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比任何地方都來得真實,但除非你的族人——不論他們是誰——告訴你如何想像一個家,你將無法抵達那裡。你的族人可能不是你的血緣親戚、說不同的語言;他們可能只是印在紙上的文字、是記憶的鬼魂。但他們能夠帶領你回家。
——美國作家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
如果今天你生來就是一個被剝削、被家園放逐的弱勢者,面對陌生人時要如何想像一個家,向他們訴說自己的故事?
上個月,有幸參與了政大廣電畢展舉辦的文化沙龍「重訪歷史與記憶:亞洲電影節的敘事重建」講座,聆聽四位來自東南亞的電影工作者,講述苛刻的歷史背景與政治環境下的電影工作。這才窺探到即便導演有創作自由、處在自由市場機制中,其所想說的社會邊緣故事卻不一定能被看見。中國和東南亞嚴格的審核潛規則、西方社會對少數族群一廂情願的刻板想像,都如「矯正器」般凹折著故事的軀體。即便如此,對電影工作者而言,更重要的是能夠讓螢幕那頭單純的觀眾看見、明白世界可能不是想像中的樣子。今年桃園電影節挑選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而其中對「家」深刻刻劃的,莫過於描繪甘肅裕固族的《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西藏的《老狗》以及緬甸的《流亡日記》。
《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River Road)
牧人的家就在水草豐盛的地方;母親代表河流,父親代表草原啊……
《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描述一對裕固族兄弟在爺爺去世後,獨自騎著駱駝在大漠中找尋回到父母身邊的路。裕固族為回紇和突厥的後裔,他們曾在河西走廊擁有自己的國家。統治五十多年後,被西夏的李元昊滅國,現在約剩一萬四千多人,分成東西裕固。也因此年輕的導演李睿珺說,他要抓緊時間拍了。
《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River Road)
《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River Road)
回家的路憑藉著什麼?憑弟弟以往隨爸爸遊牧的記憶,憑一句「爸爸說,家在水草豐盛的地方」。但茵茵綠草不復見,鄉關又何處是?沒了草原,爺爺便把所有羊群連同牧人的身份都賣掉了。他坐在白馬上,目送發財車載走他的財產和牧人身份,低吟:「牧人的家就在水草豐盛的地方;母親代表河流,父親代表草原啊……」隔天,爺爺就像命定般撒手人寰,兩兄弟成了真正的孤兒。他們找尋記憶中仍在遊牧的爸爸和生病的母親,但影片從頭到尾,母親都沒有真正出現過。她病了、乾涸了,剩下流離失所的孩子。加上片尾的父親,父子三人不僅是親屬意義上的孤兒,更是文化上的孤兒。在路途中的一幕,兩兄弟發現廢棄的村莊和穴洞。牆壁上還看得見破爛的人民公社海報殘骸,底下卻曾都是全家福和古老壁畫。原本跟著稀薄水源走的兄弟,最後竟是聽著隆隆的開山工程噪音,才找到蹲在眾工人間的父親。
《老狗》(Old Dog)
《老狗》的結局不是悲劇,那只是事實而已。
沒了真實的草原和羊群,「家」的概念要從何處生根茁壯?西藏導演萬瑪才旦的《老狗》,也看得到在故鄉的土地上,成為異鄉人的悵惘。同樣描寫少數族群,《老狗》講述原本作為家鄉和身份認同的藏族文化,在工業化和資本社會中成為可以消費和買賣的數字。「西藏獒犬是家人、是牧人的朋友,都市裡的有錢人要狗做什麼?」牧人養了十三年的老狗是純種西藏獒犬,藏人稱「森格」,亦即獅子的意思。西藏獒犬是藏族牧人的寶,過年時還會送狗一份禮物和好吃的東西。但城裡的人覬覦牠,在奪走牠之前還斯文地開了張價格給你:「與其讓狗被偷,不如就賣我吧?到時候狗被偷了,你會後悔沒賣我。」
《老狗》(Old Dog)
《老狗》(Old Dog)導演萬瑪才旦
片中一幕呼應資本體制在古老藏族文化中的尷尬和突兀:老牧人、牧人兒子和媳婦看著電視裡的人用誇張的口吻、用異常低廉的價格拍賣黃金條。原來珍貴的定義他說得算,賣你便宜是你的福氣,應當好好把握,滿心感激。但當你沒有選擇的慾望或需求時,自由的資本市場成了最不自由的地獄,你無處可逃。商品可以無中生有,但家和家人卻無法。萬瑪才旦僅用一條簡單的故事線開拍《老狗》,其餘則在拍攝過成中彈性取材,平實沈穩的基調有如紀錄片。他並非要料理一道合主流胃口的精彩傳奇,正如他說《老狗》的結局不是悲劇:「那只是事實而已。」
《流亡日記》(In Exile)
We wouldn’t swap our home for a fancy house.
緬甸導演廷威寧因為拍了數支番紅花事件的影片而流亡於泰緬邊境。《流亡日記》是心靈寄託,陪他熬過這段特殊時光,更捕捉到非法緬甸移工(回顧同樣以緬甸移工為拍攝主題的《再見瓦城》導演趙德胤專訪)的日常。廷威寧必須拍才能安置自己的思念,才能在這些非法勞工的心底搭起故鄉的木樁,提醒自己是誰,真正的家又在哪裡——他總有一天要回去。他們也說自己總有一天會回去,回去送小孩上學,回去還債。但到了片尾,只有廷威寧一人成功回家。作為紀錄片,《流亡日記》沒有《再見瓦城》的浪漫和不寒而慄,但裡頭人物平實的口吻和澄澈的眼睛,也許更加殘酷。
《流亡日記》(In Exile)
《流亡日記》(In Exile)
原來這些小人物的故事無所謂樂觀或悲觀,甚至悲傷或憐憫的情緒,都是外人一併連著主流價值強加於他們身影。政治、市場體制如果剝奪一個人原先對家園的想像,那這些電影都是努力藉由或虛構、或真實的故事訴說,讓精神上的家寄託在一格格的影像中。李睿珺、萬瑪才旦與廷威寧,三位導演都必須要拍這樣的電影,讓電影像防風林一樣,作最後一道邊緣文化沙漠化的防線。
《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 桃園電影節(5/12-5/25)
放映場次:5/16 11:00 星橋 12 廳(製片張獻民出席映後 QA 講座)
《老狗》/ 桃園電影節(5/12-5/25)
放映場次:5/15 16:00 星橋 12 廳(製片張獻民出席映後 QA 講座)
《流亡日記》/ 桃園電影節(5/12-5/25)
放映場次:5/12 16:30 光影電影館
加映場次:5/24 16:00 光影電影館
了解更多 2017 桃園電影節影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