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本美國雜誌,囂張到令髮指:派攝影師公費拍外景,不指定地點,一走就是一年半載;而內文陣容有多夢幻呢?隨便翻開一篇專題,作者就是海明威本人。更不可思議的是,它沒有截稿日期,沒有預算上限,沒有篇幅限制。你肯定要說,這樣不停刊才怪!
沒錯,今年 73 歲的它,曾關門大吉了 37 年之久,但是在巴黎重生之後,依然被列為「世界最好的雜誌」之一——它是生於美國的《Holiday》。
噴氣機時代的「美好生活圖本」
我們有的是金錢、手段、工具,以及前所未有的自由時間,去追求人類史上最豐富的生活。
1946 年,《Holiday》雜誌伴隨著上面那句霸氣又囂張的口號在美國創刊,幾乎可以說伴隨著噴氣機時代(The Jet Age)的來臨而誕生。1950 至 1960 年代,是《Holiday》歷史上最黃金的十年,無論是模特的精神風貌,還是度假外景圖,都沈浸在一種閃閃發光的閑適與自信之中,一如美劇《廣告狂人》的現實對照。那是一個什麽樣的時代?戰後的繁榮無處不在,冷戰的苗頭尚未浮出水面,中產階級們樂於貸款,早早開上了漂亮車子,住上了郊區大戶住宅,對明天的預期都是一派明朗。
出身廣告業的創始人 Ted Patrick,一下抓住了這股樂觀主義盛行的時代脈搏——大家正渴望於閱讀這樣一本雜誌,用有腔有調的方式探索異國風情,讓當時有錢又有閒的美國人,感受著世界的廣闊和有趣。而這本雜誌的潛在受眾,幾乎就是 Patrick 本人的生動寫照:他是個白手起家、改變命運並堅定的冒險主義者,一個熱愛享受生活美好事物的知識分子。
《Holiday》涉及的旅行地非常廣泛,從古巴、夏威夷到巴黎、日本,選題更是包羅萬象:從滑雪故事到對殖民主義的思考都涵蓋其中,並不僅僅滿足於表層的享樂生活,Ted Patrick 天生有一股創意人的傲氣,從不著重向讀者宣傳廣告主們的產品和服務要去哪兒購買。有趣的是,越以這樣的方式做內容,汽車、煙酒、遊輪和相機等當時被視為高檔用品的「客戶爸爸」們便越是大力投放,對這本雜誌愛得深沈。
史上最「隨便」的雜誌製作方法
去葡萄牙、法國蔚藍海岸,再去幾個別的地方(我還沒想好),先後順序你們自己定,需要什麽盡管說。
紙媒家家腰包緊縮的年代,就連神話人物般的 Anna Wintour,也逆轉不了廣告大量流失,拍片預算不斷被砍的頹勢。令人難以想像的,《Holiday》給攝影師和作者的自由,簡直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最大極限:不規定風格,不給任務,也不考慮金錢預算的問題。具體來說,執行方式就是選定作家和攝影師,到全世界範圍內需要「深挖」故事的地點去,由他們肆意捕捉當地的風土、歷史和人文。不僅不受風格和長度的限制,沒有具體的截稿日期,連製作預算也沒有上限。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的攝影大師 Burt Glinn,曾經為了《Holiday》的拍攝,一路前往日本、蘇聯和南海區域,用他的原話來說,「那段旅行時間也不算長,只有四到六個月吧!」除了對攝影師們寵愛有加,這本看似和真正意義上的文學沒多大關係的旅行雜誌,也是一個當代文豪的搖籃。
無人不知的海明威、拿到 21 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 Graham Greene、1960 年代的傳奇女記者 Joan Didion(對,就是 Phoebe Philo 時期 Céline 廣告上那個 80 歲的時髦奶奶)、寫出《第凡內早餐》的 Truman Capote……這些響噹噹的大人物,最早被一般大眾注意到,多多少少要感謝《Holiday》的眼光;很難說是當時依然年輕的他們,成就了這本擁有夢幻頂配團隊的雜誌,還是這本雜誌成就了註定將會聲名遠揚的他們。
不是翻翻了事的旅行圖冊
如今旅行雜誌在你的眼裡,是什麼樣的存在?幾頁奢侈家居的廣編稿,幾頁度假飯店碧海藍天的拍攝,加上幾頁模特們在海灘和雪地裡伸展的時尚照片……耗時不超過 5 分鐘,就可以在理髮店的等待間隙,草草翻翻了事。但《Holiday》從來都不是這樣一本用於速食閱讀的雜誌。它既有來自專業學者的冷靜視角,又有風趣幽默的文學氣息,被公認為是《紐約客》和《國家地理》的奇妙混合體。
因此,當《Vanity Fair》欣然把它稱為「旅行雜誌界的《VOGUE》」時,還真不能算是什麽拔高與讚賞。除了講究的平面設計,《Holiday》非常善於把原本「硬邦邦」的紀實攝影和冒險新聞,用人文故事的形式,融入到這本享樂主義的雜誌裡。
從 1951 年起,每期《Holiday》都有至少一個大專題,是由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的攝影師拍攝。因此這本雜誌也成了馬格蘭攝影通訊社最親密忠實的客戶之一。於是,它再也不單單是一本「紙醉金迷」的假日圖冊,也和那些教你穿衣打扮、選錶買車、品酒做菜的雜誌,一下子拉開了差距。
關門 37 年之後的神奇復活
出於商業和時代的原因,《Holiday》一度關門大吉了整整 37 年,誰知到了 2014 年,它竟然經由 Franck Durand 之手改換了「國籍」,復活變身為一本紮根在巴黎的半年刊。Franck Durand 這位土生土長的巴黎男人,和身為法國版《VOGUE》主編的妻子 Emmanuelle Alt,是巴黎 16 區好品味夫婦的典型代表。他擁有一間創意工作室 Atelier Franck Durand,為無數品牌把持著形象廣告的視覺和創意,同時一直對雜誌懷有不滅的熱情。
為了忠於《Holiday》的歷史和品質,Franck 延續當初的刊頭和期數,彷彿中間幾十年的沈睡時光只是一個小插曲。而即便它的創意和設計團隊統統重新在巴黎紮根,整本雜誌依然用英文來呈現。每期深度挖掘一個旅行目的地、邀請文學大師撰寫專題、把出色的攝影作為雜誌靈魂所在……這些屬於《Holiday》的昔日傳統,都被妥善保留了下來,同時,Franck 也為它注入法國獨有的「鬆弛美學」和假日精神。
跳出紙頁,沈浸式的度假生活
假日就是要好好浪費時間,像是,在早晨花兩小時和朋友喝一杯咖啡,或是去做一頓飯。
一本好雜誌讓人迷戀的到底是什麽?除了紙上的觸感,當然還有以它的氣質架構的世界。復刊《Holiday》之後,Franck 開了一家提供三餐與開胃酒的 Holiday Café ,從內飾配色到餐點設計,都和《Holiday》給人的感覺如出一轍——平常中帶著細膩慵懶的假日情緒。同樣沿襲這種氣質的,還有他的生活方式品牌 Holiday Boileau;無論是輕鬆中自帶時髦細節的服飾,還是各種有趣靈動的小玩意,統統可以在這裡找到。
從復刊《Holiday》的背後故事,到他記憶裡的假日生活,下方他分享著自己「迷人的假日」的細節。
.你和《Holiday》怎麽找到彼此的?
它最初的讀者是那些在戰後夢想著旅行、渴望看世界的人。我太喜歡這本雜誌了,尤其是 1950 年代和 1960 年代時期的。當我想重新發行它時,所有人都對我說「不」,他們不停地告訴我,它開本太大了,內容不夠商業……我卻反而因此下定了決心,心想,好吧,就算這是個錯的決定,我也想這樣做,這是我的願望。
.《Holiday》的大開本和厚重程度,並不便於度假攜帶,這一點你想過嗎?
當我決定保留它當年的規格和形式時,它就注定不是一本適合帶去海灘上讀的雜誌了。我更希望人們長久反覆地閱讀它,仔細保存和收集每一期。
.同樣名為「Holiday」,你的雜誌、咖啡店、服裝品牌之間的關係是?
它們描述著一種相似的生活方式,一種小範圍的關係,就像你和朋友們分享著最近喜歡的東西,以及對生活的看法。讓它們彼此相對獨立,是我一直以來的原則。一間真正好的咖啡館,是不會賣衣服的。同樣地,我也不想讓廣告主認為我總是用雜誌來推銷自己的東西,這是我對他們的尊重。
.自己最喜歡去哪度假?
小時候我爸媽的房子離聖特羅佩(Saint-Tropez)的拉馬蒂埃勒(Ramatuelle)很近,所以我在聖特羅佩度過了很多時光。我真的很愛那,但現在那裡的人實在太多了。我和家人現在總去一個叫萊波特昂雷(Les Portes)的小鎮度假,那裡的一切都很慢,有小咖啡館和小市場,騎自行車就可以去海灘。
.兒時最棒的度假記憶?
和爸媽待在一起時,我們還很少搭飛機,去南法也是開汽車。我總是在淩晨四點就興奮地醒來,乘了一整天的車,終於抵達的時候,我能嗅到一種南法特有的味道。
.有哪些必備的「度假裝備」?
非常非常簡約:T恤,牛仔褲,還有一本書。
.做著一本名為「Holiday」的雜誌,有什麽度假建議可以給大家?
人們把太多時間花在了比賽去更遠的地方,好像都是追求去世界盡頭拍照似的。別把自己困在 Instagram 上,去發現自己的國家裡一些小地方的美,以及此時此刻的美。
.假日和工作之間的關係是?
我總是說,我不工作,我只做讓自己有熱情投入其中的事。假日對我來說,就是要好好地浪費時間去感受一切,像是在早晨花兩個小時和朋友喝一杯咖啡,或是去做一頓飯。
雜誌和時代之間,是相互依存的親密關系。時代的快樂與躁動,有賴於雜誌來收納和留存;同時,真正的好雜誌,也總可以在不同時代裡變換生存姿勢,當一個永遠年輕的記錄者。
Text / Soda.
Images Courtesy of Holiday.
【此篇為 Polysh x VOICER 合作文章】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刊物與藝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