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Images Courtesy of Hayv Kahraman and Jack Shainman Gallery, New York.
地圖上遷徙與流亡,你會如何紀念?一座城市的印象在離去後,留下了什麼讓你憑藉回溯,以何種形式讓你回憶?氣味?色彩?或是散逸在街弄的歷史?
人們的出生地是一個純粹偶然,但人和故鄉的牽繫卻遠超過分離。伊拉克藝術家 Hayv Kahraman 以創作來安置遠去的故鄉景致,面對自身的缺席,並在回溯過程觸發對性別、政治、文化、戰爭的思索。幼時,Hayv Kahraman 因戰爭流亡瑞典,以難民的身份在異國尋求庇護;後輾轉至美國安身:「當你因戰爭流離失所時,會不自覺地陷入記憶中。」對她來說,這種情況在伊拉克難民身上甚為真實——過去數十年的伊拉克,在專制、戰爭、經濟制裁摧殘下面目全非,不僅劃在每位伊拉克人的身體和心靈,更延伸至地理和集體記憶,成為至今依然帶裂痕的破碎景觀。


所有的離開都隱含著背叛。Hayv Kahraman 數年的遷徙,牽引出對異地/故鄉、文化與自身的困惑,化為源源湧出的靈感啟發著她:「我認定『家』的概念與現實的分歧越來越大。我住在美國,遠離我出生的地方,連接它唯一的辦法就是回到過去。」
地圖上的距離,藉由記憶穿針引線,將沿途遺落的、遠去的,一一拾起,透過感知召喚身體曾歷經的故事:「很多時候,我藉身體向自己提問。身體亦是我們的共通點,是我們都擁有的語言。」於是 Hayv Kahraman 將身體進行 3D 掃描,生成一個可任她旋轉、切割和操縱的模型,藉此捕捉與自我分離的身體感知。身為難民、流亡者、遷徙者的破碎經驗,彷若其筆下女子們始終懸浮於難以界定的空白背景,無法歸屬落腳。




來自「西方」的影響,始於她發現自己是一位被殖民者:「當妳逃到西方,你不得不同化。尤其你想在這裡生存下去,就必須適應與符合現實,符合那裡的生活方式。我不覺得自己做得十分恰當,我試圖成為一位瑞典人,我將頭髮漂白,掌握他們的語言,讓自己被殖民。這段過程中,我失去了我認為該成為的自己。引入記憶,可以讓我將這段失落的記憶好好歸類安放。」
Hayv Kahraman, Toilette, 2008. Oil on linen, 42 x 68 inches. © Hayv Kahraman.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Jack Shainman Gallery, New York.

Hayv Kahraman 重複刻畫的女性形象,便是在這段經驗的滋養下誕生,亦為對伊拉克的敘述與記憶的載體。旅居佛羅倫斯時,她參訪各美術館所臨摹的作品,成了筆下女子形象的開端:雪白、透明輕薄的肌理,旋動而平衡的姿態,皆體現著西洋藝術的經典美學。然而,作品中的女子們沒有笑容,無動於衷的面龐襯上雪白肌膚更顯漠然,姿態總接近魁儡般的僵直,構成精緻而沈默的劇場:「她是我成為被同化的女人的表達。當我一次一次的描繪她時,便成為集體的一部分。」
除了對性別與身份認同的審視外,Hayv Kahraman 亦將畫筆轉向故鄉伊拉克的女性日常,引生活入畫。匯集畫面的女子們如精美的玩偶置於一系列家庭生活中─縫紉、梳理、熨燙─細繩的操縱顯示著生活如何囫圇吞蝕她們的生氣,而她們或無視、或接受,日複一日飄蕩著。
Hayv Kahraman, Folding Sheet, 2008. Oil on linen, 52 x 85 7/8 inches. © Hayv Kahraman.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Jack Shainman Gallery, New York.

聲音如何形構記憶?聲音如何形塑事物的樣態?如何召喚情境?
對 Hayv Kahraman 來說,故鄉是戰爭下漫天的槍鳴彈響,劃破平靜的空襲警報,以及被這些尖銳切割成碎片的,人們的喊叫。「這些嚎叫撼動了我的深處,然而他們是我童年的一部份。它們作為記憶,提醒著我脆弱的過去,我所珍惜的過去,因為我已失去。」我們看到戰爭如何在肉身刻畫自身——彈片嵌進肌膚、臉部,強迫我們直視肉體的脆弱與戰爭的暴力。然而在戰爭中,聲音卻是暴力最廣泛的傳播媒介:無形聲波朝人們一波波打上、沖激而過,卻在記憶駐留,使戰慄越發真實濃郁。


視覺藝術似乎不適合傳遞無形的聲音與創傷記憶,畢竟,沈默的繪畫如何教導我們關於聲音的一切?Hayv Kahraman在《Audible Inaudible》系列著手處理聲音記憶與暴力,任聲音領她深入記憶的故鄉:「戰爭的聲音之於我,是純然從心裏深處浮顯而出……縈繞不去,令我顛簸。它標誌著可能會、或可能不會在你生活中結束的事件。」
受兒時記憶的啟發,「以肉身為屏障」(flesh as defense)成為《Audible Inaudible》系列的主軸:「我記得,在叔叔家的地下室中依偎母親懷中。我記得親戚們執起蠟燭,等待外頭漫天聲響停止。儘管我感到恐懼,團結感卻油然而生:我被家人包圍著,感覺自己受到保護。」






Hayv Kahraman 選擇吸音泡綿作為扣留聲音的材料,從亞麻布背面置入,使之從正面看來彷彿將貫穿而出。突起的三葉形裂痕象徵聲波武器(LRAD,長距離揚聲裝置),藉此將戰爭的聲音轉化為可見形式,成為利刃,在人物身軀留下微小而恆久的傷口。有趣的是,切口無法被簡化為聲音=暴力,它的輪廓如此精美,它打開畫作、使空氣流動而過,允它呼吸,並延伸出三維向度。部分畫作中的女子們更穿著「聲音」,將暴力轉化為衣裳、屏障、甚至盔甲,彼此依存共生。
Hayv Kahraman, Identification:Facial Hair, 2016. Oil on linen, 63.5 x 218.4 x 7.6 cm. © Hayv Kahraman.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Jack Shainman Gallery, New York.

《Identification:Hair Color》中,LRAD 圖案集中在女子們的喉嚨,不禁讓人疑惑——究竟發自喉嚨的,是機械或是人聲?它是聲音的具象抑或沈默?作品是聲音暴力的紀錄,或是吸納、抵銷聲音的承載?畫作是否朝觀者大聲叫喊、或只是輕輕地將手放上我們的耳朵?


或許,Hayv Kahraman 的作品更多是關於生存,就如筆下的女人們靜靜接納迎面的暴力。就如切開畫布的割口,她們已學會如何通過傷口呼吸,在吸吐之間抵抗、防衛和接納。支離破碎的身軀如同藝術家的記憶被重新編織入畫,並在過程一面縫合自我,回應著關於自身認同與記憶的複雜性。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藝文創作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