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murmur 筆記:「在比賽之前,要先戰勝恐懼」,關於接下來與台北電影節合作的挑戰

《千禧曼波》|侯孝賢|2017 台北電影節「經典重現」。侯孝賢踩入年輕人的迷幻國度,以一女二男的愛情,交疊出一段菸與霓虹繚繞的 虛無青春。片頭堪稱新世紀最美電影風景,舒淇長髮飄逸,走過時光迴廊般的基 隆陸橋。背景音樂〈單純的人〉居功厥偉,林強吸收曼波音樂的精髓,化成一曲疊合窸窣聲響、電音律動、慵懶呢喃與歐巴桑笑語聲的台製電子曼波,片中多次 出現,為受困心靈帶來無比悸動。

回想那天在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入圍名單發布的記者會,在電影人孫宗瀚介紹下,與這次入圍的唯二台灣導演之一——黃熙,有了短暫卻開心的交談。她入圍的作品《強尼.凱克》,套句侯孝賢導演說的話:「是繼楊德昌導演之後,少見第一次出手就拍城市的作品。」正當我苦惱著以往自己在活動社交場合八面玲瓏的能力沒有順利發揮、有點詞窮了,腦袋閃過某位也在侯孝賢導演公司工作的朋友名字,隨口問了句「那你認識 xxx 嗎?」黃熙與宗瀚兩人異口同聲地說:「認識啊!」三人爆笑而出,頓時覺得以往的累積派上用場。

《強尼.凱克》|黃熙|2017 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入圍

導演黃熙首部劇情長片《強尼‧凱克》,由侯孝賢導演班底打造,侯導親自監製、姚宏易攝影、林強與許志遠配樂。透過三個孤獨的靈魂、細膩的情感描述,呈現年輕創作者眼中的當代脈動與失落。柯宇綸、瑞瑪席丹、黃遠詮釋的三個角色,漂移於充滿偶然與巧合的日常之上,編織人與人之間碰撞交錯的片刻美好。

《強尼.凱克》|黃熙|2017 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入圍。導演黃熙首部劇情長片《強尼‧凱克》,由侯孝賢導演班底打造,侯導親自監製、姚宏易攝影、林強與許志遠配樂。透過三個孤獨的靈魂、細膩的情感描述,呈現年輕創作者眼中的當代脈動與失落。柯宇綸、瑞瑪席丹、黃遠詮釋的三個角色,漂移於充滿偶然與巧合的日常之上,編織人與人之間碰撞交錯的片刻美好。

所謂「以往的累積」,白話點說,就是自己愛搜集「人」的奇怪癖好。有名或默默無聞,只要研究作品或認識後欣賞,便會想辦法拉進 Polysh 中,讓他們成為團隊或透過文章介紹,以書寫和畫面讓正閱讀的你認識。陸陸續續地,在電影產業中也認識幾位才華洋溢或有經驗的創作者,他們正逐漸以各種方式成為 Polysh 的養分。回顧 Polysh 第一篇電影相關文章是在 2015 年底,由當時剛卸下 Maison Motion 美昇國際影業總監身份的孫宗瀚,執筆寫下的導讀《努火邊界》。相較 Polysh 其他主題(lifestyle、建築、設計、藝術等等),電影對我們來說是網站上相對年輕、較晚開始發展的內容,這期間加入不少自告奮勇撰寫電影的優秀寫手——有的純粹熱愛電影,有的本身學習電影,有的正在電影、表演藝術產業奮鬥;我們在電影上的探索,離經驗豐富還有段距離,但正努力深耕。

《薔薇的葬禮》|松本俊夫|2017 台北電影節「經典重現」

甫於今年四月過世的松本俊夫導演,其 1969 年拍攝的日本同志電影先鋒《薔薇的葬禮》,經過 4K 修復,今年將在台北電影節舉行亞洲首映!《薔薇的葬禮》當年引發諸多爭議,除了邀請具變裝癖的男同性戀者自白演出,影片揉雜了紀錄片、實驗片等元素亦對當時觀眾造成不小的震撼。電影劇情圍繞著男主角 Eddie 的生活展開,援引「伊底帕斯王」的故事,Eddie 中年男性的肉體交融狂歡、在新宿男同志變裝癖酒吧陪酒接客,但畫面不時交錯著 Eddie 的童年記憶,重覆浮現母親恐怖的笑臉,以及倒臥在血泊中的呻吟。松本俊夫以前衛、實驗電影著稱,與寺山修司、大島渚等導演同為日本 1960 年代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

《薔薇的葬禮》|松本俊夫|2017 台北電影節「經典重現」。甫於今年四月過世的松本俊夫導演,其 1969 年拍攝的日本同志電影先鋒《薔薇的葬禮》,經過 4K 修復,今年將在台北電影節舉行亞洲首映!《薔薇的葬禮》當年引發諸多爭議,除了邀請具變裝癖的男同性戀者自白演出,影片揉雜了紀錄片、實驗片等元素亦對當時觀眾造成不小的震撼。電影劇情圍繞著男主角 Eddie 的生活展開,援引「伊底帕斯王」的故事,Eddie 與中年男性的肉體交融狂歡、在新宿男同志變裝癖酒吧陪酒接客,但畫面不時交錯著 Eddie 的童年記憶,重覆浮現母親恐怖的笑臉,以及倒臥在血泊中的呻吟。松本俊夫以前衛、實驗電影著稱,與寺山修司、大島渚等導演同為日本 1960 年代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

這主題發展兩年不到,陸續接到來自片商新聞或專題邀稿、影展邀約等等;自覺在電影探索上不論份量或經驗都有進步空間的同時,依然收到這些肯定,內心緊張但又充滿雀躍。也因此,這次得知要與今年台北電影節合作,心底對自己浮現一個巨大質疑:「我們做得出有趣、內容多元、又不失深度的企劃嗎?」(畢竟之前的確有過費盡心思規劃卻曲高和寡的案例)。以我自己來說,我對筆耕電影內心是有點恐懼的;觀影後的隨筆紀錄,再次觀看即使依然親密,卻會發現格局不夠全面或破綻。它並非我擅長的主題,在 Polysh 上僅參與過兩部電影聯合撰文,並且是聚焦電影人本身的訪談(順便重推一下這兩篇:桂綸鎂、陸弈靜訪談的《德布西森林》;趙德胤訪談的《再見瓦城》)。

南國再見,南國|侯孝賢|2017 台北電影節「電影正發生」

告別「台灣三部曲」的歷史探索,侯孝賢正式跨入現代,透過幾名流氓庸碌渾噩 的生命狀態,展現黏膩、草莽、暴戾的世紀末華麗。林強不只附魔演出深獲好評, 還以〈自我毀滅〉的工業噪音與滿腔憤怒,完美契合角色體內沸騰的狂躁。野性 滋味有多過癮?柯波拉說像夢,畢贛想必同意。與《風櫃來的人》、《海上花》 並列侯導自選最滿意之作。

《南國再見,南國》|侯孝賢|2017 台北電影節「電影正發生」。告別「台灣三部曲」的歷史探索,侯孝賢正式跨入現代,透過幾名流氓庸碌渾噩 的生命狀態,展現黏膩、草莽、暴戾的世紀末華麗。林強不只附魔演出深獲好評, 還以〈自我毀滅〉的工業噪音與滿腔憤怒,完美契合角色體內沸騰的狂躁。野性滋味有多過癮?柯波拉說像夢,畢贛想必同意。與《風櫃來的人》、《海上花》 並列侯導自選最滿意之作。

但借用現正上映的《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台詞:「在比賽之前,要先戰勝恐懼」,這是場 Polysh 與自身的挑戰,也是與我們自己的比賽,「關鍵就在那一點點瘋狂」,想起《樂來越愛你》的那首 Audition (The Fools Who Dream) 也如此唱著(順便再推一下這篇令我佩服五體投地、談《樂來越愛你》的影像致敬)。畢竟,電影聚焦著人生某段時光的故事,現實生活裡我們也宛如在景框裡行走、心底無聲咀嚼台詞;不論螢幕上的是奇想、現實或超現實,我們觀看、尋找的身影,都是生活裡的自己。

《鷹爪下的國度》|Mikhail RED|2017 台北電影節「當代電影現狀」

農家女孩 Maya 誤闖禁地,獵殺了瀕臨絕種的菲律賓鷹,那一槍也為她和相依為 命的父親帶來了一連串的噩運。同時,年輕警察被令停止追查一樁神秘的巴士失 蹤案,轉而盤查逮捕 Maya 與她的父親。兩樁案件看似無關,卻隱隱相連。 本片為菲律賓新銳導演 Mikhail Red 第二部作品,劇情緊湊,帶著類型元素卻不失政治深度。

《我等行過阿特拉斯的幽谷》|Oliver Laxe|2017 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入圍

導演 Oliver Laxe 以宛如尋常公路影片的方式破題,兩名混混為滿足年邁教長死歸其土的心願,接下將遺體送達目的地的任務。電影融合非洲民間信仰及伊斯蘭宗教觀點的敘事,勇奪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週大獎。

《親愛的大笨象》|陳敬音|2017 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入圍

中年建築師遇上人生瓶頸,在家被老婆嫌棄,公司小開兔死狗烹。失業的他在曼 谷街頭驀然回首,瞥見大象 Pop Eye,憶起歡快的童年時光,毅然買下大象,卻 發現都市生活容不下他倆,打算和老象一路向北返鄉。這趟人與象的公路之旅, 途中狀況不斷,所幸萬能的象鼻領著他倆,與沿路風景相伴。《爸媽不在家》導 演陳哲藝監製,阿比查邦御用剪接操刀,看擅長乾燥幽默的才女導演陳敬音,用 象鼻對抗中年危機!將泰國鄉下的荒涼風景,轉變成一首洋溢著淡淡霓虹光芒的 自我蛻變之歌。

《歌手阿伯告別秀》Singing in Graveyards|2017 台北電影節「當代電影現狀」

搖滾、瘋狂、荒謬可說是《歌手阿伯告別秀》的關鍵詞。年近七旬的落魄搖滾歌手佩佩,以模仿搖滾傳奇喬伊.史密斯為生,佩佩的夢想為本尊的復出演唱會暖場,電影邀請菲律賓搖滾老將喬伊佩佩史密斯親自演出片中兩個角色,虛構戲劇混雜超現實敘事,呈現遲暮的搖滾明星回顧人生的自嘲與自省。電影入選威尼斯影展和釜山影展等 10 多個國際影展,更勇奪 2017 年馬來西亞金環獎最佳影片。

《鷹爪下的國度》|Mikhail RED|2017 台北電影節「當代電影現狀」。農家女孩 Maya 誤闖禁地,獵殺了瀕臨絕種的菲律賓鷹,那一槍也為她和相依為 命的父親帶來了一連串的噩運。同時,年輕警察被令停止追查一樁神秘的巴士失 蹤案,轉而盤查逮捕 Maya 與她的父親。兩樁案件看似無關,卻隱隱相連。 本片為菲律賓新銳導演 Mikhail Red 第二部作品,劇情緊湊,帶著類型元素卻不失政治深度。
《我等行過阿特拉斯的幽谷》|Oliver Laxe|2017 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入圍。導演 Oliver Laxe 以宛如尋常公路影片的方式破題,兩名混混為滿足年邁教長死歸其土的心願,接下將遺體送達目的地的任務。電影融合非洲民間信仰及伊斯蘭宗教觀點的敘事,勇奪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週大獎。
《親愛的大笨象》|陳敬音|2017 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入圍。中年建築師遇上人生瓶頸,在家被老婆嫌棄,公司小開兔死狗烹。失業的他在曼 谷街頭驀然回首,瞥見大象 Pop Eye,憶起歡快的童年時光,毅然買下大象,卻 發現都市生活容不下他倆,打算和老象一路向北返鄉。這趟人與象的公路之旅, 途中狀況不斷,所幸萬能的象鼻領著他倆,與沿路風景相伴。《爸媽不在家》導 演陳哲藝監製,阿比查邦御用剪接操刀,看擅長乾燥幽默的才女導演陳敬音,用 象鼻對抗中年危機!將泰國鄉下的荒涼風景,轉變成一首洋溢著淡淡霓虹光芒的 自我蛻變之歌。
《歌手阿伯告別秀》|Singing in Graveyards|2017 台北電影節「當代電影現狀」。搖滾、瘋狂、荒謬可說是《歌手阿伯告別秀》的關鍵詞。年近七旬的落魄搖滾歌手佩佩,以模仿搖滾傳奇喬伊.史密斯為生,佩佩的夢想為本尊的復出演唱會暖場,電影邀請菲律賓搖滾老將喬伊佩佩史密斯親自演出片中兩個角色,虛構戲劇混雜超現實敘事,呈現遲暮的搖滾明星回顧人生的自嘲與自省。電影入選威尼斯影展和釜山影展等 10 多個國際影展,更勇奪 2017 年馬來西亞金環獎最佳影片。

扯遠了。「編輯 murmur 筆記」,原本是想以隨筆的方式,分享近期 Polysh 的編輯與寫手們在忙什麼;這段期間我們收到不少讀者來訊詢問 Polysh 到底是「誰」,也因而有了這新的筆記系列想法(掀開神秘面紗讓你們偷看幾眼的概念)。趁著第一篇筆記,也許可以讓你稍稍期待接下來的台北電影節一系列文章;除了同樣有電影人訪談、電影或片單介紹、特定角度討論之外,我們也在思考著比較特別的有趣主題(也有可能是比較「旁門左道」的切入點 XD)。這篇就先以圖說方式,與大家分享就目前北影釋出的片單裡,我們初步關注的幾部。

了解更多今年台北電影節

 

All Images Courtesy of 2017 Taipei Film Festival.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電影與藝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