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任明信.
Film & Photography/ Manchi.
Special thanks/ Gavagai Café.
殊途同歸。一件隨著身體年紀增長,越來越印證的事。
閱讀與創作,對我而言都是為了處理同樣命題,可以說是直視虛無,也可以說是扣問生命:人為何出生,又為何死去?自由意志是什麼,人是否擁有真正的選擇?命運是什麼,我們從何而來,又將往何而去……從年少便一直在思索這些問題,直至歷練漸增,終於爬梳出些許感想。



回顧前生,創作和閱讀始終是關鍵的路徑。創作是傾吐,是記憶、經驗和想像的生長;閱讀是換血,是甘心將自己浸泡於文字,靜待萃取;更廣義的閱讀是諦聽,去看見,去感受生命中每一個微渺事物的運命。於是慢慢發現那些潛藏的機緣,如指認星座的圖譜,將看似無序的恆星連串在一起。





顧城的詩是一個分野。當我在研究所時期重讀,看到他說:「一切都明明白白/但我們仍匆匆錯過/因為你相信命運/因為我懷疑生活。」頓悟般地走入他深情的絕望之中。他自述創作有不同的四個時期,自己是從〈文化的我〉和〈反文化的我〉開始,然後首次真正進入〈自然的我〉和〈無我〉。詩句的跳躍和無序,開展和洞見,重新顛覆我的感知。而顧城對理型生活的執拗,也在當時深切地影響了我的創作觀。



第一次讀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Kroeber Le Guin),是朋友推薦的《黑暗的左手》,相當喜愛,接著便又看了《一無所有》,然後《地海系列》。在地海世界中,自己最震懾的部分是書中魔法的設定,皆是來自知曉事物真名。如老子在《道德經》所言:「名可名,非常名。」所有能夠被尋常名定的事物,都不是它真正的名字。這設定像一則真實生活的隱喻:事物皆有俗名與真名,知悉真名便能懂得魔法。
文字僅是能指,而詮釋的所指,感受的本身即是力量的所在。地海的第一部《地海巫師》是這系列的開端,說的是牧童雀鷹的生命歷程,亦讓我想到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神話的力量》中提到的個人的英雄之旅,在我們生命的不同階段重讀都能有不同的斬獲。

重溫舊書的意外快樂,往往是來自於死亡和新生───因為在過往的當下,你並沒有足以支撐出新視野的體驗與想像,然而隨著經歷與認知持續不斷地毀滅與再建構,你不是過去的自己了,於是得以看見曾經忽視的細節。它們如你生命中的悔憾,或某些終極的希望,時時迴響在心底。讀鹿橋《人子》便是這樣的過程,故事情節簡明單純,讀完卻衍生許多懸念,即便不明白,卻難以忘懷。開放而看似無目的的結局,誠如一則則禪宗的公案,仍然可以被重整、再探。


然而在眾多動搖生命的閱讀之中,真正開始破除自我催眠與知識迷障的關鍵,則是因為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在寫畢業作品的時期意外翻到《關於活著這件事》,初見只覺書名不可思議。活著,這件事本身是能如此被道斷的嗎。裏頭的文章為克氏的門徒依他的口述所撰,每篇文章皆閒散,像個人的日誌與雜想,卻在字裡行間透出奇異的洞察,或可說是,某種真理的光芒。


克里希那穆提反覆提到「無揀擇地覺察」,近似內觀,不給你一般的方法去審判內部和世界。他不用教條或規章來構築人的信仰,反而以質詢者的問題為藥引,一層一層逼近核心,以剝脫心智的枷鎖。這本書開啟了我靈性修行的路,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靈肉的分野與制衡,還有關於覺知能夠以怎樣的方式被描述、被運用在日常生活。


最後要分享的是安貧的詩集《把飢渴面向單純的事物打開》,也說個小故事:它是我在三餘書店工作的期間,同事去中國出差時,意外在書店櫃台看見。他翻閱的當下覺得很好,想買回來,卻從老闆那裡聽說,這書是他自寫自印,沒在賣,只贈有緣人。後來看在同事很喜歡的緣故,老闆便讓他帶回來了兩本,另一本則是《我是拎著斧頭的詩人》。




作者安貧是農家子弟,後來來到北京開書店。他的文字簡樸,虔誠而精準地,直書生活中的尋常事物。讀他的詩感覺此人對生命有極大的熱情與信仰,但又能不依恃,自足自得地對待日常,像海鹽的結晶,謙卑且乾淨。他的詩集是我近幾年看過最好,而他的低調生活,也使我想起詩人管管曾說過的:「一個人可以不寫詩也不讀詩───只要他活得像一首詩。」我想這也是創作和閱讀的殊途同歸之處:用一輩子,完成自我的生命之書。

書房 016 書單
《回家:顧城精選詩集》,顧城
《地海巫師》,Ursula Kroeber Le Guin
《人子》,鹿橋
《關於活著這件事》,Jiddu Krishnamurti
《把飢渴面向單純的事物打開》,安貧

書房 016 書單
《回家:顧城精選詩集》,顧城
《地海巫師》,Ursula Kroeber Le Guin
《人子》,鹿橋
《關於活著這件事》,Jiddu Krishnamurti
《把飢渴面向單純的事物打開》,安貧

書房 016 書單
《回家:顧城精選詩集》,顧城
《地海巫師》,Ursula Kroeber Le Guin
《人子》,鹿橋
《關於活著這件事》,Jiddu Krishnamurti
《把飢渴面向單純的事物打開》,安貧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書籍與創作人訪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