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割出的缺口:傳統割禮與追尋同志之愛間的掙扎,《割愛》

 

上山的季節,成長的季節

每年都有一個上山的季節。那是與一年當中其他日子截然不同的八個禮拜。在南非的科薩族部落裡,每一年總是在固定的時刻舉行割禮,為部落中的男孩進行成為真正男人的儀式。同樣的時刻,也是年輕男子們偕伴回到部落的季節,他們帶領男孩們邁向成年之路,在嚴謹的年齡階層中被尊稱為「照顧者」,在這八週裡化身為這群被喚作「新手」男孩們的引領之人,守護之人,點燈之人。

 

在城市工廠裡替白人打零工的科拉尼,每年都會回到山上,年復一年地重複著淌流在體內的傳統,看護著年幼的男孩們一個個接受刀落下後劇烈的疼痛、一面哆嗦蜷曲著等待時間流逝,過渡身體的痛楚,最後見證他們蛻變成男人。然而,科拉尼的心底藏著一個透明卻巨大的秘密,這個秘密跟隨著他,彷彿變成一句沒有憑據、卻固執地存在著的誓言,不曾離開。科拉尼每年回到上山,為的是見到童年玩伴,八週的儀式,也是他們慢慢倒數的幽會時光。光陰很短促,他們在短瞬的傍晚相會,熱烈而激情地歡愛——部落裡一年一次的割禮儀式,也是他們一年一會的相歡之時。同志之情,在傳統習俗底下見不得光,不只單是禁忌,更是罪惡。諷刺的是,科拉尼透過每年每年的傳統儀式,得以見到心之所嚮的人,彷彿是躲藏在獅爪下殘存的最後一絲光,在最危險之處尋找希望,因為外頭望去,也是無路可逃。

 

The Wound_still2

 

 

一塊反逆的年輕「玻璃」

每年每年,男孩忍過痛,等待傷口癒合,完成了割禮儀式,離開這座山頭,成了真正的男人。科拉尼目送成群結隊的他們離開,自己卻永永遠遠被禁錮於此。當年接受割禮的科拉尼備受歧視與霸凌,如今則被恆久地困在山上了。

 

今年科拉尼特別受到叔叔慎重的託付,負責照顧一個從城市(約翰尼斯堡)來的孩子寬達,他乍看柔弱,卻有著固執的眼神,不屈撓的性子,在傳統的村子裡投下劇烈的震撼彈。寬達不畏懼眾人敵意的眼光,背負著不被諒解的罪過,固執地在最傳統的時刻裡堅持自己的原則,他不怕因為身為城市人而被歧視,甚至不經意地觸動了最不得見光的禁忌,揭發了柯拉尼與另一位「照顧者」之間曖昧的關係。

 

The Wound_still1

 

寬達也是一塊「玻璃」,在科薩族其他男孩眼中飽受嘲弄和欺凌的,易碎的「玻璃」。然而,寬達這塊薄透、見光的「玻璃」,在被擊碎了的同時卻要是具有傷害性的:脆弱而年輕的玻璃,用自己的破碎刺傷了阻截他的人們與傳統束縛,劃出血痕,穿破傳統。割禮期間,寬達窺探著科拉尼的一舉一動,試探性地想掀起最底處不可告人的秘密。然而寬達卻也不是要告發科拉尼,他只是一再再地問:「你不想離開嗎?」,「你是不是害怕自己所喜愛的?」無語以對的科拉尼,只是大吼著要寬達別管閒事。然而,真的有辦法逃離開嗎?部落與家族緊箍的傳統與規訓,像是教條一般約束著科拉尼、寬達,彷彿無處可去。

 

 

割出血痕,卻失去了愛

傳統禮俗與自我之間的矛盾,沒有折衝之處,亦不得妥協。科拉尼的兒時玩伴(情人)結婚生子,違逆著性向、蜷縮在傳統底下。寬達試著衝破傳統:「如果我是一片玻璃,那就是吧!但我得成為刺破不公義的束縛的那片玻璃。」科拉尼困惑了,站在兩條路的交口。三個科薩族的少男,三條不同的路,究竟通往何方?要抵抗或者馴服?

 

The Wound_still4

 

導演 John Trengove 的影像簡單俐落,過場乾淨,沒有一絲多餘的情緒拖延,平直的敘述裡藏著巨大的張力。導演透過樸實而直接鏡頭講了一個深刻悠遠的故事,關於南非部落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之間的衝突,恪守家庭倫理與男性氣概與同志情誼之間相斥的巨大落差,娓娓道來不同的男孩們在割禮過程裡所遇見的震撼與歷程,在遵守傳統價值與自我性向認同之間掙扎。

 

近年來,探討酷兒與同志的影像故事、文字描述逐漸攀升,卻仍然缺漏了少數族裔如何面臨同志議題的部分。當歌頌同志之愛的價值觀隨著逐漸高漲的現代化浪潮一同進入部落裡,人們如何看待這群背離傳統價值的異數?John Trengove 用影像說故事,卻不單單只是要講一個在偏遠的世界角落所發生的同志愛情故事,而是要把鏡頭深入部落裡,用更真實確切的影像敘述,重新檢視一場割禮的進行,以及面臨西方勢力壓境、科薩族傳統的興與衰,抉擇與自處。

 

All Movie Images Courtesy of Taipei Film Festival.
隨時關注 2017 台北電影節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電影與藝文文章。

More from 陳容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