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情研究所是這樣的一個密閉空間;這裡望眼即黑,腳踏無聲,但它保有一扇電影的窗,用來窺探這個世界的色(外貌)與情(記憶)。然後寫下、記錄下它的完整可能。例如殘酷,例如慾望,例如脆弱,例如幸福,例如懸念,例如生,例如死,例如愛,例如愛愛,例如愛愛愛愛。例如那讓人沈溺於好奇卻又無法看見的色情。
「他們不知道我家客廳如何從白色變成黑色。他們不知道我爸爸是怎樣在鐵皮屋下工作。他們不知道我媽媽為了自己的孩子,騎著黃色自行車,穿越大雨與寒冬。他們不知道海克力士的故事。」——Angel Di Maria
《珈琲時光》中有這麼一段。回到老家的一青窕告知父母她已懷孕,並將獨立負擔起扶養孩子的責任,乍聽此語的父母不知如何表達關切,各席坐一角不語,直到母親忍不住開口。


「爸爸,你說吧!你就跟她說吧!」
父親只是口接著啤酒,一句話也沒說上,無人能理解那父親沒能說出口的是甚麼,但即便是無語的內容也不妨礙觀看的延續,因為酒杯在滲汗,時間在流動,父親與母親都在畫面裡躊躇著對方怎麼開口,人物的關係與事件隱然的浮現。
侯孝賢的電影總有這樣的留白,如那不善言語的父親,僅是以沉默來應對,陪同著懸置的觀看與聆聽;它不一定是明確的觀點,有時只是一顆樹,或是一張臉,讓時間滴滴答答的在上頭跑過,讓觀者知道風吹過、水流過,人事就活在生活與自然的作息之中。而這些再通常不過的風景,就散落在事件的空隙,除了時空背景的交代外並沒有太多的訊息傳遞,像是個詞綴,沒有邏輯、語意的關聯,無人知道它為何開始,哪裡結束,但知道有個描訴,看得到、聽的到,那物理真實存在的質地。


在這個不擅文字語言的世界,一切看似離題,讓觀者偏離主觀的指引,而迂回於幅散的外部,但若可以找到寄著的好奇,故事便持續存在它顯現的外貌。那裡有著記憶的痕跡與偶然的趣味,邀請窺探的感觀,置身那被攝影紀錄的當下,以同等的感受、同等的理解,來返還真實的繁複。
在那裡每個出現的物景都等待著印證,即便它平凡的如日常中的放眼望去,當觀者感受的介入,將採集到的現象藉由故事意圖的定位與重組,也轉化為自身曾經歷過的「紀念物」,用個人的記憶與理解,在時間凝縮的作用下,去體悟眼見之外的關連。這關連或許與作者的意圖交會,也或許沒有,但這每一個觀看的發生都是一個對自我與他人存在的見證,見證了機遇的觴愁與喜樂,見證了生命走過、停留將再繼續往下而去的生動。
Images via atmovies.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電影與藝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