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PIRATION|社會期待無法收編,典範形象難以馴服:理直氣壯走自己的歪路,《台女Tai-Niu》

Photography/ Yao.

話語與符號的意義無法永遠固著,隨著虛擬世界孵化更多公開發言的場域,符號益發加速變異,其中生於近代的「台女」一詞,對當下的我們而言格外獨特,因為此符號的演變不僅反映縱貫數代的在地價值觀,勾出性別與社會因素的糾葛,更在 2021 年催生《台女 Tai-Niu》這本「最邊緣的台北女子圖鑑」。

「台女」起先是「台灣女生」的簡稱,詞義乍看中立,卻從某一刻起落入特定群體擅自定義的負面情境中,通常涉及威脅父權體制——舉凡顯示能動性的獨立個性、表態支持女性主義、高學歷且選擇不婚 / 不生,或無關個人選擇的年齡、家境、外貌等,都成為備受譏諷的理由。於是,支撐這個符號的內涵意義在過程中逐漸偏斜,「台女」化為細碎礫石,轟然衝向許多不服膺社會傳統期待、規訓與體制的女性之餘,也沖散立場相左但生活在左近的人們。

在這發展之下,缺乏公正邏輯的「台女」一詞,成了保守價值既得利益者在面對威脅、逸出或反抗規則的人時,選擇性忽略個體複雜脈絡與盲點,直接隔絕對話並群起撻伐他者的號令;也因為內涵意義偏頗,外延意義就像從數尊故障大炮中噴射而出,形同無差別攻擊任何被指稱為「台女」的女性。有鑒於直接回擊的方式,早已在線上與實體世界引發無數場混戰,《台女 Tai-Niu》一書選擇瀟灑轉身另闢一處空間,試著在儼然已僵化的「社會期待、理想的女性樣貌」之外,描繪這個世代女性的不同輪廓。

集結資深時尚雜誌編輯李昭融,登曼波、林建文兩位攝影師的作者群,首先將內涵紛亂的「台女」一詞解壓縮,開啟其中的「台北女生」資料夾,確立此書的守備範圍;在訪談集 Book A 中以挑動感官的影像,結合忠於受訪者生命的平實文字,將主題中的爭議性、受訪者面對社會期待的不妥協幻化成光芒,煥發毫不設限的自信姿態。

步登公寓頂樓的鐵皮屋頂,隨處可見的施工怪手,永遠蓋 / 拆不完的房子⋯⋯城市中的種種怪景,在進入正題前率先暗示內容的風格。抱持發掘奇花異草的意圖,書中劃定的新地盤不僅跳脫傳統想像,也靈活往返於地面與「地下」之間——從夜店的 DJ 台、霓虹燈閃爍的檳榔攤、刺青工作室、表演工作者的幕後心境、Instagram 濾鏡的造物主到國際時尚雜誌總編輯台——這條路徑錯綜複雜,卻十分值得一探。

倘若有人認為台女的前提,是「國籍或居住地為台灣的女性」,《台女 Tai-Niu》卻闢出多條新的認同路徑。有的女孩在美國出生長大、不會寫中文,卻一路追著林強的音樂來到台灣,以合輯《A Pure Person》描繪島嶼;也有從小熱愛打扮、在青春期便意識到女性性別認同的跨性別者,將獨到美感從自身的精緻打扮發揮成 Instagram 濾鏡,以無畏之姿漂亮地拓展台女的狹隘定義。

而完全符合上述前提的女性,也展露屬於女性的強韌力量。她完全有權握有身體自主權,利用飛出國捐卵的豐厚報酬,培育次文化領域的專業人才;她可以是個討厭化妝的演員兼模特兒,也可以公然談論情慾與戀物癖;即使身世坎坷、沒有符合主流審美觀的纖瘦身材,她也能透過表演實力用滿心情緒撼動觀眾——而這些她、她與她,也都不僅如此,因為人類的生命故事本來就精彩得無窮無盡。

儘管如此,綜觀書中 20 位台女,無論是活躍的圈子、世代或職業其實有不少重疊,多為不在乎典型成功框架的酷女孩,作者群特別熟悉或關注的群體也相當明顯;而份量多於文字的影像、存在感強烈的裝幀設計,同樣走對比鮮明、質感濃豔的路線,使整體視覺形象更趨一致。事實上,最常受父權揶揄、挑釁的「台女」,極有可能是上班上課時段隨處可見的白領女子、學生或兼顧多重家務和情緒勞動的家庭主婦,而非在次文化場景中或大或小的意見領袖;前者乍看平凡的外表下,也許藏有台灣社會現實的縮影,或不為人知的驚濤駭浪,可惜她們無一出現在本書當中。對於自詡為「最邊緣的台北女子圖鑑」的《台女 Tai-Niu》來說,邊緣似乎反而成為打造圖鑑的侷限,而稍嫌不夠多元的女孩樣貌,也是本書令人感到遺憾之處。

幸好,在名為「台女の煩惱」的 Book B 中,作者一口氣拋出委曲求全的習慣、社群媒體造成的玻璃心、純愛、失戀、開放式關係、約炮、結婚與否⋯⋯等 12 個主題,不僅作為採訪後的總結,另一方面也可視為更廣泛地回應大眾女性的困擾。

Book B 舉匿名親友、電影人物或各界名人為例,為讀者在字裡行間騰出帶入自身的空隙,讓人聯想起時尚雜誌上篇幅不大但容易引起共鳴的小故事。相較於 20 位台女的生猛魅力,這 12 篇短文散發理想得近乎天真的氛圍——不是符合社會期待的那種理想,而是幾經滄桑仍盼望美好,甚至更堅定相信自我的理想。初讀〈01 聊聊台女〉中試著改寫的台女定義:「樂於享受生活,無論是男性、女性或 LGBTQ+ 都一視同仁、提倡平權,愛自己,有經濟能力,知道自己不應該倚靠任何人,不介意與任何國家、種族的對象交往,因為愛最大、愛無關膚色。」時,不免為這宣言式的理想色彩感到錯愕;但是若將此處的「定義」視為尊重他人的提案、個人無懼現實考驗的信念集合,或超越地理、國籍、性別的努力方向,也許更貼近對「台女」原定義的抗衡方式。

在 2021 年如今的世界上,脈絡與用意類似「台女」的符號,仍持續在不同文化中掀起一波波衝突,無論有形無形,終究紮實地壓迫並污名化眾多群體。然而,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符號中幽微的權力機制,也具備以自身作為突破方法的認知,理解在看似平權的社會氛圍之下,仍存在著諸多或隱或顯對性別、對成功定義的偏頗評論。此刻《台女 Tai-Niu》或許尚不足以掃開奠基於傳統結構的堅硬礫石堆,但肯定是一股湧入石縫間的異色潮流,至少有著嘗試突破的勇氣,並且在襲奪話語權、為個體發聲的同時,亦指出重新認識名字、身分、認同的路徑,試著一步步接近自由。

文字 李昭融
攝影 登曼波 & 林建文
大塊文化出版
文字 李昭融
攝影 登曼波 & 林建文
大塊文化出版
文字 李昭融
攝影 登曼波 & 林建文
大塊文化出版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藝文與書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