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支手機,讓當下的虛擬與現實交集共鳴:《Video on the Phone》

侯怡亭,《篡位者》

Text & Info/ 空場 Polymer、鳳甲美術館.
報導編整/ Juliet Fang.

2007 年蘋果發表第一代 iPhone 智慧型手機,此後便大幅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與觀看視點。伴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和相關技術的進展,人類的視覺體驗在物理性的空間與概念性的想像上,都大有擴張。近年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甚至是MR(混合實境)相繼被應用在生活中各種角落;影像的生成與身體的觀看,逐漸由「虛擬」取代「現實」——「虛擬」甚至可能成為唯一的「真實」——使當代對「虛擬」和「現實」的認知已被重新定義。同時,網路發達使資訊分享門檻降低,自媒體迅速興起,直播平台與社群媒體彼此加乘效應,呼應著 Andy Warhol 的那句預言:「在未來,人人都可成名 15 分鐘。」

《Video on the Phone》

人人皆手拿一支的手機,也讓自拍開拓出一道影像自身的裂縫,成為這網紅世代的觀景窗;鏡頭從攝取他者的「Shooting」(攝影),逐漸轉向自身的「Selfie」(自拍),影像自身成為唯一的主角,也是唯一的觀眾。而以此為出發的思考與策展,成了過去未曾出現、當代獨有的體驗。由空場 Polymer鳳甲美術館聯合主辦的《Video on the Phone》展覽,便以智慧型手機作為觀看錄像的主要媒介,結合 VR 錄像、Youtuber 網紅、網路直播創作與講座等不同形式,邀請 17 位橫跨三個世代的藝術家,作品散落在空場藝術聚落與鳳甲美術館沿路的中介空間。當觀眾使用 Google Cardboard 到指定地點,以手機掃描 QR Code 便能觀賞 VR 錄像作品。

《Video on the Phone》[外拍現場]攝影師:汪正翔 ,Model:古昀昀。

《Video on the phone》[外拍現場]攝影師:汪正翔 ,Model:古昀昀。

展覽場地不只在鳳甲美術館的室內空間,在導覽員帶領下走到戶外,用手機掃描藏身在城市裡的 QR Code 板子,便能夠看到影片,或是戴上《Video on the Phone》專屬的 Cardboard,立刻進入奇幻的影像世界。和一般觀看 VR 作品不同之處,在於觀眾可以從視覺和身體上一起感覺虛擬現實,同時還能聽到四周環境的真實聲音(例如車聲與人聲);《Video on the Phone》策展團隊細心挑選與這地點有關的作品,其中的趣味真要親身感受才更能體會。

侯怡亭,《Neither of Us》

侯怡亭,《篡位者》
侯怡亭,《Neither of Us》
侯怡亭,《篡位者》
侯怡亭,《篡位者》

本次展覽「橫跨三個世代的藝術家」,其中也不乏學生的創作。像是正就讀於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研究所的學生謝佑承,《Video on the Phone》便以他在鳳甲美術館的新作《Monitor: Recording》作為展覽起點與終點。將窗景結合手機錄影的取景框,連結室內與室外以強調實景的存在,同時也像是比擬現代人對於景觀千篇一律的觀看視角。正好窗戶的框就像手機螢幕一樣,令人會心一笑。

另一位也正就於讀北藝大新媒體藝術學系研究所的蔡宗勳,創作以錄像與影像裝置為 主,擅長以拼貼、錯位跟對位等方式,賦予日常生活跟媒體經驗一層新的視覺表面。 這次的作品是《預售屋》,便以「手」的介入,將街道建築拼貼成都會中的夢想家園。二維與三維空間的維度變化、景觀的虛實交錯,都在「手」的擺弄之下被拆解重組。戴上 Cardboard 想像著,如果我們有一雙可以決定都市樣貌的手,你會怎麼操控呢?

創作者寧森則在這個歡樂活力的展覽下選擇觸碰「死亡」的議題——一件我們都以為很久以後才會到來的發生,卻誰也不知何時會降臨。從 2017 年《死在展場》的瀕死體驗,帶領觀眾思考死亡;2018 年寧森的新作《圓》則探究逝者離開之後,那些「死亡」的未竟之事。觀者目睹一場無人出席的團圓飯局,同時聆聽敘述者跟 Siri 之間的一問一答,藉著 VR 作品中滑動觀看視角,以及互動式的聲音空間定位,感受三個聲音空間在不同的時間下交互敘事。

寧森,《圓》

寧森,《圓》

我個人相當喜歡的陳萬仁作品《泳者系列》,則巧妙結合橋下的河流,戴上 Cardboard 只見在水中不斷划水的仰泳選手,動作總不停歇,卻似乎徒勞無功;災難仍未終結、敵我依然未明,而泳者好像怎麼樣都到不了岸。「唯有透過不斷地去重複某些歷程,好讓自己悄悄地與這個世界妥協。」陳萬仁解釋,「重複」可能是種必然的無奈,但也可能成為某種堅持不懈的抵抗。這種「沒完沒了」的狀態,也許正是每日每日,我們不斷搬演的日常劇碼。雖然含義如此沈重,但卻令人有種輕鬆感,「重複」雖然是種沒完沒了的狀態,但在某方面來看,循環其實也讓人安心。

陳萬仁,《泳者系列—矯若游龍》

陳萬仁,《泳者系列—矯若游龍》

提到循環,賴志盛的作品亦有異曲同工之妙。《Video on the Phone》這次選入兩件賴志盛的作品,相比於陳萬仁沒完沒了的「重複」,賴志盛試圖翻轉日常經驗,強調著一種循環往復。不管是《天空裡的現實 II》中上下顛倒的前進路面,或是《即刻之前》將等待中的流動影像逆向反轉,藝術家彷彿暗示著,「不斷指向未來的同時,也是當下沒有止息的消逝」,讓人玩味這究竟是前進跟累積,還是後退跟消亡?

而透過重新安排展出的空間脈絡,展覽也賦予作品新的對話方式。等待電梯的同時,觀眾也等待著《即刻之前》的流動循環。走入捷運高架橋下,狹長的橋不僅分隔了左右兩旁的街區,橋上橋下彷彿也成了截然不同的空間。站在橋下,觀看《天空裡的現實II》,彷彿進入顛倒的世界,急速前進著,前往一個未知的遠方。

賴志盛,《天空裡的現實II》

賴志盛,《天空裡的現實II》

策展團隊談起一開始的策劃構想,便是要讓影像和城市空間結合,讓人以不同的角度觀看那些每天經過的、不起眼的角落——未料竟充滿如此刺激的想像。現在每當我經過那座橋,就會想到陳萬仁的《泳者系列》;觀看附近的建築物,都會想像有一隻手把每一層樓拿開,像積木一樣重新組合。

若現代城市步調如此快速,讓人對周遭事物逐漸失去耐心,那麼這也許是個最適合沒耐心的我們參加的活動。透過這 17 位藝術家帶來件件精彩的作品,在城市地圖上漫步亂晃,也別有尋寶、認識城市,甚至符合以科技的觀看視角與習慣意味。

Video on the Phoneby 空場 Polymer 和鳳甲美術館 Hong-gah Museum
展覽地點:空場 Polymer/ 台北市北投區北投路一段 9 號 3 樓
鳳甲美術館 Hong-gah Museum/ 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 166 號 11 樓
北投區八仙里戶外空間
展期至 2018 年 9 月 23 日
Opening Hours: 10:30-05:30(週一休館)
講座場次:9/15
導覽場次:9/22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藝文與展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