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graphy/ Manchi.
年輕是一層柔去所有的濾鏡,隱去現實的疲態瑕疵,同時又放大了一切美好。但年輕何嘗不令人焦慮,它是看不見試用期限的濾鏡,再過一段時日累積,世界便不會再用這樣的眼光看自己。但無所謂,在這還能發懶胡鬧的年紀,這用團名嘲諷自己的三人,已經在這段不確定的時間裡,用創作找到了自己才能的所在之處。
花蓮作為容器
憑藉著一首花蓮高中畢業歌〈還是要有長頸鹿才能〉YouTube 破百萬的點擊率,讓「沒有才能」一夕成為街聲排行榜最上方的名字,三位團員裴拓、碩美、若欣當時也沒想過高中成發的機緣會有如此亮眼的成績。「花蓮是個很小的地方,有次成發看到裴拓嘻哈唱的不錯,便問他要不要一起組團。」循著若欣的隨口邀約,裴拓拉了他的好友碩美,三人便組成了其實很有才能的「沒有才能」。


伸長脖子的長頸鹿被看到之後,畢業的三人都即將前往台北讀書,趁著介於高中與大學的縫隙,把握離家前的短暫時間,將日益漸增的迷茫思愁用創作複印下來,「這像是一個坎,我們要離開居住多年的家,去大城市讀書了。」連著幾日的修修改改,用第二首作品〈這世界吵得只剩白歌〉紀錄離去前所認識的花蓮。
完成〈這世界吵得只剩白歌〉的前後,北上讀書這件事在三人心中仍顯得遙遠虛幻,彷彿只是繁華的都市遊玩幾日,一切悵然不過是階段性的自我暗示,直到離家前一晚,所有不曾正視的情緒都湧了出來。「一個人走去花蓮市,去看看每一個我熟悉的地方,最後停在我最喜歡的舊書鋪子前站了好久。」裴拓羞赧地說著,在書店的行冊裡,他留下「未來要成為很強的音樂人」的字句,如今回想,誠實地承認自己對台北、對未來巨大的憧憬背後,也隱約藏著懼怕與茫然。
饒舌作為清水
高中畢業前夕以超越同齡的成熟創作出〈還是要有長頸鹿才能〉,當時的三人卻難以想像會組饒舌樂團,若欣直言:「組團之前我其實很少聽嘻哈,因為〈長頸鹿〉才慢慢開始注意各種嘻哈音樂。」而碩美身為一個重度金屬樂迷,某次誤打誤撞聽到 Machine Gun Kelly〈Alpha Omega〉,初次發現嘻哈音樂的自由與延展,進而想在創作中嘗試。

.覺得幾歲之前都算年輕?
異口同聲:「30歲。」
.想從花蓮帶什麼來台北?
裴拓:「我家的狗。」
碩美:「花蓮隨處可見的山。」
若欣:「爸媽給的零用錢。」
.想要轉生成為什麼動物?
裴拓:「不被發現的老鷹。」
碩美:「到處啄人的鵝。」
若欣:「七秒記憶的孔雀魚。」

.覺得幾歲之前都算年輕?
異口同聲:「30歲。」
.想從花蓮帶什麼來台北?
裴拓:「我家的狗。」
碩美:「花蓮隨處可見的山。」
若欣:「爸媽給的零用錢。」
.想要轉生成為什麼動物?
裴拓:「不被發現的老鷹。」
碩美:「到處啄人的鵝。」
若欣:「七秒記憶的孔雀魚。」

.覺得幾歲之前都算年輕?
異口同聲:「30歲。」
.想從花蓮帶什麼來台北?
裴拓:「我家的狗。」
碩美:「花蓮隨處可見的山。」
若欣:「爸媽給的零用錢。」
.想要轉生成為什麼動物?
裴拓:「不被發現的老鷹。」
碩美:「到處啄人的鵝。」
若欣:「七秒記憶的孔雀魚。」
拉了六年小提琴的裴拓,回想過往拉小提琴的經驗卻不甚快樂,「有次成發上台前,我不小心跌倒壓壞小提琴!從那之後我就對小提琴有陰影了。」直到學長不經意地推薦饒舌,才驚然發現饒舌是自己最真切喜歡的音樂類型,像是蛋堡〈史詩〉裡情緒強烈的文字,跟裴拓本身直白的傳遞方式相互吸引,加入嘻哈音樂研究社,也奠定了沒有才能走進饒舌創作的方向。
.台北的夜晚最令人著迷之處?
裴拓:「深夜的滷肉飯。」
碩美:「大家一起熬夜的晚上。」
若欣:「跟朋友在家一起講幹話。」
.推薦一首你們覺得是老歌的歌?
裴拓:「王菲〈迷魂記〉。」
碩美:「Queen〈Bohemian Rhapsody〉。」
若欣:「鄧麗君〈我只在乎你〉。」


.台北的夜晚最令人著迷之處?
裴拓:「深夜的滷肉飯。」
碩美:「大家一起熬夜的晚上。」
若欣:「跟朋友在家一起講幹話。」
.推薦一首你們覺得是老歌的歌?
裴拓:「王菲〈迷魂記〉。」
碩美:「Queen〈Bohemian Rhapsody〉。」
若欣:「鄧麗君〈我只在乎你〉。」

.台北的夜晚最令人著迷之處?
裴拓:「深夜的滷肉飯。」
碩美:「大家一起熬夜的晚上。」
若欣:「跟朋友在家一起講幹話。」
.推薦一首你們覺得是老歌的歌?
裴拓:「王菲〈迷魂記〉。」
碩美:「Queen〈Bohemian Rhapsody〉。」
若欣:「鄧麗君〈我只在乎你〉。」
最初裴拓隨意地找具有反抗感的 Beat,三人以節奏為基底開始構想各自的歌詞,彼此討論、試唱、修改才艱辛地完成第一首〈還是要有長頸鹿才能〉。而後在唱片公司與其他製作人的薰陶下,慢慢找出屬於樂團性格的創作流程,發展成如今由若欣負責旋律、碩美與裴拓完成各自風格的填詞。各自的風格,套句裴拓的說法,「碩美的文字比較憂鬱,具有情感,而我則偏向詩意。」最後,為了讓歌詞更貼近聽眾的感受,彼此會像國文老師一樣找出對方詞句中的問題與用字,數番琢磨後才定奪最後歌詞的樣貌。有趣的是幾首作品發布下來,從長頸鹿、白鴿、烏鴉再到金魚,都有動物巧妙地隱藏在歌裡或 MV 裡。


「未來會在歌曲裡加入我們擅長的風格,或許是吼腔,或許會寫得很洗腦。」——若欣
「有時裴拓會先想一個主題,如果彼此之間有所共鳴,接下來便讓各自完成部分內容,最後再合而為一。」也因此,「歌曲的起源跟想表達不一定一樣,常常過程中會引起新的感受。」回顧早期看來胡亂即興的創作方式,不禁彼此失笑,「以前我們都是用感受,直到後來才學會找 reference 這樣的創作方式。」
才能作為金魚
現在即將迎來大二下學期,從彼時懵懂的高中生,已成為台北一部分的三人,創作上也從本來對未來的想像,慢慢轉向為生活的現實與內心的掙扎孤寂。對於裴拓、若欣、碩美來說,大城市雖然處處繁華,卻難比花蓮的一隅平靜,或許正是在這樣強烈的對比下,孕育了近期發表的第四首作品〈後山親友如相問,匯錢不然不要問〉。
「本來只是『想回家』,但其實是『還有未完成的事情,所以不能回家』這樣更矛盾的心情。」——裴拓
「台北是個步調很快、有時令人感到窒息的城市,很難找到只有自己的角落。」三個北上的學子都有著類似的感受。明明小時候每每來台北,都迫不及待窺探各處光亮,無論是逛唱片行、學跳舞,又或者是漫無目的地搭著捷運,這座城市是從前慾望與嚮往的象徵。久居台北的如今,摸熟了學校、住所附近的景色,從前看似繁華的顏色亮度與距離帶出的濾鏡逐漸褪去,台北似乎不如澄淨的花蓮來得適合自己。

去年 2020 農曆年,當身旁同學好友都迫不及待回到久久未歸的家鄉與家人舊友相聚,裴拓、若欣、碩美卻必須窩在台北公館的居所繼續創作,想躲也躲不掉地看到朋友們相繼在花蓮拍照打卡,心情從羨慕憤慨緩緩變成疲憊感嘆,也曾一度對自己的決定產生疑惑。過些時候,三人回想著為什麼會在這個時間聚在一起創作,才再次提點自己努力成為音樂人的初衷,對故鄉的眷戀與想念,就用作品排解訴說。


在〈後山親友如相問,匯錢不然不要問〉MV 的末處,三隻金魚被倒入了水缸,穿透魚水的光線在空無一人的居所波動映射,若欣說那是象徵三人融為這個都市的一部分。但或許,沒有人真正融為台北的一部分,終究水是水而魚是魚,我們都只是披上了水光的保護色,假裝自己屬於這裡。而沒有才能在更加熟悉這座城市的同時,將青春的無謂與胡鬧,學著長大過程裡逃不掉的鄉愁,都化為身上的保護色彩,延續屬於自我本質的創作。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音樂與創作人訪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