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一杯「風水」配 Dim Sum:教堂裡的飲食新信仰,倫敦都爹利會館

香港中環的都爹利街,到了夜晚就會亮起煤燈。煤燈本身是在英國殖民時期所設置的,目前僅存四盞。復古的造型與街道兩旁的現代大樓相依,恰巧成了整個香港的縮影,既新穎卻也沒忘了過去。順著煤燈與階梯走,便能到達在許多老饕與藝術家心底都頗具地位的都爹利會館,而這頂著米其林光環的粵菜館,如今也進駐了倫敦。

英國的都爹利會館(Duddell’s London)座落於倫敦橋(London Bridge)附近。建築主體是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的 St. Thomas Church 教堂,在當地被視為安妮皇后 Queen Anne 建築風格的代表;教堂的首棟建築是創立於 12 世紀的 St. Thomas’ Hospital 醫院舊址,1821 年更在教堂閣樓規劃了名為「Old Operating Theatre」的手術房,是英格蘭至今現存最古老的手術室(可另外付費上樓參觀)。經負責設計改建的 Michaelis Boyd 工作室巧手,如今開張的倫敦都爹利會館除了保有歷史建築本身的故事性,也同時將香港的茶室文化融入其中。

善用教堂本身的挑高空間,餐館以開放式的型態分為兩層樓。一樓底處,教堂古色古香的神壇包覆著空間,依著吧台與廚房,讓人一窺手工港式點心的製作過程;二樓夾層座位被明亮的落地窗環繞,透過玻璃矮牆,俯望整個餐館在光影下的景緻。一面面的窗戶有著古老的拱形輪廓,保留中間教堂原有的彩色玻璃,隱隱映照著迷離的彩色光影;窗戶下的深褐色橡木牆與其呼應,突顯了歷史遺產的古老魅力。

設計團隊選擇將幾個代表茶餐廳的元素,整合聚集在餐廳正中央;綠色磁磚、淺藍色皮革座椅、再到幾何橡膠地板,在色系、圖騰與印花的運用上看似大膽,卻絲毫也不違和,反替教堂本身的莊嚴氛圍注入了些許趣味,並帶點 1960 年代香港茶餐廳的復古懷舊情調。

從蜜汁豆豉黑豚肉叉燒、慢煮豉油雞再到北京烤鴨,都是都爹利會館令人食指大動的名菜;下午三點至六點,英國人喝下午茶,都爹利會館則以各式港式點心做為另類午茶的選擇。除了由主廚 Daren Liew 設計的港式菜餚,餐廳亦增添了符合倫敦文化的酒吧,以獨立式島嶼般的設計呈現;淺色的水磨石檯面配上綠色磁磚,黃銅色擱架所散翻出的光芒,正好與天花板上的訂製吊燈相得應彰。酒單的設計也別具巧思,除了都爹利會館自行研發的經典調酒「Duddell’s Defining Cocktails」系列,名為「Feng Shui」系列新調酒,則以東方的「風水」作為味覺發想靈感。若是想嚐嚐無酒精的饕客,也能試試「Temperance」(禁酒)系列,有趣的命名更讓飲品滋味別有一番趣味。

不只擅長餐飲,都爹利會館更推動著藝文活動。每三個月到半年間,餐館便以不同主題展示各藝術領域創作。這些美術館與博物館級別的作品,都是向世界各地收藏家租借,大多以當代藝術為主,展出作品也多與倫敦都爹利會館或教堂背景有些許關聯;像是之前以耶穌 12 使徒之一的「Doubting Thomas」為題的《Doubting Thomas》展覽。而今年四月剛結束的《Oh..My Toy!》,則是在香港被稱為「公仔教父」的 Michael Lau 展覽;展出的 9 幅作品皆以翻玩手法探套「救世主」與信仰之間的關係,在教堂背景的倫敦都爹利會館,正是個適合的場域。

沿著建築自身故事發想,都爹利會館團隊的有趣規劃與 Michaelis Boyd 的改建設計,兼顧著創意使命與回顧過往,讓這充滿歷史的教堂在新時代冒出花火;在沈靜又帶點 60 復古的餐館內,以新的角度重新探索信仰與飲食,讓老教堂成為藝術和美食信仰者都能聚集的空間,相約吃喝、交流。

Duddell’s London 都爹利會館
St. Thomas Church, 9A St. Thomas Street, SE1 9RY London
Opening Hours: Lunch: 12:00 pm-03:00 am
Dinner: Sun-Thu/ 06:00 pm-00:00 am, Fri-Sat/ 06:00 pm-01:00 am
T: +44-20-3957-9932

All Images Courtesy of Duddell’s London.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建築與生活風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