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暮低垂的大臺北,是不甘寂寞、不捨離別的城市,任由燈光閃閃爍爍,劃破夜色帶來的寧靜,以美味凝聚人群,一同啜飲食光,在我們最愛的——士林夜市。隨近年夜市遷動變化,此地舊光景能以什麼形式繼續留存我們心中?擅於詮釋台灣在地情懷的袖珍藝術家林靜宜,以熟捻技法細膩製作,獨自完成大規模的經典作品——《士林夜市》。陽明戲院、豪大大雞排等等眾多人氣店家,比擬著真實情境,以 1/16 比例將「士林夜市」縮於 116 公分的立方空間上;透過微觀創作的新視野,以此遊覽熟悉地,帶領大家一睹袖珍藝術的魅力。
霓虹之夜,齊聚 13 攤位,在舊戲院前輪番上演精彩絕活:串串烤物交疊、慢火細燉湯藥、炸物吱吱響、生鮮果艷……在令人垂涎欲滴的士林夜市,客潮不斷。直盯攤位細節,身歷其境的同時,細聽靜宜老師娓娓道來《士林夜市》的創作始源。
來自香港展覽方熱情邀約,促成當年港台袖珍藝術合作,一句「你對台灣的印象是什麼?」提問,讓靜宜老師得到了創作靈感與前所未有的挑戰。而後從中得知外國人對台灣的印象,是舉凡夜市、天燈、老街⋯這些經時間洗滌而更顯情感的建築與文化,既然這樣,那麼就來做這個吧!
放眼望去,士林夜市這麼大,該從何著手?靜宜老師坦言「當時,對於執行規模偏大的創作與出國參展,都是頭一遭,各方面都是考驗。在設計與規劃上,花了很多時間思考,直到想清楚,才開始真正動工。而早期骨架設定,也因夜市範圍地形不算工整,偏向梯型,為尋找適合的角度,而傷透了腦筋。」建築結構、攤位細節、比例拿捏,光創作前製期就耗費一個多月;每週拜訪士林夜市成了固定行程,靜宜老師就近考察、拍攝照片以備資料庫,累積著桌面上一張張她眼中捕捉的細節,而這些都是作品生動的關鍵。
作品中,許多細節都來自真實的士林夜市。
對照圖片,秉持擬真精神,用扎實手藝展開一趟創作馬拉松。穩牢骨架,將建築牆面、地板、招牌等可見的立體結構,運用手製木工完成;攤位部份金屬質感,則採用鋁條、鋁皮製作,接著再以黏土塑食材雛形,進行上色、雕刻等細部處理,最後佐燈飾點綴。看似一鼓作氣完成,實際上整整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而當所有攤位與食材組裝起來,前後排列、相依靠攏,營造生活空間感,靜宜老師卻怎麼看,都不是那個熟悉的「士林夜市」⋯⋯
「當時完成後總覺得少了什麼。最後發現是因為物件都太新了,於是重頭到尾再做仿舊,也將部份燈泡塗色壓低光源,去營造情境。」靜宜老師回顧著。此時,她指著陽明戲院,貼滿電影海報的牆緣和門口遮雨棚,與我們分享仿舊細節,「仿舊時,我會看著拍來的照片素材,思考污漬是怎麼形成?像戲院門口的遮雨棚,我站在那下面好久,去觀察雨水沖刷的變化與前因後果,這些也都是歷史。」深淺不一的刷色,並非隨性仿舊,而是仔細探究過後才下筆,其中令人忍不住驚歎地細膩程度,展現著她的對細節的堅持。
袖珍作品多以 1/12 比例製作,而《士林夜市》卻以 1/16 比例執行。隨難度提高,物件相對更精巧,若任意挑選攤位上的食材,一比照都比指甲面還小,甚至小到難以用手指拿起它們,光展列出來就得耗費 3.5 個小時!其中「阿姨鹽水雞」攤位上的雞,靜宜老師製作第一隻雞時,就花了 2.5 個小時才完成,後續雞隻則以翻模製作;「但除了那些雞之外,其他全部食材皆是一個一個手作捏製再上色完成。」她滿意且自信地說著,一旁正端詳食材外觀的我們,更發現物件並非只是有形,甚至連紋理、纖維、色澤都如實呈現出來。
也因為《士林夜市》獨有的特色魅力,於香港展演完後隨即被邀至北京續展。靜宜老師更提及,原先參展攤位其實只有 12 攤,後增做的第 13 個攤位,則是因為一則故事而引發創作慾望。
「朋友告訴我,她和老公在學生時期逛士林夜市的回憶,就是一起去買某家『生煎包』,我聽了之後覺得太美了,就在北京完成第 13 個攤位『生煎包』。我告訴朋友,『雖然不知道你們是去哪一家,但我不管,聽了感動所以就做!』」將生活感動傾注到創作當中,漸漸地,沒生命的物件也會開始有了人情味。遊歷國際後,《士林夜市》回到台灣,以袖珍方式留存彼此心中的舊時光;當招牌內建燈光一照明,昏黃暖意的熱鬧感,是那最熟悉的台北夜去處,充滿回憶與想念的溫度。
接觸袖珍藝術已數十年的靜宜老師,談起自己與袖珍,原來是段一見鍾情的邂逅之緣。偶然經過袖珍藝品店,卻預見未來袖珍的可能性,徹夜思索後決心以此為志業,從零開始拜師學藝,走自己選的路。
「曾有人問我,為什麼要以此為終生事業,我說大家看袖珍是渺小如零,而我看卻是一百,這是我跟大家眼光不同的地方。在這條路上,不看當下只能做什麼,而是去想『袖珍』沒有限制的魅力;因為看不到盡頭,於是不知道自己能走到多遠,所以我立它為志生的事業。」
很多時候只憑著感動創作,但作品帶來的回饋卻超乎想像。
「數十年,穿梭在這些小東西當中,磨練、實驗也有許多體會,才知道原來自己超沒有耐性,重新認識了自己一遍。尤其是『吃快弄破碗』這道理,所以現在創作在專注力跟穩定度的拿捏,絕不騙自己,也不走捷徑!因為一旦違規,就容易跌倒又得重頭開始。因此,必須親手做自己的工,安靜做自己的事,在其他人面前就無可指責,也沒有任何的匱乏。」靜宜老師神情之間,流露堅定。
對袖珍的期待,不只單方面創作,更渴望與人互動,靜宜老師進而舉辦袖珍界的「網路聯展」;每年一次,至今已邁入第六年。以接棒形式,將觀眾引薦到各創作者平台,以此推廣袖珍藝術,更讓大眾與創作者直接互動。
成為全職的袖珍藝術家後,創作規劃為首要功課,「目前創作分為兩區塊,傳統主題不會放掉,因為那是我的生活、我的記憶,未來將會是一種傳承。就像寫日記,此刻我正用袖珍完成這本日記;當然,我也有夢想,像很多地方想去但去不了,就靠袖珍圓這個夢。」每年要求自己不斷推新作品的靜宜老師,如近期《深夜食堂》、《憩》、《早安》等等作品,流露著年歲累積的認真與自律;她熱愛自己正在做的事,並深信於此。
《深夜食堂》以料理滿足饕客,香味四溢、醞釀情境,將電影「深夜食堂」精神完美演繹。
自認不再滿足單一媒材的靜宜老師,近期推出工業風創作作品《憩》,金屬媒材一樣能詮釋溫度。
《早安》星期天以「早安!」問候,道出溫暖幸福感,在此親密、自在、愜意,共享美好早餐。
作品情境似真,靜宜老師卻不做人物,因爲觀者就是那置身其中的人。而對於喜愛袖珍或想接觸袖珍工藝的朋友們,靜宜老師認為,「如何以袖珍去做串聯,將喜歡的情懷放入這個空間區塊,練習不同技法,是袖珍世界裡迷人的地方。」從微觀視野去窺探世界角落,袖珍工藝將日常所見的一切放大,未曾發掘的新鮮事,都醞釀在這一隅之地,細細訴說著城市市井裡流動的暖心回憶。
Photography/ TinLee.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創作與藝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