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許多人的心之所向,擁有一棟房子更是許多老台灣人終其一生的目標。然而早期許多格局不良、左拼右補的老宅,儘管有著良好的地理環境,卻因室內的多次增修與需求添補,使得空間堆疊過度,遮擋原有的優勢。隨著近年改造老宅風氣漸盛,新生代的進駐與設計觀念引進,不僅重新翻修、注入當代設計,更是留住歷史的情感,延續著住宅的生命週期。
這處位於屏東的老宅,隱身於巷弄中,台灣早期老式的夾層二樓半形式,讓原有的格局儘管位於邊間,依舊狹窄昏暗。厚重的鐵欄杆與傳統大理石地板,也讓室內氣氛沉著凝滯。接手這幢老宅翻修的好室設計(HAO DESIGN STUDIO),在初期即力求找出空間與光線的平衡點,以設計消弭原有格局的限制,讓空間發揮應有的效能,並與自然條件相輔相成。因此,「夾層」與「樓梯」的調整,成為設計的兩大重點。
過去為了讓空間運用發揮最大效益,總是以夾層來增加空間,生活起居卻如倉鼠般低矮昏暗;在老屋翻新的案例中,則多半直接打掉夾層,創造挑高空間。然而,好室設計卻一反其道,選擇保留夾層,拆除隔間牆體,將上方規劃成開放式書房;一樓則是開放式廚房與客廳,並加大窗戶引入自然光,讓灑入的陽光能無所阻礙得串接,帶來空間的層次感。
樓梯的位置被移到後方廚房旁邊,以透光材質取代,讓光線流淌,成為兩層樓間隱密的過渡,也成為廚房的天花;再上一層則銜接主臥室,同樣藉由大窗戶增進採光與空氣流通,讓階梯串接地域之餘,同時擁有多重機能。
值得一提的是,好室設計在空間規劃上多採用雙重設計。像是調整窗框尺度與段差,配合餐桌成為座椅。或是調整地板段差成為天然座椅,減少實體家具。大膽半開放式的主臥與衛浴,則讓光線如空氣般無阻礙地流瀉在三層樓的空間中。透過自然光影劃分地域,也透過光書寫空間層次,讓生活起居與自然環環相扣,達到空間質感帶動生活品質的絕佳效益。
All Images Courtesy of HAO DESIGN STUDIO.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建築與設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