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書一層又一層地包覆著,像是俄羅斯娃娃但又不是,更像是個複雜的機體,由細瑣、渺小的各個部分細膩組成;書頁裡的夾縫間藏著一張張影像,文字裡面書寫著秘密。每一元素在這「書」裡都是不可輕易分開的,它們都是故事的一部分——對於藝術家 Szuyu Liu 劉思妤的創作來說,書不再只是訊息傳遞的載體;書應當是一個場所,場所裡面有許多空間與細節,在閱讀、翻閱的過程中,彷彿在空間之中穿梭移動。
《Sneaked out the backdoor II》,2015。道林紙、棉線、壓克力顏料、透明壓克力片、木板。
《Sneaked out the backdoor》,2014。道林紙、棉線、壓克力顏料、透明壓克力片、三層板、帆布。




在書裡面創造空間的方法有很多種,文學使用文字作為筆墨線索開展空間;繪本、攝影集以影像開創觀者的認知場域;裝幀設計從紙張材質到排版設計,給予書一種不一樣的觀看視角。閱讀的貪婪雙眼依著各種書本的特定性質,捧起的雙手感受著書頁的紋路,視覺、觸覺甚至聞著書頁散發氣息的嗅覺,再到想像力的感知與意識邊界,我們用著感官與心緒,閱讀著一本本書。而對 Szuyu 來說,創作過程裡文字、圖像與書籍的製作,三者是彼此緊密連結,一起建構、思考一本書的空間。
《NO》,2012。65 x 80 mm,水性蠟筆、壓克力顏料、棉麻布、棉線、舊書頁。使用舊書內頁製作插畫,以摺疊方式製造書頁間的立體空間,連續和內外。





「我習慣使用不同元素去描述一件事的不同面向,就像文字、插畫、書本形式三者,提供了線索讓觀者拼湊可能的樣貌;它們之間可能是彼此明顯牽連著、或者看似各自存在的。其中書的本體該如何成為適當的比喻,而不過於凸顯形式,這仍是我希望持續進行的思考活動。」——Szuyu Liu 劉思妤
《NO》,2012。65 x 80 mm,水性蠟筆、壓克力顏料、棉麻布、棉線、舊書頁。使用舊書內頁製作插畫,以摺疊方式製造書頁間的立體空間,連續和內外。
《In warm and thick palms》,2012。65 X 85 mm,鉛筆、道林紙、牛皮紙、黑色象牙、釘書針。




文字與插畫是 Szuyu 創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研究所時,她接觸到手工書的製作,進而開始將紙、布、線、書寫、影像相互嵌合,以書為載體,成為一個故事。媒材是內容,內容開闢空間,空間容納故事。這些故事多半緊密連結著藝術家的個人經驗,包含她所成長的城市、人文地理的變化,以及個人私密的瑣碎記事。在 2016 年出版的作品〈XT〉,Szuyu 和自己生活的城市建築展開對話,像是一棟建築的傳記;書寫著建築而映照生活,很多事物即便不是秘密,但卻也不會平白顯現。

《For those cannot be seen-the scene》,2012。道林紙、棉線、棉布、壓克力顏料、密集板、楓木等複合媒材。「0 Preface 序:存在只是(以為)看不到」,「1 Wrapped 包覆:存在卻不能看 」,「2 Journals 日記:存在但不願看」,「3 Kept, Trapped 不捨與羈絆:存在與存在的影子」,「4 Should it snow? 雪:存在且美好的」。

《For those cannot be seen-the scene》,2012。道林紙、棉線、棉布、壓克力顏料、密集板、楓木等複合媒材。「0 Preface 序:存在只是(以為)看不到」,「1 Wrapped 包覆:存在卻不能看 」,「2 Journals 日記:存在但不願看」,「3 Kept, Trapped 不捨與羈絆:存在與存在的影子」,「4 Should it snow? 雪:存在且美好的」。

《For those cannot be seen-1 Wrapped》,2012。「1 Wrapped 包覆:存在卻不能看 」,道林紙、棉線、棉布、壓克力顏料、樹枝。
《For those cannot be seen-1 Wrapped》,2012。「1 Wrapped 包覆:存在卻不能看 」,道林紙、棉線、棉布、壓克力顏料、樹枝。
《XT》,2016。65 x 110 mm,鉛筆、和紙、手縫線、道林紙。
《XT》,2016。65 x 110 mm,鉛筆、和紙、手縫線、道林紙。






小尺寸的作品,再回頭審視,覺得也許是對於『包覆』的依賴:書能持在手掌間的安全感。而這樣的包覆感,也時常反映在內容的安排上,觀看時感覺隱晦。——Szuyu Liu 劉思妤
但在書籍印刷產業逐漸式微的年代,獨立製作的手工書在發行、流通上更仍有一定的數量限制,無法以商業大量流通出版品的模式運作。對以書作為作品形式的藝術家而言,獨立製作與商業出版間存在著門檻,包含商業運作的考量;但更重要的,獨立製作的書本們要到哪裡、其所傳遞的訊息與對象各又是什麼——即便少量出版,自身也樹立著有別於一般書本的特殊姿態。手工過程、裝幀方式、靈魂內在飄渺的心緒與畫面,集結成富有層次與紋理的書頁;閱讀之外,更像是感受著如藝術中的情感記事。
《Sneaked out the backdoor II》,2015。道林紙、棉線、壓克力顏料、透明壓克力片、木板。
《一年的書 Book of A Year》,2016。竹碳麻布料、白橡木、刺繡線、奇異襯。
《一年的書 Book of A Year》,2016。竹碳麻布料、白橡木、刺繡線、奇異襯。





談到各種書籍的裝幀方式,「最基本的 Coptic Binding,簡單的技法卻包含著很多變化性。」Szuyu 說著;而精裝書的形式,厚厚的外殼包裹著紙張、布料,框架出書籍的存在空間,也是她所喜愛的。「日本的豆本製本家赤井都,情感和手法細膩。」王志弘、空白地區的裝幀設計,也是 Szuyu 所欣賞的。在喜好的閱讀範疇,「Nicole Krauss 的《愛的歷史》(The History of Love)是目前為止最喜歡的書。同作者的《大宅》(Great House)也非常喜歡,每次看都還是會被充滿細節的文字漩渦捲入。」 她也喜歡陳雪的《摩天大樓》、吳明益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從生活書寫到人物的描繪,像在平靜的水面投入小石,漣漪到各自的神奇空間。談到這裡,再對應著 Szuyu 雙手製作而出的書,那內容設計的安排,像是空氣流動一般,讓書中有一股風吹來;微微涼著感受著,難以言說,但意會了。
《For those cannot be seen-2 Journals》,2012。「2 Journals 日記:存在但不願看,vol 3. 2010」,道林紙、象牙卡、灰紙板、棉線、壓克力顏料。
《For those cannot be seen-4 Should it snow? 》,2012。「4 Should it snow? 雪:存在且美好的」,象牙卡、魚線、壓克力顏料、密集板。
《For those cannot be seen-2 Journals》,2012。「2 Journals 日記:存在但不願看,vol 1. 1988」,道林紙、象牙卡、灰紙板、棉線、壓克力顏料。





主觀自我敘事,這是當今獨立創作者常見的創作主題與方式,以各自的視野,慢慢拓展生活的樣貌。即便小小的,但獨特地存在著,就像她的作品,也像走在創作這條路上的人。若她有幸能與掌管書的神祇見面,「能不能和你交換身分?」;若她與書神交換身份,「我想要不斷地給創作者刺激,生產出各種風貌各異的書本。」她說,「掌管書的神可以這樣吧!」。
All Images Courtesy of Szuyu Liu.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專訪與藝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