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月光,照映香港動盪時代的群像:《明月幾時有》

 

歷史,是隻字片語,也是連篇累牘;每人親個近有別,為求鑒往知來,便也就值得銘記。

 

 

隨年紀增長,深感歷史愈陳愈香,因為歷史多半非虛構勃論,甚至比虛構來得荒謬。與時與人貼得近,總會有刻骨銘心的一刻。紀錄傳述、摹仿重現,既孰悉又陌生的生活之味,足以使後世隱然有感。小人物在大時代動盪下的無奈,居高低位者的愛恨情仇,百般聊賴大銀幕再見;那輾轉不已的波瀾壯闊,抑或無以名狀的棄世絕塵,鑿痕尤深。前有《黃金時代》,後有《明月幾時有》,皆出自許鞍華導演之手。《黃金時代》講的是才女蕭紅柔軟而鏗鏘的情感糾葛,以及她在戰亂中的曲折迂迴。為避免文化於戰火中消逝,平凡或高尚的昔日往事,安然有了見證。《明月幾時有》則如臨大時代精神的最高境界,彌足珍貴的文化血脈有賴地道人士維繫;一抹月光下,舉目嘆服。

 

《明月幾時有》導演許安華

重重拖著腳步前行,意志不由自主地停留在香港淪陷之際;仁人志士的決絕與淡然,是《明月幾時有》對青春與生命的紀實。1941 年末,香港淪陷,日軍侵佔香港瘋狂搶掠,搜捕滯留在香港的文化人士,強令他們合作。香港東江遊擊隊接到上級指示,緊急營救躲避在香港、九龍的文化人士;槍戰、巷戰、轟炸及硝煙等犧牲源源不絕,在三年零八個月悲慟的日子裡,一群甘草人物為保衛香港和兇殘的日軍抗爭,奉獻己力,演繹傳奇

 

008

 

於亂世中所擱的兒女私情,同樣折磨人心。承襲《黃金時代》,《明月幾時有》以傳奇女性「小學教師方蘭」的面貌為始,進而塑造雙面特務李錦榮、短槍隊的劉黑仔等當年意氣風發的熱血青年。各執一線的驚心動魄與壯志未酬的心碎滿地,同時肩負苦難的迥異路徑,細膩勾勒出三人鮮活的模樣。

 

012

 

004

 

015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取自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絕妙的〈水調歌頭〉,直接破題:「明月幾時有?」,既點出動盪時代裡人群對希望的渴望,亦為李錦榮與日本軍官間,戰戰兢兢下的「幾」、「何」之辯。看似平仄聲調用字取捨,卻也如於無聲處聽驚雷,試圖照映身處淪陷區港民的內心獨白。心懷離愁不能入眠的人們,寄託美滿憧憬,是該以沫相濡,還是噤若寒蟬?好詩好詞,成題又入魂,足見《明》片高明。情非得已,拋頭顱灑熱血的愛國情操,尚有柔情似水。末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刻畫方蘭與李錦榮之間的愛戀,幾度讓人霧裡看花。望月夜思懷遠人,只願思念之人,能夠長長久久,無災無病;縱使無法團聚,在千里之外遙寄心意,共賞這一輪明月,便於願足矣。驀然回首紅塵滾滾,有情人怨恨長夜,整晚相思情更深,《明月幾時有》的耽美詩意,溢於行間字裡。

 

006

 

或許先入為主,《明月幾時有》給予觀者烽火連天、妻離子散與鮮血淋漓的抗日景象。但實則不然,主角撇兒女情帶頭搶救文人,雖事關將腦袋拴在褲腰帶上的活,卻不卑不亢日常悠緩地,是女流之輩的認知蛻變,亦是騷人墨客的凜然情懷,更是俠盜英雄的壯志氣息。單靠獨白、鏡頭語言,便展現其中的片刻靈光。

 

007

 

電影中節錄了中國作家茅盾的文選《黃昏》:「….風帶著夕陽的宣言走了。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無數跳躍著的金眼睛攤平為暗綠的大面孔。遠處有悲壯的笳聲。夜的黑幕沉重地將落未落….。」如同全片楔子,藉大海之景刻劃夕陽壯美;崇高的抱負、博大的胸襟和堅定的信仰,永遠催人蓬勃前進。許鞍華導演見長的悲歡離合,在本片依舊蘊含,信手拈來俱天成。悲情人物理應被頌揚,遑論還透過一名倖存於世的當事者口吻,回顧傾訴。憶想片段陳述,那惋惜與滄桑,使往日中人躍然紙上。望著今日香港,高樓櫛比鱗次,雖感嘆今非昔比,但戰時香港人的群像,猶如歷歷在目。

 

All Images Courtesy of 双喜電影双喜電影.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電影與藝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