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毛氈縫起舊日傷痕:一間只存在16天的假雜貨店,Lucy Sparrow 的「8 ’Till Late」

Image Source: FashionForLunch.

當深夜需要零食的時候,當抽菸需要打火機的時候,當感冒需要衛生紙的時候,當喝酒需要冰塊的時候,當宿醉醒來需要一杯柳橙汁的時候……街角的便利商店與小雜貨店,在城市人的生活裡是個能夠安撫内心的、具生存等級般的重要存在。

 

英國藝術家 Lucy Sparrow 打造了這間假雜貨店——「8 ’Till Late」。在紐約時髦的 Meatpacking 街區,一個 100 多平方公尺的空間裡,用毛氈仔細包裹著的貨架,以及冷藏櫃滿滿地裝著各種「曼哈頓雜貨店的標配商品」:從 RITZ 餅乾到各種口味的樂事洋芋片,從健怡可樂到啤酒,從 ok 蹦到萬寶路香菸——只不過這些商品都是以「Lucy Sparrow style」呈現——用毛氈手工製作而成。而且,這間店舖只存在 16 天。

 

Lucy Sparrow_6
Photography/ Jaime Rojo. Image Source: HUFFPOST.

顏色明亮飽和,細節微妙可愛,Lucy Sparrow 的作品都帶著濃濃的孩子氣。然而,大概所有年齡層的人都會喜歡她用毛氈製作、略微粗糙、卻有著強烈顛覆感的日常用品吧!因爲,在她的「8 ’Till Late」裡,所有商品都有著鼓鼓的身體、微笑的臉龐和充滿感染力的開心有趣。

 

Lucy Sparrow_7
Photography/ Jaime Rojo. Image Source: HUFFPOST.
Lucy Sparrow_8
Photography/ Jaime Rojo. Image Source: HUFFPOST.

從「選貨」、設計、成堆成堆地縫製、上色描圖、包裝等步驟,她花了 9 個月時間,完成這 9000 多件毛氈「日用商品」。她堅持親自製作每件毛氈物品,包含手繪那些包裝上的小細節。

 

Lucy Sparrow_13
Image Source: Lucy Sparrow Facebook.

我會把所有材料、半成品都攤開來,用 Netflix 放著影片,自己一個人坐在沙發上,一小時做 Pretzels 椒鹽脆片,一小時做香蕉,讓它們與我的毛氈品客薯片、佳潔士牙膏、Ben & Jerry’s 冰淇淋,友好地相處在一起。其實做起來並不太難,就是有點煩;不過既然這過程這麼煩,大概也算是一種難吧!

 

雖然從九個月的閉門獨處創作,突然跳轉到需要與很多陌生人接觸,對她來說有些不適應,但她本人依舊會一直待在雜貨店裡,樂意地為所有到訪的顧客們服務——店裡所有的毛氈作品都是可以購買的。以假亂真的作品,從店門望進還真以為是間街角再尋常不過的雜貨店;據說她曾經遇過一個「以為這是個真的雜貨店,跑進來想要買彩卷却一臉錯愕」的男子,和幾個「拿著自己用毛氈做的支票簿,想要她用毛氈收銀機幫她們 check-out」的女孩。

 

Lucy Sparrow_00
Photography/ Christopher Leaman. Image Source: OBSERVER.
Lucy Sparrow_01
Photography/ Christopher Leaman. Image Source: OBSERVER.

其實這不是 Lucy Sparrow 的第一間「雜貨店」。2014 年她的首家「假雜貨店」作品,還真正開在英國一間「The Cornershop」(街角小舖)裡:從報紙雜誌到蔬菜水果,堆滿了 3994 件「很英國」的日常用品。而為了打造這次美國版雜貨店,Lucy Sparrow 特意做了很多「入鄉隨俗」的研究:像是她發現美國的貨架會擺得比較擠;這裡還有——套句她說的——在英國應該永遠不會出現的——「照燒」或是「山核桃木煙燻」口味的 Spam 午餐肉;她甚至研究了美式神奇的「自助熱狗系统」。Lucy Sparrow 也發現,這兒没有在英國到處必備的 Digestive 消化餅乾,也鮮少賣報紙和雜誌。

 

Lucy Sparrow_12
‘The Cornershop’. Image Source: Lucy Sparrow.

如果你覺得她的雜貨店僅僅就是目之可見這般俏皮活潑、帶著有趣的小古怪,帶著易懂的懷舊的話,那你就錯了。有時候越明亮活潑的藝術作品背後,反而是潛藏著深刻而令人意外的一面。雜貨店「8 ’Till Late」與它背後的女孩也是如此。

 

30 出頭的 Lucy Sparrow 瘦瘦白白,長直髮是挑著紫色的棕黄,她戴著一副無法不被注意到的貓眼眼鏡,穿著和店内背景很相稱的飽和色 polo 衫、長褲與一雙貼著店標的 converse 帆布鞋。尋常的外表下,卻也不難發現她手臂上一排排的割痕和傷疤。10 幾歲的時候她患過嚴重的精神疾病,曾經這樣傷害過自己,她還在 Soho 的夜店打工——不是做服務生,而是脱衣舞孃。但無論是自殘或做一個性從業者,她都覺得這並不是令人羞愧的事——5 年脱衣舞孃的收入,令她擁有了第一次辦展的經費。

 

Lucy Sparrow_20
Image Source: The Guardian.

而現在她用自己特有的、有些誇張古怪的方式,把這些舊時光「縫」起來,用鏡子般的「毛氈標本」,探討我們的消费、現代生活,甚至一些更深刻的話題。2015 年的時候,Lucy Sparrow 甚至在倫敦 Soho 區還開過一間有著 5000 件商品、玲琅滿目的假情趣商店「Madame Roxy」。

 

Image Source: Lucy Sparrow.
Lucy Sparrow_14
Image Source: The Guardian.

從情趣内衣、熱帶水果口味保險套、各種神奇小藥丸,到延遲噴霧、按摩棒(還印著「私密物品不接受退換」的小告示)、眼罩、鞭子、手銬等等 SM 道具……這間顏色濃豔一應俱全的情趣商店,並不只是一個博取話題的存在。當時正值 Soho 紅燈區整治、英國 18 禁影片審查制度更新,Lucy Sparrow 想用屬於小朋友的毛氈材料,來對嚴肅的成人消費話題進行評論。

 

因爲從事過脫衣舞娘的經歷,她想爲性工作和色情產業表達自己的聲音:「儘管我反對人們去進行性交易,但我絕對支持性工作者選擇從事這個行業的權利。這是他們的身體和權利,不是由男權政治、信仰類型或是女權主義可以干涉的。」她說著。另一方面,她覺得倫敦 Soho 之所以如此充滿激情和誘惑力,與這裡對脱衣舞俱樂部、紅燈區的寬容態度是緊密相關的,可如今這些鄰居正在被各種精緻的咖啡館取代,即將不復存在。

 

Lucy Sparrow_02
Image Source: The Guardian (left) & Lucy Sparrow (right).
Image Source: The Guardian.

當脱衣舞孃的時候,Lucy Sparrow 就對整個性產業產生強烈好奇,當時為了打造這家假情趣用品店,她還在網路上和真實的情趣商店研究各種成人用品。但對於自己製作的「假」情趣商店,她還是加入了「18 歲以下禁止入内」的真實設置,因爲 Lucy Sparrow 總覺得對從未進入過真實情趣商店的青少年來說,「Madame Roxy」會讓他們產生不可控的好奇。

 

Lucy Sparrow_16
Image Source: Lucy Sparrow.
Lucy Sparrow_21
Image Source: The Guardian.

我更想把它做给「真的去過情趣商店的成年人」,因爲只有他們才與這樣的「舊日鄰居」有情感——只不過這次不用鬼鬼祟祟地披著風衣、戴著墨鏡走進來了。

 

它們是種生命線般的存在,不分階層。不管是情趣小店還是街角的小雜貨店,都是種在緊急情况下最需要的、鄰居般的、飽含回憶的存在。而這些「老鄰居」卻正被大型超市、精緻咖啡館或線上購物取代,漸漸消失。而 Lucy Sparrow 用羊毛氈所塑造的一絲絲柔軟,與這些舊日存在所代表著的,面對面、長久而溫和的社交方式,會不會才是我們内心所真正偏愛的,現實的另一種可能呢?

 

Text/ Eva.
Image Sources: Lucy SparrowThe Guardian & HUFFPOSTOBSERVER & FashionForLunch.
【此篇為 Polysh x VOICER 合作文章】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藝文與創作故事。

Tags from the story
Written By
More from Voicer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