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下的主角,永遠是自己」:走進倫敦藝術家徐婷工作室

徐婷。

近期在倫敦由台灣藝術家徐婷、中國藝術家劉雪宇聯合舉辦的雙個展《Shapes of Grey》,是個很美、有些冷調卻又乾淨的展出,兩人的搭配相當完美;踩在展場白色的沙面上,每一步移動都變得明顯。想起徐婷在 CV 上寫著,「找尋存在感」,雖然她認為自己的照片太乾淨了,但其中表現出的儀式感卻令人深刻——在她的作品面前,很容易安靜下來。

《Shapes of Grey:徐婷/劉雪宇雙個展》, 2018。SU Exhibition & Project Space, London.

《Shapes of Grey:徐婷/劉雪宇雙個展》, 2018。SU Exhibition & Project Space, London.

1993 年出生於台北的徐婷,攝影是主要創作方式;作品徘徊在攝影、繪畫與空間裝置之間,將攝影視作精神性的繪畫過程,將真實的拍攝當下轉化為抽象的場景。在攝影行為與自身感性經驗之基礎上,尋找時間、空間與存在三者的意義。身為一位年輕的創作人,談話時予人新銳藝術家獨有的真切,她的猶豫、堅持都十分明確,如同她的作品,乾乾淨淨。

《Shapes of Grey:徐婷/劉雪宇雙個展》, 2018。SU Exhibition & Project Space, London.

我的作品大多非常抽象,從早期拍攝窗光下的靜物,到近期的空間場景,一直以來我藉攝影思考的,是我對於生活本質,以及攝影行為本身於我的意義。John Burger 說過,人藉由觀看照片,不斷地確認自己與世界之間的關係。這樣的觀看行為另人感到安心。

《Shapes of Grey:徐婷/劉雪宇雙個展》, 2018。SU Exhibition & Project Space, London.

我的作品大多非常抽象,從早期拍攝窗光下的靜物,到近期的空間場景,一直以來我藉攝影思考的,是我對於生活本質,以及攝影行為本身於我的意義。John Burger 說過,人藉由觀看照片,不斷地確認自己與世界之間的關係。這樣的觀看行為另人感到安心。

讀著藝術家對自己的作品、對藝術的理解不一定很全面,也並非適用在每個創作人身上,但它很真實。從這些字句裡了解精神面的徐婷,例如她引用 John Burger 的話:「藉由觀看照片,不斷地確認自己與世界之間的關係」。而如果誠如徐婷的創作脈絡——照片就像是連續的生活經驗中的截取物,那麼生活的意義到底是瞬間的片刻,還是由許多片刻維繫成的畫面?「這些片段孤立的照片就像是『在場』,而人們相信與追求的信念,卻是那個延續下去的『存在』。攝影及是一種運用在場來澄清存在的工具。也可以說,透過攝影,那個我極力找尋的真實,是我存在於世的困惑,這個真實沒有答案,只不過藉由這樣的行為去體驗『活著』罷了。」

《Shapes of Grey:徐婷/劉雪宇雙個展》, 2018。SU Exhibition & Project Space, London.
《Shapes of Grey:徐婷/劉雪宇雙個展》, 2018。SU Exhibition & Project Space, London.

觀展完後整理了這些想法,並後續參觀了她在學校裡的工作室。目前就讀倫敦 Chealsea College of Arts 的碩士學位,對徐婷來說,攝影是種精神性的繪畫過程,透過它去描繪自己對於生活狀態的理解。穿過幾扇門進入她的工作室,一處非常寬闊的空間容納其他許多創作人,大家各有一張桌子、一面牆,「在這裡做事其實很難專心」徐婷說著,學校的工作室環境大部分皆是如此。於是,在這面牆與這張桌構成的一小角落,我們開啟了一段關於創作的討論,以及她作品那渴望與自身、與他人的對話。

工作室一角。

工作室一角。

.什麼事物會吸引妳拍下它?是需要有故事的?還是妳自己賦予它一個新的故事?

比較偏向後者。我的作品其實很難看出畫面原來的處境。在攝影時我並不關心鏡頭前當下發生什麼事,拍照對我而言是觀察內在的方式。面對其他事物時,我還是會很主觀的選擇吸引我的畫面,它可能是光線、風景、靜物……但我很清楚鏡頭下的主角永遠是我自己。

《Daydream》, 2018.
《From Vauxhall Bridge to Charing Cross》, 2018.
《Daydream》, 2018.
《Daydream》, 2018.

.在 2018 年的作品 Daydream 裡,有著類似太陽的光圈、好像剛起床沒戴眼鏡前看到的窗外,以及如同發呆時隨手在紙上亂畫的線條。能談談這些影像結合的原因嗎?

這件作品完全顯示了我在那時生活某層面的心理狀態,我也說不清楚它具體是什麼,但也很接近你說的。我將攝影轉化為空間裝置,這些這些在不同現場拍攝的照片,又被形成另一個身歷其境的場景。另一層面,透過這些影像,我想要呈現出的是一個畫面,它有點像是定格的時空——光、速度、空間,就如同我按下快門的那個當下,它可能也是攝影本身。

《Daydream》, 2018.

攝影本來就有很多方式,就像繪畫也有很多種材料材質畫法一樣,然而背後的動機才是影響方法與結果的關鍵。商業、家庭、人文、風景……這些名詞其實都無法真正將作品歸類,卻全部都可以納入 Fine art 之中。我很喜歡海德格所說,美是在追尋真理的過程中,自發顯現的。以攝影作為媒材創作,跟繪畫、雕塑、表演……等其他方式並無不同,無論使用何種媒材,藝術家都會因為使用它的方式與其本身的特性,產生對做這件事的感受,這時立場會自然而然產生。也因此我比較喜歡從做之中理解出自己的立場。歸類這件事只會讓我傾向做出一個「像是_」的作品。或許因此我一直疲於去定義攝影與藝術,對我來說攝影不是結論,它是一個過程。

《From Vauxhall Bridge to Charing Cross》, 2018.

攝影本來就有很多方式,就像繪畫也有很多種材料材質畫法一樣,然而背後的動機才是影響方法與結果的關鍵。商業、家庭、人文、風景……這些名詞其實都無法真正將作品歸類,卻全部都可以納入 Fine art 之中。我很喜歡海德格所說,美是在追尋真理的過程中,自發顯現的。

以攝影作為媒材創作,跟繪畫、雕塑、表演……等其他方式並無不同,無論使用何種媒材,藝術家都會因為使用它的方式與其本身的特性,產生對做這件事的感受,這時立場會自然而然產生。也因此我比較喜歡從做之中理解出自己的立場。歸類這件事只會讓我傾向做出一個「像是_」的作品。或許因此我一直疲於去定義攝影與藝術,對我來說攝影不是結論,它是一個過程。

《Paper in Shadow》, 2018.
《Still Life》, 2015.

.近期與另一位中國藝術家劉雪宇的雙個展是怎麼開始的?能談談中間合作的過程嗎?

我想,在《Shapes of Grey》展覽中讓我體會最深刻的,莫過於擁有好的隊友的感覺。在幾次聊作品與布展的過程中,發現我與雪宇對於展覽的目標和想法相近;於是在一次暢快的閒聊,展覽的雛形就這樣誕生了。從寫企劃、做作品到佈展,每個階段都花很多時間與對方討論並互相幫忙,假日也會一起去看其他展覽,從觀看別人的作品去更理解我們的目標。我們想要的是一個對於空間、作品之間的關係都思考非常完全的策展,利用作品的排列、襯托,使空間本身就具有敘事性。我非常喜歡這次合作過程狀態,也很希望往後其他的合作都能做到這樣的理想。

《The Red of My Mind》, 2017.
《Still Life》, 2015.
《The Red of My Mind》, 2017.
《Paper in Shadow》, 2018.
《The Red of My Mind》, 2017.
《The Red of My Mind》, 2017.

.對你來說,在英國的幾次展覽實作最印象深刻的是?最喜歡的又是?

最印象深刻的,應該是我與幾位班上來自不同國家的瘋狂好友們做的第一檔展覽,搜集了山一樣高的廢紙箱,把整個展場都包起來,還把酒吧挪到展間裡變成展覽的一部分。一開始討論時真的覺得大家瘋了,但後效果卻滿好的,我們把展間完全變成了另一個空間。還有一次我們去泰德美術館,假扮成一個藝術家雜誌的採訪團隊,去採訪看展的民眾,說作品是我做的,宣稱要偷竊泰德美術館(笑)。

《Foggy Mirror》, 2018.

《Foggy Mirror》, 2018 (right).
《Foggy Mirror》, 2018.
《Foggy Mirror》, 2018.

.來英國之前有什麼對英國的想像嗎?來了之後又對這裡的藝術圈有任何幻滅嗎?

我對倫敦沒有太多的想像。一開始有點心急,希望趕快結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創作上產生一點火花。但留學這件事遠比我想像中的孤單跟難以適應,因此前半年一直有點慌張跟憂鬱。後來在學會放鬆後,突然漸漸感受到這環境帶給我的影響,也開始喜歡上這裡的生活。

.在倫敦學習藝術有面臨什麼幫助或阻礙?這裡的創作、發展的環境又如何?

我非常喜歡這裡的創作氛圍,倫敦的藝術家在創作時大多自然又自信。那種隨時都有好的事情發生的感覺很好,同學都很傑出,鬼點子非常多也很積極,多到只會有我心裡翻白眼的時候,但還是會跟大家一起瘋狂。不用忌諱太多,去做了再說,失敗了又如何(雖然都會全力以赴)?我想這才是創造力會發生原因。阻礙的地方就是對抗自己心理的壓力跟孤獨感。

徐婷。

徐婷。

.在這段學習過程裡,對你影響最深的人或事物是?

創作的氛圍,異地的處境,還有很多很多關於藝術的展覽和事件,這些都對我影響很多。

離開 Chealsea college of Arts 之前,在徐婷的帶領下走進了學校的 workshop,這處如天堂般的地方,適用任何材料的處理,無論使用哪種材質的作品,在這裡似乎能將創作人心中任何想法實現。「我最喜歡的部分就是大家可以把想法畫下來,跟裡面的老師討論一起做出來。」藝術不該只是有想法而已,還必須藉由理解、執行去實踐。

回到自身,當我觀看徐婷的作品時,現在此刻,我在她的作品裡尋找一種安全感,一種重複的元素,或說一種沈靜。我在她找尋的結果之後,繼續在裡面找尋關於自己的結果。

All Images Courtesy of Hsu Ting.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創作人與藝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