe.
Dream Space. Image Courtesy of Ahn Zhe.

畫面裡充斥著很多可愛的角色與物件,但通篇黑白,可愛的造型與憂鬱的顏色直接是對比也是呼應,自然地它變成了一個憂愁且善感的故事。即使讀者不見得能充分感受到,但至少以我自身的角度去看,這是我想做出的效果。畫面中有很多人正在打包東西準備離開,那是因為他們找不到自己的歸屬。我覺得這跟很多在這個城市裡的人一樣:在成長的過程中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目標是什麼——一種「不確定」的狀態。而這也是我們這個世代的人們會面臨的問題,我想到頭來我們找的,其實就只是一個屬於自己的舞台,所以我才會在畫面中放置一個大舞台去。

The Robot Who Needs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Image Courtesy of Ahn Zhe.

The Robot Who Needs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Image Courtesy of Ahn Zhe.
The Robot Who Needs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Image Courtesy of Ahn Zhe.
伴隨經驗而改變的自我懷疑,是始終必須面對的課題

.那麼,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現自己對繪畫創作有熱情?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蠻多小朋友小時候也都很喜歡畫畫。直到開始要面對學校與課業壓力的時候,藝術、美術這種項目大多很快就會被排除,我覺得這是台灣教育很常出現的狀況。但是當我面對這樣的選擇的時候,可能因為我是真的很熱愛繪畫,所以我選擇在現有的體制下去決定能讓我繼續學習繪畫的學校,在那之後我才真的開始比較專注、確定自己的目標,也希望這件事能夠變成未來的事業。

Photography/Manchi.

Photography/Manchi.

Photography/Manchi.

過去訪談裡你曾提到,欣賞如王家衛、李安等導演的作品。請你分享一個自己喜歡的藝術家?又為什麼受這個藝術家所吸引呢?

一直以來我受了三個不同屬性的創作者所啟發,最早是華特迪士尼,對我來說,他是一個可以把所有看不見的事情變得可能的造夢者。另一個則是在風格上我很欣賞的提姆波頓,我覺得他把「憤世忌俗」這件事情給發揚光大,而他本身也是一個憤世忌俗的人。然而,在台灣「憤世忌俗」其實常帶有一種批判、戲謔的意味,也因此身處在這個環境常讓人感到狹隘。最後一個則是我剛提過的岩井俊二,我很喜歡他《燕尾蝶》與《青春電幻物語》這兩部作品,至於與繪畫相關的話,我也蠻喜歡席勒的作品。

.在 2014 年的戲劇經驗後你多了一個更貼近電影的演員身份,有因此而改變說故事的方式嗎?

其實沒有,因為對我來說,這兩個身份彼此的關連性其實不大,我一直將他們視為兩個彼此獨立的身份。他們唯一的共同點是,在創作時我表達的是情感,而在表演中我必須要傳達的也是情感——這是我覺得表演與繪畫兩者中的共同點。

Photography/Manchi.

Photography/Manchi.

Photography/Manchi.

.這次書裡集結了從 2010 至 2014 年間的作品,其中也包含法國安古蘭、瑞士琉森、美國 3X3 等入圍與得獎的作品。五年的創作歷程,心境上有轉變嗎?現在的心境呢?

的確有個改變,我想對大多數創作者而言都是一樣的。我們都必須經過「自我懷疑」的過程,熱愛著自己正在做的事;但當大家都告訴你:『做你喜歡的事是不可能的、是沒有未來的』久而久之就會產生自我懷疑的想法。得獎和有機會參加展覽、比賽,讓我知道自己可以繼續「創作」這件事。但那不代表得獎後就會順遂,或所有困難會自動解決,實情是仍有很多困難需要被克服。得獎僅能算是自我內在價值的成立,但外在價值卻不一定成立。得獎的作品不見得就有市場價值,在現實上依然是兩回事。

在創作過程可以理所當然的自溺,但我通常會先設定好目的,若希望能與讀者溝通,便會相對應地思考較適合呈現的創作形式;參加比賽可能就是另一種比較自述、自我的形式。 上一本出版的是繪本(《不安分的石頭》),當中有討喜的角色與完整的故事,而這次的《紙上的小宇宙》則是沒有完整故事貫穿的畫冊。但它是我這四年多來的創作紀錄,包含我這段時間心理與思考的狀態,每個作品背後也累積許多屬於自己的故事與掙扎。我從來都不覺得我的創作過程是順遂的,但也正因這些不順遂,我才能畫出這些作品。

直到現在,我當然持續自我懷疑,但已慢慢轉變成另一種狀態。有些人或許會對我的身份有不同解讀,雖然我不是很在意別人怎麼想,但畢竟若要讓我所堅持的事情有延續性,終究得面對市場的評量。這種自我懷疑現在比較偏向「在看見我身為演員的身份之外,我該怎麼讓更多人看到我的作品?」我思考的是,該怎麼以不同的對話方式或畫風,呈現我的故事。

直到現在,我當然持續自我懷疑,但已慢慢轉變成另一種狀態。有些人或許會對我的身份有不同解讀,雖然我不是很在意別人怎麼想,但畢竟若要讓我所堅持的事情有延續性,終究得面對市場的評量。這種自我懷疑現在比較偏向「在看見我身為演員的身份之外,我該怎麼讓更多人看到我的作品?」我思考的是,該怎麼以不同的對話方式或畫風,呈現我的故事。

Photography/Manchi.

未來旅程的堅定步伐

除了這次的新書之外,想與大家分享的事?

我一直都很希望能盡自己的力量去鼓勵身邊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夢想對我來說是一件自己很熱衷的事,雖然它有可能不是一件會被大家肯定的事情,但我們卻依然有熱忱願意堅持下去,這是我對夢想的定義。但這個世界有太多批判別人夢想的人,也太多挫折。其實我也不覺得他們說的就都是錯的,但我想提供的是另一種聲音,告訴大家:如果繼續堅持下去,你可能就有機會被看見或者聽見那些鼓勵著你的聲音。

.最後,新的一年有任何展望嗎?或請分享一個很想改掉的壞習慣與希望努力建立的好習慣。

希望我可以咖啡喝少一點(但不知不覺在採訪的過程中,安哲又喝光了一杯),因為之前拍戲的時候幾乎每天都要喝到三杯以上。原本以為拍戲不會那麼累,但因為不管是什麼類型的戲,身為演員最重要的事就是進入到角色的情緒裡,再加上很多的戲都是不連貫的,每場戲間的情感很常是間斷且不連貫的,因此要維持相當程度的專注力是很辛苦的一件事。儘管沒有體能上的操練,但卻是很削弱精神的。好習慣的話,我希望我的生活能過得更規律一些。由於去年我都在拍戲的緣故,通常回到家的時候都已經很累了,分不出太多的時間跟心力從事創作,所以希望今年能把這兩件事情調整好。

採訪後記

採訪當天是個有點陰鬱悶熱的午後,因為塞車的關係,在抵達安哲的工作室時,自覺我們的樣子是有點狼狽的。往屋內望去,除了牆上排列整齊的披頭四黑膠與堆疊在牆角的書籍外,盡是顏色、用途各異的畫筆,電腦正放著 Angus and Julia Stone 的 Big Jet Plane,歌聲輕輕的、淡淡的,站在陽台跟我們打招呼的安哲也是如此。

Photography/Manchi.

對於訪談過程的每個問題,安哲的回答有著自己的節奏;平靜和緩的自述,談的卻是一種不斷被撕裂、拉扯的狀態。仿佛獨自駕船,航行在名為生命的海上,有人停靠在繁華的港口、有人選擇在原始的小島上岸,即使沒有人該註定一輩子漂流,但孤獨、脆弱、猶豫與恐慌,卻是在登上理想中那塊新大陸前,誰也免不了面對的情緒。在黑夜裡與自我懷疑共生,再在創作中自我治癒,一點點地在這個循環裡,磨出此刻自己的模樣。恣意地以畫筆表達觀點,對安哲而言,藝術從來都不存在著任何限制,那是能讓他自由揮灑那些深藏在腦海中的、天馬行空的故事之處,也是他在感知世界的真實與殘酷後,最令自己安心的回應方式。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專訪與藝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