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THE Shelter、 Korner 到 BERGHAIN:來自東方的侵略暴力美學,台灣電音音樂人 Tzusing

Image Courtesy of Tzusing.

電子音樂,從最早作為未來派實驗與創作的媒材,至 6、70 年代音樂圈開始出現合成器的使用,突破著音樂創作的形式;到如今成為主流音樂市場中不得不加入的元素——電子音樂其實已經發展一段時間,也並不全然圍繞電子舞曲和派對文化。每年於柏林舉辦的著名電子音樂盛事 CTM 藝術節,齊聚著世界上最頂尖的音樂人;今年的演出名單上,更驚見一位常出沒於台北的眼熟名字。出生於馬來西亞,先後在台灣、上海、芝加哥等地居住,目前於台北和上海間來回的音樂人Tzusing(子訢),經營著自己的腳踏車事業,同時也是個鑽研各種曲風的音樂人。

近期才剛踏進可說是世界電音殿堂——Berghain,在其舞台上演出,Tzusing 坦言表演前其實非常緊張;但場地內的設備與聲音都非常棒,開始演出後過了幾首歌就找回自己的感覺,也對自己當天的表現堪稱滿意。對於 CTM 其他演出的陣容,Tzusing表示非常欣賞,認為整個活動都致力於跨越種族、性向等各種標籤,毫不刻意地將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人齊聚一堂;大家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聲音,也讓人處處驚艷與充滿啟發——他認為,這就是未來所有音樂活動該前往的方向。

Image courtesy of Andrew Rochfort.

Image courtesy of Tzusing.

藉著他最近於紐約布魯克林廠牌 L.I.E.S.(L.I.E.S. – Long Island Electrical Systems)二月初剛發行的《東方不敗》專輯,Tzusing 在百忙之中抽空與我們聊聊,關於他和他的音樂世界——「想透過《東方不敗》專輯裡的東西,試著給大家震撼的感覺。「東方不敗」這角色對小時候的我來說實在是很嚇人。他手只要一動,有人的頭就飛了!在這首歌裡我也試圖要做出類似嗩吶的聲響效果。」Tzusing 講解著與專輯同名的主打歌。整張專輯充滿節奏強烈的打擊樂聲,融合眾多橫跨搖滾、工業、噪音等音樂元素;具東方色彩的音色不時透出,交織出極具重量感與爆發力的橋段。縱使在這樣粗獷猛烈的聽覺衝擊之下,仍然感受到每首歌底下所細膩鋪陳的生冷科技數位氛圍。強而有力的低音聲線不停律動,這些充滿生命力的曲子,在未來也絕對會帶領每位聽眾心中的小舞池大爆發。

回溯起自己關於音樂最早的回憶,他提到,小時候被爸爸叫去看電視上正播出的 Michael Jackson《Beat It》MV 後,音樂自此對他造成衝擊;之後在台中度過中學時光,買下人生第一張卡帶(是 Guns n Roses 的專輯)的記憶。「我那時只是個小學生,但我都會跑去唱片行,跟那些金屬掛的人混。」Tzusing 笑著回憶道,「那時候,電視上的 MTV 頻道看到什麼就聽什麼,都是當時很流行的搖滾樂和金屬樂,像 NirvanaBon Jovi 等等。」隨後移居上海,並前往芝加哥就讀大學,「芝加哥給了我音樂上所有夢寐以求的事物與經驗。」

Image Courtesy of Tzusing.

Image Courtesy of Tzusing.

芝加哥,在這美國音樂重鎮,席捲而來的便是超乎想像各種音樂類型,「我什麼都聽,從 House、Techno、IDM 到 Steve Reich 及 Philip Glass(後二位皆為美國著名極簡派作曲家)都聽。從第一次聽到電音那天起,我就知道放歌是我想做的事,記得那時候我還在台中、年紀很小,沒錢買器材,我去找了 JJ 老師(台灣電音大前輩)借了那邊的兩台黑膠轉盤跟一台混音器學放歌。」於是 Tzusing 來到芝加哥後便開使在外面放歌,「第一次到店裡面放歌,是一間不知名的愛爾蘭酒吧,聚在裡面的都是一堆聽嘻哈的滑板小子。但我其實不聽嘻哈,最後就還是放我想放的東西,歌單都是挑自己喜歡的歌放;自己獨自在聽音樂、聽到喜歡的歌時,就會冒出『好的,之後就要放這幾首歌給大家聽』的想法。在芝加哥後來也曾經有在smartbar(芝加哥老字號的知名電音夜店)放過幾次歌。」或許不是每位 DJ 都會這樣安排自己的歌單,但如此忠於自我喜好的行徑,也是讓 Tzusing 後來能進駐上海最具代表性的電音重鎮——The Shelter,成為駐店 DJ 的重要契機。

Image Courtesy of RedBull.

Image Courtesy of Tzusing.

「那時 Gaz(Shelter創辦人)找我去他的派對放歌,是個地下室派對;在場的都是一群嘻哈人,但我自己最接近、有在聽的,只有Bass Music( 源自英國的電子音樂,有著極為厚重低沈的低頻聲響,包含鼓打貝斯、Dubstep 迴響貝斯、Grime、UK Garage 等)。最後我開始放一連串的政治嘻哈歌(Political Hip Hop,發展於美國東海岸的嘻哈音樂類型。歌詞主題多為種族犯罪問題、反政府和帝國主義等政治議題),不意外地,當場把整個舞池都清空了。但這時候 Gaz 向前來跟我說,我很喜歡你現在正在放的東西,那些不懂的人不要理他們,你想不想之後來 Shelter 放歌?」也就是這樣的逆向操作,讓 Tzusing 開啟了在 Shelter 為期 4 年的冷冽暴力電音之夜「Stockholm Syndrome」(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Stockholm Syndrome」活動宣傳視覺。Image Courtesy of  Tzusing.

「Stockholm Syndrome」活動宣傳視覺。Image Courtesy of Tzusing.

以「內在矛盾的聲響探索」(Sonic explorations for internal conflicts)作為標語,「Stockholm Syndrome」活動多聚焦節奏強烈、粗暴冷冽的暗黑曲風,像是工業電音、EBM(Electronic Body Music 簡稱,於 80 年代早期於比利時起源,在德國和歐洲發揚光大,Electronic Body 一詞由當代電音始祖 Kraftwerk 樂團提出,用於解釋 1978 年 The Man-Machine 專輯暗黑卻富動感的曲風)、後龐克與暗黑歌德音樂等等。「我的音樂都帶有一股侵略性,」Tzusing 想了想說,「我曾經有長達 4 年的時間待在上海附近的工業區,沒有辦法做音樂。與我最想要做的事情如此脫節,我想我心中累確實累積了許多情緒。但也不只是這樣,我一直都想辦主流聲音以外的音樂活動。我想要找那些是為自己在聽音樂和收藏音樂,但同時也能在舞池內放歌給大家聽的人一起來。」

憑藉著這樣專注獨特的宗旨,「Stockholm Syndrome」活動在上海地下電音舞台迅速崛起,也吸引到紐約布魯克林廠牌 L.I.E.S.(旗下多發行工業電音、噪音等各種難以歸類的音樂類型)的注意。Tzusing 在 L.I.E.S. 前後總共發行了 3 張 EP,風格也都是本身一慣熱愛的重口味工業電子路線,扭曲瑣碎的合成器音色,和猛烈捶打的鼓聲,焦躁爆裂卻又讓人無法自拔、想律動的貝斯聲線,成就出了 Tzusing 獨具一格的曲風。

Photography/ Ash Lin. Image courtesy of Ash Lin.

Photography/ Ash Lin. Image courtesy of Ash Lin.

聊起創作靈感來源和過程,Tzusing 強調著「感覺」的重要性,「我需要感受一些什麼才有靈感去做歌。我有一本筆記本,裡面都是我寫下來的想法跟感受。我其實也有試著把我想到的東西哼給手機錄音,然後祈求自己不要太走調。但這招好像不太管用,每次再回去聽都覺得真是荒腔走板(笑)。但我還是滿心期待有天我能精準地哼出我要的東西來。」回顧最早開始嘗試在電腦上做音樂的時候,自己上網抓了盜版的 Reason 和 Fruity Loops 軟體,在那個 YouTube 還未興起的時代,沒有教學影片或太多其他教學資源,Tzusing 強迫自己用土法煉鋼的方式把軟體學會摸熟。回頭看待這段痛苦的陣痛期,他只說:「就是看你自己到底有多想要那東西,是吧?」

他也不諱言,最早期自己做的音樂都是想模仿心中的音樂偶像 JTC(美國電音人James T. Cotton,又名 Tadd Mullinix)——「但結果只是讓自己覺得很焦慮,做出來的東西也總是不能說服自己。我最後就放棄去想這麼多,沒想到一旦不去想竟然就通了。現在對我來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做自己的聲音——當你開始做自己,一切都很自然地流露出來。」

Photography/ Ash Lin. Image courtesy of Ash Lin.

Photography/ Ash Lin. Image courtesy of Ash Lin.

因為熱愛看電影,因此也常從影片中找尋創作靈感——「我將那些電影帶給我的感受,透過音樂再度詮釋出來。」Tzusing 也不太在意器材的數位與否,「新專輯都是在電腦上製作編曲的,這過程很像在逛街找東西,在一來一回的微調過程找尋某個聲音。在某個時機點,你就會突然聽到一個超酷的聲音產生,然後忍不住大喊出 Yo!就是它了!這樣就對了。」這時,他又忍不住再次提起心中的音樂偶像 JTC :「我想到先前看過一篇 JTC 的訪問,他說他曾在自己夢裡找到一張唱片,等他醒來後,他就有個藍圖與方向把音樂做出來。我覺得我做音樂的過程常常就是這樣的感受。」

其實從 90 年代中期,不管國內外電子音樂與派對,早已成為當代青年文化重要的元素。然而相較西方,亞洲青年的反叛精神似乎不曾鮮明地存在過,大眾也對電音與派對文化一直有著許多誤解。從過去也曾被妖魔化的搖滾音樂史看來,這似乎也只是亞洲文化正在面臨的轉型過渡期,需要的就是時間讓大眾了解、接受。在相對樣壓抑的大環境底下,Tzusing 也經歷著自己高低起伏的音樂生涯,現在能重回、全心全意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最想跟大家說的就是:「這些我在房間裡閉門造車做出來的聲音,若能與我的聽眾有共鳴,讓他們找尋到一些意義,我真的非常開心。」至於在未來會想要嘗試不一樣的創作嗎?「我沒有辦法預測未來,但我對於任何的可能性都保持著開放的態度。」Tzusing 巧妙地不正面回應著,而他確實也不停涉獵自己以往不太聽的音樂類型,「最近都在聽來自南非的重低音音樂 gqom。」想一睹這位亞洲電音新勢力的風采、身歷其境的感受,他將引領你進入詭異暗黑領域,醉生夢死一番,這周六千萬別錯過去到 Korner 的 Bass Kitchen 七週年活動。

Photography/ Ash Lin. Image courtesy of Ash Lin.

Photography/ Ash Lin. Image courtesy of Ash Lin.

Bass Kitchen Taipei 7th Anniversary
Korner/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200號B1
2017/ 3/ 11, 23:45

 

Images Courtesy of Tzusing & Ash Lin.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音樂與專訪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