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can art do?
「藝術能做什麼?」在事事要求功效的社會,對於藝術與創作的質疑未曾間斷過。面對這樣的提問,線上藝文影音串流平台 Giloo 以一系列片單企劃,在近期即將舉行的 2019 台北當代藝博會,提出一個值得現世思考的方向——《藝術能做的是》作為回應。
藉由 20 部紀錄片觀看這些創作人的身影,聆聽他們如何頗析自我的狂放、矛盾,以及那帶著苦痛與溫柔,在創作裡試圖穿越文化的邊界,追尋著價值或所謂存在的意義。既是對藝術提出叩問,這 20 部片裡我們首先從《約翰伯格四季肖像》(The Seasons in Quincy: Four Portraits of John Berger)開始思考。2017 年 1 月 2 日與世長辭的約翰伯格(John Berger),逝世兩年、四季繼續輪轉的今日,我們依然循著他的目光,學習有意識地思考、觀看。
身兼畫家、詩人、小說家、藝術史家的約翰伯格,以 1972 年由 BBC 同名電視節目整理而成的《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這部經典作品永遠地影響了人們閱讀與理解藝術的方式。約翰伯格引入了觀看者與被看物的關係,從此以後,當觀看一項事物,那不再只是「what」——是什麼被看到了,而是「how」——那個某個什麼是如何被看到的,以及「why」——它為什麼會在此樣的時空、如此被看到?
Photography/ Sandro Kopp.

將這樣的觀看哲學引入日常,那會是對一切遭逢與行動,都充滿自覺同時盡可能尊重並保留一切脈絡的方式,因為如同這個藝術哲學所倡議的,人生與生活不再是由一個與另一個現成的事項所組裝而成,而是綿密往復、深刻交織的「看與被看」、「做與被做」、「對待與被對待」……等動態關係所疊出,要對任何截面做出定奪,必須有多層次與寬闊的涵蓋。

在紀錄片《約翰伯格四季肖像》,最輕鬆的閱讀方式,也許是將之看為有大明星蒂妲絲雲頓(Tilda Swinton)以好友之姿貼身拜訪,領我們看到傳說中的藝術史大師私下一面;可紀錄片之作為一部作品、一個被充滿自覺地經營的人之將自我的收束看為一種創作,則不恰恰成為了某種契機與邀請,讓我們由約翰伯格的哲學,來品味這部乍看恬淡而平實的關於約翰伯格的紀錄片。


《約翰伯格四季肖像》分為四個章節,《傾聽的方式》、《春天》、《政治之歌》、《豐收》,由來自藝術界與文化界的作者從他們的專業來呈現,除了蒂妲絲雲頓,還有作家柯林麥凱布(Colin MacCabe)、導演羅斯(Christopher Roth)、導演茲耶多斯(Bartek Dziadosz),有蒂妲絲雲頓帶著一雙兒女拜訪,在家常又溫暖的氛圍裡,分享著約翰伯格夫妻的山居生活,無論是廚房、書房、客廳裡的活動,又或者庭院與森林的接近大自然,都給出一幅「生活/人生的圖景」,觀眾可以將自己置入其中來感受和反思那些日子裡各種閃現的靈光。
蒂妲絲雲頓個人有許多單獨和約翰伯格更深入的討論,從生活上的關懷,延伸到世界局勢,到文化與藝術的處境;如果閱讀一位寫作者、聆聽一位演講者,總是以更儼然、端正的方式直面和那個對象對峙,那麼與相知之人的細瑣交談,將能流動地帶出不同面向、填滿原本的縫隙。
Photography/ Sandro Kopp.

紀錄片的另兩個章節則分別呈現了約翰伯格作為創作者與公共知識份子的面向,這兩個面向,從主題到呈現方式似乎是兩個極端,然而,當它們是同一個人用一輩子在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就其實會私密、有機地連在一起。
約翰伯格讓人們在面對藝術時能重新發問,我們開始思考,一個作品和自己,是如何開始產生關係的?那些理所當然的「看到」,原來藏了被預先埋設的皺摺,唯跳出框框,看到更後面的脈絡,如何千絲萬縷地催眠了你,得直到這個時候,人才能開啟真正的觀看。
Photography/ Sandro Kopp.

在紀錄片《約翰伯格四季肖像》中,我們看到更多的不是美學上的爭辯、追究,而是充分去感受生活、凝視世界、傾聽他人,錘鍊一種方式去做出朝向世界的表達,即是創作。這所有的事,互相構連,成為一個圓。終於,就像約翰伯格說人看著作品,也看著作品對我們的觀看,那個觀看著生命的你,也將看著生命正觀看的你。
All Images Courtesy of Giloo.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藝文與電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