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鐵皮包覆的干欄式建築,打造一座室內花園:朱篤之家

在濕熱的環境裡,干欄式建築是許多文化的傳統家屋,從台灣、日本、中國南部再到寮國與印尼……東亞與東南亞地區皆能見其蹤影;有些是為了防潮,有些是為了防蟲鼠,有些則是為了敬神。越南南部與柬埔寨的邊界處,有一小城名為朱篤(Chau Doc),此城沿氾濫的湄公河而建,每年要忍受數月的淹水,干欄式建築延伸的水都風貌也因此成為此地的傳統風情。

如今湄公河兩岸的堤防逐漸築起,不再受洪水侵擾的朱篤小城郊區,從前祖先因應艱困地貌、順應自然而建的干欄式家屋不再與水相伴,干欄下原為疏通洪水的空間成為廢棄的垃圾場,堆積著棄置的家畜排泄。當地居民的生活步調與空間規劃,趕不上水城與時俱進的發展,原是出自於好意的河堤興建,卻反讓環境受到破壞:干欄下方成了多餘的空間,衍伸成日常的髒亂與不知如何處置,居民不僅生活條件更顯嚴苛,在地獨有的往日風情亦逐漸消逝。該如何以現代設計的思考延續此地的人文傳統?建築事務所 NISHIZAWA ARCHITECTS 給出了答案。

從前為了適應為期數月至半年的洪水,居民使用石柱或水泥柱將屋體撐起,並以木條簡單鋪在結構上作為地板,屋頂則是沒有隔熱的鐵皮。地板多由木條鋪成——這既是居民的傳統,亦與生活需求結合——席地而坐地工作、話家常,是順應水域環境的習慣。即使屋內低矮且通風口不多,從主要幹道後方田野吹來的風依然能在建築中自在穿梭,而定時來潮的洪水,讓室內溫度依然得以自然調解,融入自然的建築溢滿生活需要的從容與平靜。但在失去水潮的降溫後,原為空間的優點,反倒讓屋內變得酷熱難耐。

當地居民對建築的低廉預算、特殊的房舍構造以及炎熱濕溽的氣候,並沒有使設計團隊打退堂鼓;相反地,他們運用當地原有的建築特色,佐以現代設計思維,在河堤建成而遽變的環境裡,使家屋能再度與其順應共生。針對居住環境的改善與保留在地生活樣貌的堅持,並考量屋主的有限預算,受邀改建這棟住宅公共空間的 NISHIZAWA ARCHITECTS,決定保留原有建築的鐵皮、木條、石材、混凝土、波浪板等元素,並引入當地工匠技術,輔以三大現代化建築概念。

1. 採用蝴蝶式屋頂,使屋內外流動最大化。
2. 在每一屋頂與立面間設置全牆式旋轉金屬窗,使空氣與陽光沒有阻礙地在室內流通。
3. 將所有固定式內牆改為機動式牆面,能自由決定配置。
  1. 採用蝴蝶式屋頂,使屋內外流動最大化。
  2. 在每一屋頂與立面間設置全牆式旋轉金屬窗,使空氣與陽光沒有阻礙地在室內流通。
  3. 將所有固定式內牆改為機動式牆面,能自由決定配置。

看準四周豐茂的綠意,NISHIZAWA ARCHITECTS 決定讓大自然成為朱篤之家的花園,半開放式的住所彌補洪水不再的溫度調節作用,空間內植入小樹與花草,邀入之前不曾擁有的景色。重新建構成的三層建築,巧妙轉變為三家親戚的共同居所。本作為垃圾場、家畜排泄物堆積處的底層,如今是寬廣的公共空間,設有廚房與凝聚家人的餐桌;低於地平線的地板,穿過旋轉窗向外望去,是明媚與無限綠蔭。

第二層半開放的空間內,擺放了簡單的木桌椅,轉變為動線與聚集皆適合的靈活格局。第三層是閣樓似的空間,從蝴蝶式鐵皮屋的活動板向外望,亦能俯瞰一望無際的綠樹。席地而坐臥的生活模式不需多餘的家具,簡單的木製桌椅,鐵皮與木材做成的櫃子,便足以應付生活所需。不經意的角落間擺放的幾把桌椅或是一張吊床,就是家人獨處或聚聊的天地。簡單的燈具以外,便沒有人造的裝飾,龜背葉和栽種當地植物的盆栽隨意擺放,像是邀請戶外的大自然一同住進屋內。

承接建築原有的風貌與素材,轉以便利與機能兼具的設計語彙落實,既讓這座家屋與周遭環境完美調和不突兀,也讓居住於此的三個小家庭能以新的方式面對生活。雖然只是低預算的改建,卻比大城市更富饒,而傳統干欄式建築所孕育的在地日常,也以新的姿態被守護。

Photography/ Hiroyuki Oki.
Images Courtesy of NISHIZAWA ARCHITECTS.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設計與建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