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BOOKS THAT MADE ME|閱讀的獨白:書房 015,連俞涵

撰文/ 連俞涵.
Film & Photography/ Manchi.
Special thanks/ 讀字書店.

我是雜食性的讀者,遇到好奇未知的事物,除了親身嘗試挑戰,也喜歡在相關的書本裡爬移摸索;多多少少,這樣的習慣也造就了自己的書寫。從自己的第一本書,寫到如今的第三本,真正動筆之後才發現,書寫一旦開啟便難以停下。

剛開始不知道要寫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寫什麼,只知道對閱讀充滿渴求;而如今似乎也透過閱讀,有了書寫的慾望。像一隻鋼筆,加了墨水,大力甩幾下,開始有墨水流出,寫順之後,彷彿就可以一直寫下去。直到墨水用完,再去補充,重覆用力甩幾下,讓一切再次順暢地流淌出來。

《一邊夢遊,一邊鎌倉》,連俞涵,凱特文化。

從一開始的詩集、散文集,再到最近出的圖文書《一邊夢遊,一邊鐮倉》,回顧起來,每次的類型與風格都不盡相同。「夢遊」與「鐮倉」,於我都是異鄉,和現實生活都存在著一段時差;這時差造就旅行漂泊的心境,在某個瞬間帶來一些小觸動,被重現,把我拉回某個時空。關於留守的舊日光陰,他方生活的日常,以及獨自在海浪與風聲裡留下的秘密……有那麼幾本書,在我這段鐮倉夢遊的時日裡,留下像星沙一樣的微光。

「旅行的概念不在於物理上的距離,而該著重在精神層面。即使待在家裡,或是在附近晃晃,花點巧思、改變心情,就能來一趟對自己來說意義非凡的旅行。」——《旅行的所在》,松浦彌太郎

「旅行的概念不在於物理上的距離,而該著重在精神層面。即使待在家裡,或是在附近晃晃,花點巧思、改變心情,就能來一趟對自己來說意義非凡的旅行。」——《旅行的所在》,松浦彌太郎

一直都很喜歡松浦彌太郎的書,他的作品形形色色,而這本《旅行的所在》,是讓我對旅行這件事有更深刻認知的一本啟蒙書。也因為這本書,嚮往起旅行,嚮往自己跟松浦彌太郎一樣,去到哪,都能找到內心平靜,和那個地方產生連結,發生屬於自己的故事。

「旅行,是一種審視自我的精神行為,也是重拾自我的舉動。也就是說,一個人找回自我才是旅行真正的意義。至於觀光,和旅行根本是兩回事。」《旅行的所在》,松浦彌太郎

「旅行,是一種審視自我的精神行為,也是重拾自我的舉動。也就是說,一個人找回自我才是旅行真正的意義。至於觀光,和旅行根本是兩回事。」《旅行的所在》,松浦彌太郎

抵達一個陌生遙遠的彼端,獨自一人,此時要面對的真的就只有自己。總在這個時候開始回憶、思考事情——也許是平日深埋在腦海角落已久,還沒仔細梳理過的記憶或想望;那些故里的樣貌、故人的面孔,以及他們身影一晃而揭開的故事序幕。《旅行的所在》讓我看到松浦彌太郎在其他書寫裡,從未見過的一面。我想,這就是旅行之所以存在的原因;而這本書也許是松浦彌太郎在旅行中的所在。

「食物的味道裡,總是充滿回憶的芬芳。或許正因如此,品嚐美食時綻放的微笑當中,才會浮現出淡淡的淚顏。」——《記憶的味道》,森下典子

「食物的味道裡,總是充滿回憶的芬芳。或許正因如此,品嚐美食時綻放的微笑當中,才會浮現出淡淡的淚顏。」——《記憶的味道》,森下典子

《一邊夢遊,一邊鎌倉》,連俞涵,凱特文化。

認識森下典子是從《記憶的味道》開始。書裡每個關於食物的回憶和故事,牽連帶動著我在鎌倉吃到的食物回憶。街道上的便利商店、水果店、蕎麥麵店……好像把一條街上的食物都吃遍之後,對鎌倉的印象除了記憶還多了些許味道。《記憶的味道》寫的食物,並不是食譜或多繁複的美食,而是那吃下肚的與回憶交融之後所產生的滋味。

在後記裡,森下典子提到,當她的食物寄情連載開始後,對方建議要不要順便畫些插圖呢?於是從事寫文章工作二十幾年的森下典子,第一次開始動筆畫插圖。閱讀到這裡真的覺得好感動!每一個新的嘗試,都源自於一句話語,然後瞬間投入;在裡面鑽研的人們,都擁有某種特質,而這樣的特質和文字也常常吸引我閱讀,也非常想跟進。

《一邊夢遊,一邊鎌倉》,連俞涵,凱特文化。

「與其苦苦追尋失去的東西,還不如好好珍惜自己眼前擁有的東西。」——《山茶花文具店》,小川系

「與其苦苦追尋失去的東西,還不如好好珍惜自己眼前擁有的東西。」——《山茶花文具店》,小川系

剛抵達鎌倉時,接到了外婆過世的消息。於是有那麼些時刻,看著這座城市裡的街景,眼角目光總不自覺追逐著老婆婆們的身影。

每天走上長長的斜坡,到市場挑菜、買菜……日常的片段細膩帶出了生活質地。那生活質地約莫是小川系筆下的故事。從一開始的《蝸牛食堂》,到後來的《山茶花文具店》,他的作品拯救了不同階段的我。

在小川系的小說裡,生活中的苦澀與溫暖,所有的起伏與無常,都籠罩著一層朦朧的微光;好像發生再怎麼難過的事情,都能藉由他淡然口吻說出的生命寫照,靜靜走入,而後慢慢找到出口。《山茶花文具店》裡的鳩子,在承接上代的代筆人工作之後,彷彿更理解了外婆;故事末了,鳩子更寫了一封長長的信,將欲對外婆的訴說的話藉紙筆傾訴——那些字句好像變成大家共有的低語般,在各自心底共鳴。

莫名地,那心境和我得知外婆過世時一樣,一切恍惚如夢,好像隨時都能在某個熟悉的地方,再次與外婆相遇。也許是在找尋回憶的過程中,偶然遇到過去的自己,再把那些未竟之語都抒發出來。

這段鎌倉之行,有幾個我珍視的時刻,是在龜時間民宿裡拾起。在交誼廳裡看書、喝茶、寫日記,在迷你如壁櫥的和室內嵌小床窩著…..想像自己是隻小烏龜,把停駐的時光靜靜研磨著。臨走前得知民宿老闆 Masa 寫了這本同名書《龜時間》,買了下來,沒想到回台灣後也有出版社出中文版。

「『轉型城鎮』追求的目標是,盡可能讓金錢與物品都能在社區中循環利用。為何我們要追求『社區化』呢?鑑於以往過度追求『全球化』,大多數人都是購買跨國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結果金錢都流至海外,長久下來,無法活化社區內的經濟力。『轉型城鎮』運動追求的是一種更舒適的生活模式。我們不需要捨近求遠,只要從現在住的地區開始,即使是小小的改變出發也行。」——《龜時間》,櫻井雅之

「『轉型城鎮』追求的目標是,盡可能讓金錢與物品都能在社區中循環利用。為何我們要追求『社區化』呢?鑑於以往過度追求『全球化』,大多數人都是購買跨國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結果金錢都流至海外,長久下來,無法活化社區內的經濟力。『轉型城鎮』運動追求的是一種更舒適的生活模式。我們不需要捨近求遠,只要從現在住的地區開始,即使是小小的改變出發也行。」——《龜時間》,櫻井雅之

看到這些 Masa 與轉型城鎮相遇的文字段落,終於明白為何在龜時間住宿時,會有一種近似回家的感覺。沒有太多外來的東西,有的只是在地的生活感,還有每個人面對的生活態度;樸實無華,利用環境內本來就有的資源,創造可以永續經營的社會。

好多打動我的想法,實踐在當時住的龜時間裡。《龜時間》被翻譯成中文後,也在我寫書時,再次思索自己可以在生活中做出什麼小小改變。這種簡單、正面又積極的態度,一點一點從生活裡實踐什麼的感覺,我很喜歡。

「到哪裡為止算是鎌倉,到哪裡開始已是湘南,因為兩者本來就擁有著美好的微妙關係,鎌倉因湘南而和緩、湘南因鎌倉而豐富。」——《鎌倉、海街好日子》,Milly

「到哪裡為止算是鎌倉,到哪裡開始已是湘南,因為兩者本來就擁有著美好的微妙關係,鎌倉因湘南而和緩、湘南因鎌倉而豐富。」——《鎌倉、海街好日子》,Milly

因為不會日文,所以很多地方難免走馬看花地就晃過去了。回顧起來,很奇妙地,《鎌倉、海街好日子》裡提到的地方,我幾乎都在這幾年間不經意地抵達過。作者 Milly 的地圖與我的路線似乎有著不相識卻莫名的默契;只是在閱讀了這本書之後,更理解其中的地理與人文背景。

書裡描寫得鎌倉,於我就像尋寶圖一樣,字裡行間讀著讀著,一一實現了自己在鎌倉和湘南間遊走的步調。一回生二回熟——鎌倉我拜訪了兩次,湘南則是三次,再這樣下去,總有一天會把這裡收入自己日常生活場景的一塊吧!

這五本書裡的微光,像星沙般遺留在鎌倉材木座的海灘上。當現實的晴雨令人閃躲不及,它們逕自閃爍著,緩緩篩洗著傷感與開心;伴隨而來的回憶,再次走進屬於鎌倉的境遇,重拾源源不絕的活力。夢醒後,再一路跟著旅行,繼續寫下去。

書房 015 書單
《旅行的所在》,松浦彌太郎
《記憶的味道》,森下典子
《山茶花文具店》,小川系
《龜時間》,櫻井雅之
《鎌倉、海街好日子》,Milly
書房 015 書單
《旅行的所在》,松浦彌太郎
《記憶的味道》,森下典子
《山茶花文具店》,小川系
《龜時間》,櫻井雅之
《鎌倉、海街好日子》,Milly
書房 015 書單
《旅行的所在》,松浦彌太郎
《記憶的味道》,森下典子
《山茶花文具店》,小川系
《龜時間》,櫻井雅之
《鎌倉、海街好日子》,Milly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書籍與創作人訪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