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近 500 張封面,記錄下屬於 70、80、90 的滾燙青春:香港《號外》雜誌

「做人呢,最緊要是開心!」這也許是一句香港 TVB 最有「港式哲學」的台詞之一。

香港雜誌《號外 City Magazine》先前為即將迎來的第 500 期辦了一個封面投票,將 1976 年創刊號以來,41 年中的 490 多期雜誌封面全部呈上官網,然後在 Facebook 專頁上說「玩投票呀!唔係選舉呀!」——這也是十足港式的號召。然而這場投票最終會是哪張封面獲勝真是一點也不要緊……最緊要是開心,最緊要是回憶,最緊要是《號外》本身就是一個傳奇。

這本「City Magazine」既大眾又小眾,探討城市的一切,無所不包,幾乎是一代香港人的精神食糧。尤其在 1980、1990 年代,它所引入的生活方式、所塑造的「中產」形象,影響了不止一代人的成長。《號外》的封面有你可以想到的、所有重要流行文化的 icon。它是香港滾燙的黃金年代,也是我們一去不回來的青春小鳥。

上《號外》封面是一件不得了的事。而有很多人,真的上過很多次
1992 年,王菲還叫王靖雯。
從王靖雯到王菲,從《旺角卡門》到《花樣年華》的蘇麗珍……《號外》記錄了他們的成長軌跡,而他們陪伴了我們的成長。

1992 年,23 歲的王靖雯剛剛形成自己的拖音唱腔,她以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號外》的封面,屬於她的標題是「憑感覺」。這個憑感覺的女孩 1994 年再次登上封面的時候,已經成為了梳起嬉皮士臟辮的「阿菲」——那是她自己為專輯《天空》設計的造型。那一年,《重慶森林》公映。

從王靖雯到王菲,從《旺角卡門》到《花樣年華》的蘇麗珍……《號外》記錄了他們的成長軌跡,而他們陪伴了我們的成長。
1992 年,王菲還叫王靖雯。

1992 年,23 歲的王靖雯剛剛形成自己的拖音唱腔,她以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號外》的封面,屬於她的標題是「憑感覺」。這個憑感覺的女孩 1994 年再次登上封面的時候,已經成為了梳起嬉皮士臟辮的「阿菲」——那是她自己為專輯《天空》設計的造型。那一年,《重慶森林》公映。

第三次出現在《號外》封面是 1998 年的時候,王菲已經是竇靖童的媽媽,與那英一起唱過相約九八,又帶著曬傷妝開始了世界唱游。第四次登場的2000年,暗色封面上,王菲帶著《寓言》里的彩虹眼妝,開始了一場分分合合、至今又仍在繼續的愛情故事。

王菲在 1994 年的《號外》封面。
王菲在 1998 年的《號外》封面。
王菲在 2000 年的《號外》封面。
王菲在 1994 年的《號外》封面。
王菲在 1998 年的《號外》封面。
王菲在 2000 年的《號外》封面。

1994 年,在《重慶森林》裡吃著鳳梨罐頭的警察「編號 223」初登《號外》,21 歲的金城武與他那段關於保質期的台詞在很多少女心裡種下愛情。幾年之後,她們中的一部分依舊不知道小武其實姓金城——不過這不重要,為了拍攝主場轉回日本的他,《號外》甚至會直飛東京。

秋刀魚會過期,肉罐頭會過期,連保鮮紙都會過期,但金城武是不會過期的。

金城武在 1994 年的《號外》封面。
金城武在 1998 年的《號外》封面。
金城武在 1999 年的《號外》封面。
金城武在 1994 年的《號外》封面。
金城武在 1998 年的《號外》封面。
金城武在 1999 年的《號外》封面。

在成為我們記憶裡無法替代的「東方不敗」之前,林青霞 1981 至 1991 的 10 年間,共 5 次登上《號外》封面,每一次都美得各不相同。其中又數 1988 年 7 月刊上,復古又摩登的短髮英俊女孩最為讓人驚艷:大方硬朗的輪廓,大膽顴下橙色腮紅,如亦舒所言:「林青霞美得不自知,最是要命。」

林青霞在 1981 年的《號外》封面。
林青霞在 1988 年的《號外》封面。
林青霞在 1985 年的《號外》封面。
林青霞在 1991 年的《號外》封面。
林青霞在 1981 年的《號外》封面。
林青霞在 1985 年的《號外》封面。
林青霞在 1988 年的《號外》封面。
林青霞在 1991 年的《號外》封面。

同一年,王家衛剛拍了處女作《旺角卡門》,女主角張曼玉也身著一襲青綠色的袍登上了《號外》——這不是她第一次出現在這裡,自 1985 年,香港小姐張曼玉首次戴著波點禮帽、青澀地擺著手勢望向鏡頭開始,直到 2006 年的《號外》30 年特刊,她一共 7 次出現在這個位置。

張曼玉在 1985 年的《號外》封面。
張曼玉在 1988 年的《號外》封面。
張曼玉在 1990 年的《號外》封面。
張曼玉在 1985 年的《號外》封面。
張曼玉在 1988 年的《號外》封面。
張曼玉在 1990 年的《號外》封面。

1990 年封面上的誇張耳環、未繫扣牛仔外套和香煙,1992 年封面上的艷色絲絨、網襪和「妖獸都市」,或是 2001 年封面上的自在輕鬆和「活著自由」……一張一張,記錄了張曼玉的成長,也讓我們想起阮玲玉、歐陽大嫂,想起方小婷,想起 26 歲的《阿飛正傳》的蘇麗珍,或是 36 歲《花樣年華》的蘇麗珍。

張曼玉在 1992 年、1994 年的《號外》封面。
張曼玉在 2001 年、2006 年的《號外》封面。
張曼玉在 1992 年、1994 年的《號外》封面。
張曼玉在 2001 年、2006 年的《號外》封面。

俊朗青年周潤發 1984 年第一次登上《號外》封面的時候已經 29 歲了,那時候他還不是小馬哥,不過《上海灘》裡的許文強已經帶著主題曲,闖入了許多人的記憶,「浪奔浪流」成為很多人會唱的第一句粵語歌詞。

1987 年,《賭神》上映,周潤發拿著雪茄上了《號外》封面。那期冒險地用了魚眼鏡頭拍攝,黑白相片配上飽和的紅黃藍刊面文字,這是一張現在看來也充滿時髦普普式趣味的封面。再後來,周潤發和這支雪茄、以及角色裡的兄弟義氣,成為港式暴力美學的一部分。

周潤發在 1984 年的《號外》封面。
周潤發在 1987 年的《號外》封面。
周潤發在 1993 年的《號外》封面。
周潤發在 1984 年的《號外》封面。
周潤發在 1987 年的《號外》封面。
周潤發在 1993 年的《號外》封面。

短髮的劉嘉玲與男朋友梁朝偉的名字,一起出現在《號外》封面時,是 1991 年。在那一刊的採訪裡,剃著光頭的梁朝偉說:「我『懶到出汁』,永遠不會想明天以後的事。」——17 年後,這對在當時不願以情侶姿態出現在《號外》封面的愛侶,在不丹結婚。

劉嘉玲的酸甜苦辣,也在红豔豔的封面背景裡被記錄著。
劉嘉玲的酸甜苦辣,也在红豔豔的封面背景裡被記錄著。
劉嘉玲的酸甜苦辣,也在红豔豔的封面背景裡被記錄著。
劉嘉玲的酸甜苦辣,也在红豔豔的封面背景裡被記錄著。
那些年的《號外》封面,我不是我,你也不是你
那是一個上封面不一定要性感、不一定要美,甚至不一定要露臉的時代。無論當紅不當紅,他們在這裡一無所有,也應有盡有。
Twins 在 2002 年的《號外》封面。
李連杰在 1991 年的《號外》封面,這是一張在今天也不一定通得過編輯審核的大膽封面。
Twins 在 2002 年的《號外》封面。
李連杰在 1991 年的《號外》封面,這是一張在今天也不一定通得過編輯審核的大膽封面。

一出道便成為大勢的 Twins,在 2002 年連發《雙生兒》、《我們的紀念冊》和《 Happy Togather 》三張專輯,剛滿 20 歲的阿嬌阿 Sa 唱著關於畢業的歌,祈願「定系明天會更好」。那一年,她們也出現在《號外》封面——但沒有露臉:以「雖然不難猜,但也不是那麼輕易就能被認出」的方式。

同樣「不露面」的還有李連杰。1991 年,李連杰因為《黃飛鴻》抵達事業的重要轉折點,這張很「敢」的封面就是那一年《號外》團隊的「即興創作」;抱著「要拍大頭+還要有點特別」的簡單 brief,拍攝時用一頂 agnes. b 的帽子和低頭不望鏡頭的造型,完成了這個冒險的創作。

梁朝偉在 1992 年的《號外》封面。
古天樂在 2002 年的《號外》封面。
金庸在 2006 年的《號外》封面。
任賢齊在 1999 年的《號外》封面。
梁朝偉在 1992 年的《號外》封面。
金庸在 2006 年的《號外》封面。
古天樂在 2002 年的《號外》封面。
任賢齊在 1999 年的《號外》封面。

除了用裁和擋的方式「不露面」,《號外》封面還有半遮面的梁朝偉、背光的金庸,或是落於陰影、難以辨認的古天樂和任賢齊……這些不憚冒險的拍攝方式都是《號外》的常態——不以「完美的顏」為指標,反而從主題和視覺需要至上,這樣強勁的創造力,在 20 年後的今天也堪稱帥氣大膽。

無論當紅不當紅,每個明星在《號外》都有可能被「重新打造」。造型、拍攝方式和最終的封面呈現設計都非常「劍走偏鋒」,與當時別的雜誌非常不同。像是,鐘楚紅自從出道便一直是性感、美艷的代名詞。1984 年,台灣男性雜誌票選年度「十大性感女人」,鐘楚紅名列第一,但同一年的《號外》封面上的她,卻穿著寬鬆衛衣、黑髮乾淨束起、姿勢輕鬆舒服。這樣的天然裡,意外呈現出一種濃妝艷抹時無法覺察的、帶著倔強的另一種「艷」。

鐘楚紅在 1984 年的《號外》封面。
鐘楚紅在 1983 年的《號外》封面。
鐘楚紅在 1984 年的《號外》封面。
鐘楚紅在 1983 年的《號外》封面。

當然,其中很多封面上的人物在今天看來很陌生、很有疏離感的原因,是因為年代「久遠」。你見過學生稚氣的成龍嗎?29 歲的他似乎比 29 歲的房祖名更有少年感。而 1991 年不施粉黛的關之琳,1998 年螢光腮紅的可愛舒淇又讓你想起了哪段回憶呢?

還有躺在《號外》封面一角的 21 歲的劉德華。1982 年,剛從藝員訓練班畢業的他尚未走紅,而這張照片像是一次視覺實驗:放在底部的視覺重點(他),其實會因為報刊亭的陳列而被擋住,同時閉眼也是封面大忌。但現在回望看來,這真是一張前衛又充滿想象力的封面;鬆弛的空間感裡,滿是浪漫的非商業美學。

左至右:舒淇、關之琳、劉德華。
左至右:舒淇、關之琳、劉德華。
世上只有一個約翰藍儂,世上很多《號外》封面,再也不會有
張國榮在 1989 年的《號外》封面。
不會再有張國榮,不會再有梅艷芳。也不會再有黎堅惠和她寫給瑪丹娜的信了。同框出鏡的陳冠希與張柏芝,或是大尺度出場的張藝謀亦應不會再有。故事不會再繼續了,但故事又一直在那裡。

哥哥上過三次《號外》的封面。1989 年在演唱會中說「不要再唱了」、想要告別歌壇的他,在第二年的《號外》採訪中亦言說「這是最後一次採訪」——這也成為了當時的標題。而 1991 年,哥哥在《號外》封面,破格地扮上花旦造型的時候,《霸王別姬》還沒有確定選角。

不會再有張國榮,不會再有梅艷芳。也不會再有黎堅惠和她寫給麥當娜的信了。同框出鏡的陳冠希與張柏芝,或是大尺度出場的張藝謀亦應不會再有。故事不會再繼續了,但故事又一直在那裡。
張國榮在 1989 年的《號外》封面。

哥哥上過三次《號外》的封面。1989 年在演唱會中說「不要再唱了」、想要告別歌壇的他,在第二年的《號外》採訪中亦言說「這是最後一次採訪」——這也成為了當時的標題。而 1991 年,哥哥在《號外》封面,破格地扮上花旦造型的時候,《霸王別姬》還沒有確定選角。

張國榮在 1991 年、2001 年的《號外》封面。
張國榮在 1991 年、2001 年的《號外》封面。

香港有過黎小姐。要用「香港時尚教母」介紹她嗎?好像聽上去不夠時髦。黎堅惠是《時裝時刻 1987-2007 》的作者,如果你不知道這本書,那麼黃偉文的《奇洛李維斯回信》說的是她寫信給瑪丹娜的故事——瑪丹娜真的親筆給她回了信。

黎堅惠也做過《號外》的編輯。1991 年 1月 的「The Age Of New Androgyny」特刊,她與黃耀明、林奕華、周穎端和金庸夫人林樂怡,全部黑色短髮、中性化面孔,著白色襯衫上陣,大膽探討香港的「新雌雄同體時代」——當年沒有 PS,這張封面是通過剪貼底片完成的。

1991 年一月刊,黎堅惠(左下)與黄耀明、林奕華、周穎端和金庸夫人林樂怡。
梅豔芳在 2000 年的《號外》封面,一身緊身酷黑皮裝,英姿颯爽。
1985 年別册封面上的張藝謀。
1991 年一月刊,黎堅惠(左下)與黄耀明、林奕華、周穎端和金庸夫人林樂怡。
梅豔芳在 2000 年的《號外》封面,一身緊身酷黑皮裝,英姿颯爽。
1985 年別册封面上的張藝謀。

除了那些離開的、去了另一個世界的回憶,還有一些《號外》封面,也記錄了如今不會再現的過去——像是,2000 年,同框出鏡的陳冠希與張柏芝還只是工作夥伴,還都是圈內新人。

又譬如,赤裸出鏡的張藝謀(這張封面其實並不是 1985 年的 5 月刊《號外》主刊的封面,而是別冊「Private Eye」的封面)。那一年,還是攝影師的張藝謀首次參加電影節,《號外》的傳奇攝影師李志超覺得他長得很像三島由紀夫,竟說服他脫衣拍照!

《號外》從第七期起,開始叫做 City Magazine
《號外》創刊號。
它探討這座城市的一切,無所不包。既有明星,也有生活方式,不迴避政治,也與社會現象對話,充滿時代精神。

1976 年,陳冠中與丘世文、鄧小宇、胡君毅一起創辦了《號外》。他最初的的理想是創辦一本如同美國《Village Voice》一樣地下、另類、帶有嬉皮感的雜誌——這份最初叫做「The Tabloid」的新刊,從第一期到第五期都是用新聞紙印刷的、「非主流」的通俗小報。

它探討這座城市的一切,無所不包。既有明星,也有生活方式,不迴避政治,也與社會現象對話,充滿時代精神。
《號外》創刊號。

1976 年,陳冠中與丘世文、鄧小宇、胡君毅一起創辦了《號外》。他最初的的理想是創辦一本如同美國《Village Voice》一樣地下、另類、帶有嬉皮感的雜誌——這份最初叫做「The Tabloid」的新刊,從第一期到第五期都是用新聞紙印刷的、「非主流」的通俗小報。

直到 1977 年初,《號外》的英文名字才改為「City Magazine」,延續著先鋒朋克的氣質,它成為了屬於香港的城市雜誌——探討這座城市的一切、無所不包:既關心明星,也有生活方式,不回避政治,也與社會現象對話……充滿時代精神。

第一代《號外》logo,由胡君毅設計。
封面中的男士是香港傳奇美術總監張叔平。
第一代《號外》logo,由胡君毅設計。
封面中的男士是香港傳奇美術總監張叔平。

而現代你我熟悉的《號外》logo 更是歷經時間考驗,從 1979 年 7 月開始沿用至今——這個來自 1970 年代香港的前衛設計,現在回望起來亦是簡單經典又充滿張力。

這個 logo 由香港史上最 Iconic 的神秘組織「插圖社」(Illustration Workshop)設計——對這個「小團體」的文獻並不太多,只知當時的那群年輕人自告奮勇要幫《號外》做設計、拍封面,而作為那個年代香港設計的推動力量,插畫社的成員後來大都成為了廣告、傳媒界的殿堂級人物。

現今人們所熟悉的《號外》logo 由插圖社設計,從 1979 年 7 月開始沿用至今。
現今人們所熟悉的《號外》logo 由插圖社設計,從 1979 年 7 月開始沿用至今。
現今人們所熟悉的《號外》logo 由插圖社設計,從 1979 年 7 月開始沿用至今。
現今人們所熟悉的《號外》logo 由插圖社設計,從 1979 年 7 月開始沿用至今。

《號外》還經歷過兩次「變大」。第一次是 1982 年 4 月,《號外》的開本從 11 寸 x 8.5 寸的標準雜誌,變成了現在 11 寸 x 17 寸的巨大版;第二次是 2000 年 1 月,《號外》的 logo 配合著當期講述互聯網開放、很多東西「變大」、時代變得沒有限制的「Big」專題,變成了佔領幾乎三分之一封面的 size。

1982 年 4 月,《號外》開本變大。
千禧年元月,《號外》logo變大。
1982 年 4 月,《號外》開本變大。
千禧年元月,《號外》logo變大。

《號外》是一本屬於香港這座城市的雜誌,是不只一代香港人的精神食糧和「provocative」(刺激物)。同時,《號外》也是成長於這些年代的人們,共同的記憶和情懷,不僅承載了香港的黃金時代,它本身,就是那個時代的一部分。

有人說,《號外》是一本「有一點思想重量」的雜誌。它在時髦和流行之上,給予了大眾一些文化的重量。也有人說,《號外》「理直氣壯、毫無歉意地從香港的角度看香港的人和事。」

Text/ 一瓦.
【此篇為 Polysh x VOICER 合作文章】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藝文與閱讀故事。

Tags from the stor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