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塵埃淹沒天際:Kay Sage,深嵌於生命底層的孤獨印象

Unusual Thursday, 1951

我建了一座沮喪的塔,在裡頭你聽不見任何聲音,也沒有什麼可看;沒有答 案,當黑暗還是黑暗時,我吶喊,我吶喊,在我的象牙塔裡。

——Kay Sage

Hyphen, 1954

Le Passage, 1956

Hyphen, 1954
Le Passage, 1956

無法言說的孤獨該如何透過圖像表達?

 

Kay Sage 出生於 1898 年的紐約,自小隨著熱愛旅行的母親在世界遊牧,候鳥般的遷徙生活將她的童年切割成一塊塊碎片,拼湊出地圖上的輪廓。求學期間,她一如既往的漂泊,美國、義大利、法國、英國,Kay Sage 的藝術養成斷斷續續的在相異國度間輾轉度過。

Kay Sage. Image Source: wikiart (left), Trans D Digital (right).

Kay Sage. Image Source: wikiart (left), Trans D Digital (right).

結束美國的藝術課程後,Kay Sage 於 1920 年開始定居羅馬。正是這段期間, 她愛上了年輕貴族聖佛斯提諾王子,兩人在教宗見證下結為夫妻。多年後,好友仍會以「王妃」來稱呼她。最初幾年,婚姻生活十分愉快;然這樣的景況沒有持續太久,過多的煩碎瑣事令她不斷分心而無法專注於繪畫,盤旋不去的窒息感讓她掙扎著擺脫這段婚姻。

訣別這段關係後,Kay Sage 重燃繪畫的熱情,她在 1937 年來到了前衛藝術中心巴黎,決心追求藝術。這時,超現實主義大行其道,Kay Sage 準備好擁抱超現實主義的美學,也如願地加入該團體。與超現實主義團體的來往,使她結識 了終生伴侶——藝術家 Yves Tanguy。

I Saw Three Cities, 1944

Journey to Go, 1943

The Fourteen Daggers, 1942

I Saw Three Cities, 1944
Journey to Go, 1943
The Fourteen Daggers, 1942

她和超現實主義者共享對義大利藝術家 Giorgio de Chirico 的崇拜,Kay Sage 繪畫中簡化的線條、夢境般的氛圍、細膩的刻劃,皆顯示出 Chirico 的影響。但這些共通點有點被後人刻意強調,忽略了自 Sage 個人經驗湧現的創作泉源。曾長期旅居義大利的 Kay Sage,將散落日常巷弄的平凡景致——拱門、建築、牆面一一拾起,重構於畫布,也是一種來源可能。又或許,她下意識地受這些曾經熟悉的視覺元素吸引,冥冥牽引著她與 Chirico 作品的相遇、進而情不自禁的著迷。

Unusual Thursday, 1951

Unusual Thursday, 1951

我喜愛她的作品靜謐,疏離,神經質的焦慮,輕描淡寫的毀滅氣息,幽魂般的影子,詩意與神秘。抽離時間與空間量度,漂浮在真實與夢境並存的片刻。Kay Sage 慣將體積龐大的物體置於畫作前景,以嚴峻的線性線條刻畫,在下方以斜線延伸至遠方,消失在地平線,這樣失衡的透視法,與前後方物體大小比例的激烈縮放,皆營造出不安的戲劇性張力。建物沈沈沒入地平線,高高漲起的塵埃則淹沒剩餘天空。

No Passing, 1954

The Answer Is No, 1958

The Unicorns Came Down to the Sea, 1948

No Passing, 1954
The Answer Is No, 1958
The Unicorns Came Down to the Sea, 1948

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偏好從童年經驗擷取靈感,Kay Sage 也沒有例外,她留下的文字紀錄揭露了創作語彙的來源。九歲時旅至埃及的回憶,構築 Sage 日後繪畫 的典型情境:漫天黃沙、金字塔和神廟的幾何輪廓,皆回應著這段經驗。1930 年,Sage 經歷了一場「幻象」——睡夢中的她被火燃燒的啪滋聲響、咆哮聲與木頭撞擊聲吵醒,本以為是外頭鷹架著火了,醒來卻發現四下一片平常——其作品鷹架的元素由此而來。鷹架對她而言,可說是意味深長的自我隱喻——擾人而仍未擺脫的焦慮經驗。鷹架既是堅硬的結構,卻又彷彿隨時將驟然崩落。她的創作展露對自我的堅持,同時也諷刺地伴隨著否認:她說,鷹架圖像是建立在絕望之上。

In the Third Sleep, 1944. Image Source: Art Institvte Chicago.

Tomorrow Is Never, 1955

In the Third Sleep, 1944. Image Source: Art Institvte Chicago.
Tomorrow Is Never, 1955

建物以紀念碑的姿態佇立 Sage 的荒漠,末日般的景象,留下曾有生命駐留的痕跡,今已不復存在。一切都被席捲而去,鷹架遺棄在曠野,四顧茫然。無任何生機的黃沙,暗示著 Kay Sage 欲消融其中的嚮望,這份渴望如此強烈,與恐懼並存,直指藝術家深沈曖昧的內心世界。無論這樣的意象源頭為何,這份意象經過更複雜的轉化後,時時刻刻提醒著 Kay Sage 身處威脅之中,人類的存在、人類的軀體似乎都在這個空間被一概否定,只剩下廢墟、鷹架、催眠似的天空、破碎與掏空的物象,徒勞的沙,她將所有的生命抹除——包括自己,化成這 一片虛空。

Danger Construction Ahead, 1940

Danger Construction Ahead, 1940

或許 Kay Sage 的創作的確顯露出,死亡的不可抗拒。丈夫 Yves Tanguy 過世 後,Kay Sage 逃不開頹喪與悲傷,她從此無法從情感失落中重新站起,創作動 力隨著愛人的離去消亡潰散,視力也因白內障而逐漸退化。Kay Sage 在 1963 年舉槍自盡。我們將永遠無法了解深嵌在她生命底層的孤獨印象,如何陷她於無盡的死亡夢境。

 

無法言說的孤獨如何透過圖像表達?她的生命沒有解答,唯有反反覆覆的自我放逐,任鉻黃沙漠將己覆滅。

All Images via wikiart unless stated.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設計與藝文文章。

Written By
More from Yuping Zeng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