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傳遞與接收,本受限於空間與距離的邊界範圍,伴隨著聲波能量的遞減而逐漸削弱至無。自十九世紀中葉開始,適逢工業革命末期,聲波振記器(phonautograph)的發明使人類能透過儀器繪製出聲波軌跡。隨著改良與生產,聲音得以被隨身攜帶、甚而跨時空的進行播放。當人們以視覺觀看藝術時,舉目四望便能端詳作品整體的形式、色彩與線條;然而透過聽覺,則將受限於聲音的時間性,藉由訊息的強度、音調、音色與長度,進行接收、感受與思考。
臺南市美術館展覽《永聲花》以聲音為題,邀請 Nigel Brown、吳修銘、吳燦政、郭佩奇、莊普、蔡坤霖六名藝術家,依場域空間進行現地製作,將聆聽作為感知的主要媒介,使臺灣豐富的聲音地景得以成為地方認同與文化溯源的一道路徑。
![](https://thepolysh.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21/10/The-Eternal-Soundscape_4.jpg)
吳燦政曾自述道:「透過聆聽,喚起記憶的碎片並再一次的重組它。傾聽生活所在之處,平凡的生活聲景,層疊另一種未來考古學。」自 2011 年啟動維持十年的「臺灣聲音地圖計畫 Taiwan Sound Map Project」,至今已收錄超過 14000 多筆的音檔。
![](https://thepolysh.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21/10/The-Eternal-Soundscape_8.jpg)
![](https://thepolysh.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21/10/The-Eternal-Soundscape_8.jpg)
《瀑布》 作品聚焦於臺南地區的瀑布、流水、鳥鳴與混雜的環境音進行編輯;透過音響的設置,使場域框架出大面積的留白,隨機的自然光影也成了作品中重要的一環。
來自澳洲的 Nigel Brown 在 2016 年移居臺南,他長期關注臺灣地方巷弄間的聲響,又特別以臺南為基地進行街訪探查。其作品《家庭工廠 》則是來自他在臺南的生活經驗。
Nigel Brown 的《家庭工廠 》。
我感興趣的不是讓這些機具重新啟動,而是透過震動傳導讓它看起來彷彿運作了起來。
![](https://thepolysh.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21/10/The-Eternal-Soundscape_3.jpg)
我感興趣的不是讓這些機具重新啟動,而是透過震動傳導讓它看起來彷彿運作了起來。
Nigel Brown 作品中除了收錄周而復始、富有節奏韻律的機械運作聲之外,也邀請執業近半世紀的資深從業人員們口述此「夕陽產業」的生態與歷史進程,並於背景音保留了別具地方特色的環境聲響。「我對這組機具與老師傅之間,長時間一起工作的關係產生興趣。」他解釋,展出的作品中,亦富含工廠主人、師傅與機器的互動過程。
吳修銘《景觀色譜—聆聽鹽水》。
![](https://thepolysh.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21/10/The-Eternal-Soundscape_6.jpg)
《聆聽鹽水—景觀色譜系列》安排於展覽室外牆富有巷弄意味的穿廊空間,將此對應人們穿梭於鹽水老街時的身體經驗。場域中分別設置鹽水影像色譜、透光色票、月津港聲響裝置,以及互動式的音樂影像程式等。
郭佩奇《聲音肖像—臺灣系列》。
![](https://thepolysh.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21/10/The-Eternal-Soundscape_5.jpg)
郭佩奇以五線譜為架構,將音符疏密排列,繪製出臺灣歷任總統圖像。伴隨而來的時代音樂、樂器間的合奏編程、音色掌控與節奏編制,均隨人物身分與時代背景不同而有所差異。藝術家以詼諧的方式反應特定的歷史背景與人物故事,試圖呈現自 1950 年代迄今不可忽視的歷史進程,與臺灣人下意識的、多元的集體記憶。
![](https://thepolysh.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21/10/TheEternalSoundscape.jpg)
![](https://thepolysh.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21/10/The-Eternal-Soundscape_7.jpg)
![](https://thepolysh.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21/10/TheEternalSoundscape.jpg)
莊普的作品《在遼闊的打呼聲中》,源於與前輩藝術家前往金門展覽的經驗:入眠時輾轉於通舖上,被接踵而來的打呼聲吵醒,乍聽之下如彼此在夢中對話。
![](https://thepolysh.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21/10/The-Eternal-Soundscape_7.jpg)
身為臺南人的蔡坤霖,不斷追尋「何謂真正能代表臺南的聲音」?而那樣的聲響在人們心中又是什麼樣子?蔡坤霖作品《來自遠方的聲音—臺南》,以「五條港、廟宇、祈福、武力」等元素來重塑這座城市的記憶,不僅融入聽覺,讓觀者得以自然的聲音開啟記憶閘門,墜入特定場域的聽覺氛圍之中。
蔡坤霖 《來自遠方的聲音—臺南》、《鷲嶺》、《半⽉沉江府城遊》。
![](https://thepolysh.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21/10/The-Eternal-Soundscape_2.jpg)
將聆聽作為生活感知間的主要媒介,透過創作者與時局交會的生命經驗,使臺灣豐富的聲音地景得以成為地方認同與文化溯源的一道路徑,當觀者在展覽中藉由聆聽、品味著不同時代情感記憶的同時,也能試圖定義各自心中「永聲花」的樣子。
《永聲花—無盡的聲音風景》
臺南市美術館 2 館,台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 1 號
展期至 2021 年 10 月 17 日
Text/ 臺南市美術館.
Images Courtesy of 臺南市美術館.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藝文與創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