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居民請注意,請保管好你們的氣球!網路上出現了一名「氣球殺手」,一夜爆紅。這名來自北歐的清奇男子,隨身攜帶「重型毀滅氣球武器」,處心積慮、機關算盡地致力於消滅氣球。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這名奇男子 Jan Hakon Erichsen 每天至少在他的 Instagram 上傳一則影片,這些都被他稱為「毀滅日記」(Destruction Diaries),目前已經持續了快兩年,也完全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他自己製作了將近 500 個毀滅裝置!除了孜孜不倦地毀滅氣球,「慘遭毒手」的還有塔可和義大利麵。他在自我介紹裡叮囑大家,「千萬、千萬不要在家嘗試!」
有人把他的影片當作舒壓法寶,每個摸魚的午後或睡不著的夜晚,看看就覺得開心。也有人說,看他用盡渾身力氣去做一件無比渺小的事,只覺得好孤單,完全笑不出來。有趣的是,在網上成名之前,他早就是一個科班出身的藝術家。他和氣球之間究竟有什麽「深仇大恨」?武器那麽危險,他有沒有買保險?以下 Jan 非常理性地回答了我們的所有好奇!
.很多人在網路上認識你,以為你是個素人,但其實你做藝術家很久了?
15 年前我就從奧斯陸國家藝術學院畢業了,主要學的是雕塑和裝置藝術。那個時候我開始建立我的藝術語言,用平凡的日常用品進行創作。而且從那時起,我已經在和危險練習相處了。
.看上去真的很危險,你怎麽保護自己?
保護耳朵最重要,因為工作室回聲的關系,氣球爆炸的聲音總是大到耳朵受不了;除此之外,我就沒有別的防護裝備了。在開始拍攝之前,我總是會先把危險的部分多練習幾次,主要是不想看起來手忙腳亂,急急忙忙才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如果我不小心的話,事情的確會變得非常可怕。
.氣球爆炸聲的確挺大的,鄰居有意見嗎?
我創作都是在正常的工作時間,所以樓上的鄰居應該不在家,但我的工作室隔壁還有其他藝術家的工作室,我猜有時候他們會覺得我有一點小討厭吧!
.你進行「破壞日記」(Destruction Diaries)的初衷是?
我把過去的行為和影像藝術、當下的網絡爆紅視頻以及惡搞文化結合起來,做這件事特別特別好玩。我想讓自己從正常的藝術創作思維中解脫出來,不要再把事情看得那麽嚴肅。
.你真的那麼討厭氣球嗎?
我一點也不討厭氣球啊!對我來說這是關於破壞的行為,而不是破壞的東西。重點是氣球廉價又鮮艷,為這個行為增加了幽默感。如果我去破壞什麽昂貴的東西,那會讓整個創作概念變味,可能就不是太好啦。
.你以前也是在美術館參展的「正經藝術家」,如今在網上發布作品,想法上有哪些變化?
對我來說,這是一次超級自由的經歷。以前申請參展的時候,我常常擔心自己的作品會不會得到認可,說真的,這會阻礙了自己的創作。參加展覽比創作難太多了。與其讓作品等上一年才能對非常有限的人群開放,不如把作品做好,然後立刻展示給大量的觀眾,對我來說是一個更有效的方式。感覺就像逃到了自由的世界。
.那現在從 Instagram 再回到美術館,你有感受到什麽差異嗎?
我得非常高興地說,差很多。我真的覺得沒必要一定要再參加美術館展覽了——我參加過一些群展,但我自己還沒有親自去看過。舉辦一場體面的展覽要花大量的時間,我都能做好多影片了。
.你說過希望製作一個影片的時間不要超過一個小時,但實際上呢?
每次我在工作室的時候,都要求自己至少要做三個影片,我想加快效率;但與此同時,每一個想法我都想實驗一下,有時候這就不只一個小時了。通常是從一個我想用的物品開始著手,我會問自己「要怎麽用它呢?」,然後想到一些點子,先試試行不行。等我把點子試遍了,終於試到一個看起來挺好玩的,也真的能行的,我就把它拍下來。
.有沒有想不出新點子的時候?
不太會耶。只是有時候做得多有時候做得少,但只要我強迫自己開始工作,我總會想出一些什麽的。
.一直自己一個人戳氣球,會不會感覺孤單?
我不會說是孤單,但那一定是和「存在的空虛」有關的。
.你小時候想過成為藝術家嗎?
我有一個哥哥,他在我小時候就已經走上了藝術家的道路,所以我從小就覺得這是我的人生選項之一。但其實成年之前,我也沒想好到底要做什麽。
.有沒有什麽特別的創作習慣?
我總是不斷、不斷地喝太多咖啡,沒有它我就無法工作。
.你曾形容自己的創作像是龐克搖滾,那創作的時候會聽歌嗎?
其實我喜歡聽各式各樣的音樂,但如果覺得很低潮或者需要刺激,我就會聽很多像 Minor Threat、Youth of Today 和 Refused 這樣的硬核龐克。如果是輕鬆愉快的日子,我就會聽 Dinosaur JR 這樣的獨立搖滾,或者 90 年代嘻哈,像 Wu Tang Clan 很不賴。
.私下生活中的你,是什麽樣的人?
我是兩個孩子的爸,所以我通常就是做一些爸爸會做的事情,喜歡看看劇啦,就跟所有人一樣。
.除了思考怎麽「搞破壞」,你現在關心的問題是什麽?
動物權利是我非常關心的,也許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支持這件事。我吃純素很長時間了,也真的不能忍受虐待動物。
.如果未來有人挖到這系列來自 21 世紀的藝術古物,你希望你的作品留下的是什麽?
我希望他們會發現,並不是所有的藝術家都那麽把自己「當回事」,而且人類是有可能從工作中找到樂趣的。
毀滅何嘗不是一種新創造,或者說,有些創造力的確具有毀滅性。
Images Courtesy of Jan Hakon Erichsen.
【此篇為 Polysh x VOICER 合作文章】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創作人訪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