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graphy/ TinLee、Yu-Hsuan Wang.
Artwork images courtesy of Yu-Hsuan Wang.
「一個在法國待過七年多的愛畫圖台灣人」,這是插畫家王妤璇 Yu-Hsuan Wang 在網路上的自我介紹。兩千多天的日子裡,她與巴黎結緣,與創作共生。坦言自己離開台灣到巴黎唸書,正是被某種狀態所吸引——一種不曉得會發生什麼事情的「未知感」。那種愛上「未知」的執著,也反映在她的創作。
好奇自然定律下的百變,並放大眼前所見的差異性,在真實世界角落,悄悄建構出幻象的生靈與獸,以畫體現牠們的氣味、色澤、生態,甚至是文化。妤璇將日常見而未見的世界繪為一種視覺——畫筆如此遊走於虛實,巧妙調和優雅與古怪,正是其作品給人的印象。
〈樂園—雨林的樹上〉
在法國以自由接案設計師維生,從事平面設計與插畫相關工作;妤璇原本只想成為平面設計師,然而在運用幾次以插畫表現作品後,對插畫產生極大興趣。「平面與插畫在很多情況下,可以相結合而產出新的火花。」於是,白天做設計、晚上畫插畫,她在持續創作的過程中,在兩者尋得一個平衡點。
將日常中,對自然的記憶與探索搭建出一種想像空間,畫面裡各式有機體,會聚集、混合並逐漸的生長。筆下的動植物都來自現實所衍生,但卻又不存在於此刻的時空。
Photography/ TinLee.
將日常中對自然的記憶與探索,搭建出一種想像空間;畫面裡各式的有機體,聚集、混合並逐漸的生長。筆下的動植物都來自現實所衍生,但卻又不存在於此刻的時空。
一個午後,和妤璇約在咖啡店啜飲漫談;旅法七年多的她,沒有因長年待居國外而散發一份距離感,反像內化距離帶給她的歷練。這次返台,她將近年插畫創作整理起來,想把心中的奇異風景,分享給對自己意義非凡的故鄉——花蓮;島嶼這處靠海又充滿生機的地域,滿滿流動生命氣息,正與她的作品相呼應。
《叢生》個展|以畫紙為大地,讓萬物在家鄉生長而起
「我的作品,呈現動物與植物…」來自妤璇《叢生》個展的空中導覽,在當地廣播電台放送著,這是唯有花蓮方能接收到的藝文訊號。將個展舉辦在她的出生地,並與花蓮藝文新據點「島東譯電所」合作,在小小的坪數空間裡,崛起一場迷人的叢林視覺。「這次的《叢生》個展,對我自己而言有很特別的意義。」妤璇談到,「當人生走了一小段路程,再次回到出生地進行另一個初始,同時也讓剛離開法國的自己,開始人生新階段——一種多重的『最初感』。」
每株植物都長得不同,即便同品種也仍有不同之處,因這樣的差異性而感到奇妙、有趣,常覺得超乎自己的想像。
談起作品裡的植物,妤璇如此解釋著。像是以鉛筆素筆勾勒來自古文明延伸的虛擬植物圖鑑《Food for Thought》,她以「文化融合」為題,根據古文明型態創造同屬性的植物角色。「人類文化在不同地域中的發展與植物演化非常相似,皆會因環境與氣候等差異而產生其獨特色性。」從水邊文明、馬雅文明、極地文明等各種文明,妤璇將其文化特性融入植物設定,譬如生長在水上文明的植物,葉子形狀便是參考船隻、水上房屋的結構而生。
《Food for Thought》植物圖鑑
「『詭麗』。」詭譎、亮麗,妤璇以這兩字形容自己的作品,華美卻又違背常理。然而,這些虛擬植物也非只為一次綻放而生,她甚至編擬了料理食譜,一道道想像出來的餐點,被運用在虛擬節慶之中。源自真實文明,仰賴想像而生的虛擬文化,以植物為引,帶領觀者思索飲食與環境、文化變遷的議題,透過獨具風格的原始筆觸,帶來另類的視覺實感。
《肉花》|以血肉滋養的奇異生靈
四季與生命,已成定律的日常循環,可以優雅,可以殘酷,縱觀是古典美,細細凝望卻是血肉之間,表達生命的另一種思維。以肉體拼貼而成紅花,色澤是血腥味,葉花紋理來自油花分佈,取部分內臟作為點綴之物——這是帶點疼痛的華麗,「肉花系列」:春蘭、夏荷、秋菊、冬梅。
「我拍下非常多肉片的照片去做拼貼。」談及肉花系列的創作過程,妤璇是淡淡口吻,沒有那種「肉與血」帶給人的重口味觀感。「做這件作品時,思考著生命與生命的連結。動物需要靠植物的養份維生,死去後又能分解成為植物的肥料;很多生命交疊之後,其實就是一體。」她使用雞、豬、牛肉片,綜合拼貼為古典花卉,體現所謂的一體生命。
蜷曲的部分是豬腸,唯美的藍蝴蝶是雞胗。「雞胗的色澤是微微反光的藍色,就像貝殼鑲嵌的光澤。」從未認真觀察過的雞胗,突然被妤璇形容起來,彷彿也成了一種珍品。在她眼中的萬物,似乎不只當下看見的模樣,當形體被拆解轉化、相融共生,也毫無相斥問題。原來,被衝擊的根本不是視覺,是一種被習慣給制約的思維。
築起一片幻境叢林|虛實之間觀看自然的眼界
細看《叢生》內的各幅作品,一片野地、幾株綠植、角落幻獸⋯⋯妤璇畫作中的世界觀,觀的正是大自然。滿滿鮮豔色感,綠林與新物種相互激撞,演繹生機。明明靜靜待在牆面上,卻彷彿會聽見窸窸窣窣、光影交疊的生命動態感;忍不住會想看得更清楚,聽得更仔細,投以全新的凝望,去觀察筆下這些熟悉卻又有點陌生的風景。
作為展覽主視覺、那隻似鹿非鹿的小獸,靈感來源是妤璇對台灣的記憶。「畫了很像山蘇的葉子,或是在台灣常見到的圓圓小葉,想營造出一種『常見,但卻不常見』的氛圍。畫面中我放了一隻小動物,像鹿又不像鹿,我稱牠為小獸。」如此存在,實際卻不存在的一切,妤璇像是佇立於幻境叢林中一角,靜靜觀望小獸,緩緩說出她想詮釋的世界。
另一方色調鮮豔的「蘿蔔」,妤璇笑稱這幅畫作是「螢光蘿蔔活跳跳!」畫下如此日常的食材,源於一次在法國菜市場初見蘿蔔的情況:「這蘿蔔一切開就看見粉、白、綠的顏色。被切開的那瞬間非常吸引我,彷彿蘿蔔很鮮活跳動的感覺,讓我想為蘿蔔想畫一張畫。」為了如實呈現心中的色彩,這系列作品她選擇孔版印刷製作,要讓誘人的螢光色澤,幻化著視覺。
Photography/ TinLee.
植物被演化出來後,本身的狀態就是特別,各有自己的獨特性,這一點非常吸引我!而我所畫的植物狀態,大部分是基於他們已經存在的樣子,再進行稍微的變化與改造。
植物被演化出來後,本身的狀態就是特別,各有自己的獨特性,這一點非常吸引我!而我所畫的植物狀態,大部分是基於他們已經存在的樣子,再進行稍微的變化與改造。
除了虛實之外,難以辨認是動物或植物的形體,也是妤璇作品獨特之處。「我的植物都會有一種動物性質。」像是擾亂上帝造物的規矩般,她隨意破除物種的限制;這萬物一體性的概念,當植物也是動物、乘載著多重意識的時候,畫中角色成為森林花女、浮萍水母⋯怪奇擬人的意象,正無止盡地拓展觀者的想像。
〈樂園—蓮池〉
.是否有特別欣賞的藝術創作者?
我很喜歡攝影師 Joan Fontcuberta,我想自己有一部分的走向也是受他啟發。Joan Fontcuberta 挑戰攝影真實性的權威,因為攝影在傳統上被作為構建現實的工具,但他結合大量擬真的虛構情景去探討這件事。例如動物誌系列,先讓觀眾進入一個非常接近現實的設定,架構整套完整的資料體系,最後再揭穿。我自己的作品不在於挑戰,但從他的作品當中找到了那條吸引我的界線——當真實跟虛擬變得模糊時,會出現一種難以捉摸的狀態。
.是否有特別欣賞的藝術創作者?
我很喜歡攝影師 Joan Fontcuberta,我想自己有一部分的走向也是受他啟發。Joan Fontcuberta 挑戰攝影真實性的權威,因為攝影在傳統上被作為構建現實的工具,但他結合大量擬真的虛構情景去探討這件事。例如動物誌系列,先讓觀眾進入一個非常接近現實的設定,架構整套完整的資料體系,最後再揭穿。我自己的作品不在於挑戰,但從他的作品當中找到了那條吸引我的界線——當真實跟虛擬變得模糊時,會出現一種難以捉摸的狀態。
走向自然,與昆蟲、植物、風與光的邂逅,每次都是一期一會。只要稍不留意就會錯過,甚至習以為常這些美好事物的存在,而從未認真欣賞觀察。這次採訪的過程裡,想起曾讀過的一本書《森林秘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書中提及作者選了一處叢林境地進行觀察,在僅僅一平方公尺的環境內,來回探索、記錄自然日常。
而同樣也正於小小的空間內發生,展現多變生命樣貌的《叢生》展覽,滿是創作者眼中所見、心中所想的觀察筆記,就像一處值得駐足凝望、細膩探索的野叢綠地般,令人著迷。
《叢生》, 王妤璇 Yu-Hsuan Wang 個展
島東譯電所/ 花蓮市福建街 436 號
Opening Hours: 02:00 pm-12:00 am
展期至 2018 年 5 月 7 日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藝文與創作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