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graphy/ Yao.
「我要把活在這世上的人們,從悲慘的景況導向幸福的狀態。」——Dante Alighieri
西元 1313 年,曾任佛羅倫斯行政長官的但丁.亞里基艾利(Dante Alighieri)放棄了政治抱負,投身寫作,將他自 9 歲即傾慕的謬思女神貝緹麗彩(Beatrice)之早逝、在清新詩派與波隆納大學沐浴的人文光輝、佛羅倫斯政治改革的破滅、流浪期間淬煉的文才及人生,揉合了基督與希臘羅馬神話兩種宗教觀點,將對當時的現實批判與神學故事,都巧妙傾注在《神曲》(La Divina Commedia)之中。
1321 年但丁逝世,而後 700 年間引發了無數的迴響漣漪,從波堤切利(Sandro Botticelli)、費德里科.祖卡里(Federico Zuccari)、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亨利.福塞利(Henry Fuseli)、 安格爾(Jean Ingres)、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羅丹(Auguste Rodin)再到達利(Salvador Dalí),皆為 《神曲》 獻上他們的作品。到了當代,在各種文學、流行文化中依然可見但丁與《神曲》的影響力,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詩人作家 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在詩作中引用著《神曲》的詩句,坦言其對自身的影響;作家丹布朗(Dan Brown)的小說《地獄》(Inferno)以及被改編的同名電影,亦依著但丁的《神曲》作為線索;甚至電玩《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中,亦出現《神曲》〈地獄篇〉的引用:「踏入此門,即拋棄所有希望」(Abandon all hope ye who enter here)。
在 2021 年末,由大塊文化出版的 《神曲:但丁逝世七百週年.精華圖像紀念版》,向這位不懈於生命的偉人致敬;有別於過往各版本的《神曲》,本書邀請旅法影像學者/文化評論人陳潔曜摘取《神曲》的故事精髓,編譯白話讀本,讓更多讀者理解為何在這 700 年來,其作品持續影響著藝術、文學、戲劇、電影等創作領域。而除了文本上以更具當代視角的文字傳達但丁建構的死後世界觀,此紀念版更以圖先行,納入 19 世紀知名藝術家 Gustave Doré 替《神曲》〈天堂篇〉所作的版畫作品,更邀請當代兩位知名藝術家 Lorenzo Mattotti、Milton Glaser,各以畫作詮釋 〈地獄篇〉與〈煉獄篇〉,以視覺語言直接與讀者溝通。
〈地獄篇〉|「踏入此門,即拋卻所有希望。」
但丁以第一人稱在《神曲》中擔任主角,由羅馬詩人維吉爾作為領路人,帶領他遊歷地獄;以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發想的九層地獄,構築了懲罰罪孽的幽暗世界。此篇由可謂當代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 Lorenzo Mattotti 所繪製,以一貫的流暢線條與大膽配色,使地獄的陰森之氣中洋溢著奇想。
出生於 1954 年的義大利藝術家 Mattotti,自建築系輟學後便踏上漫畫家之路,在完成幾部漫畫作品後,轉而決定創造新的寫實藝術風格;其在漫畫界的成名作 《Fires》(1986)所展現的風格,亦在本書中展現。清晰而強烈的色塊組成具動態感的構圖,引領讀者感受 Mattotti 在音樂、藝術、電影、文學中所浸染的韻律;他巧妙運用形狀的展現、幾何形體,觸發著觀者隨但丁的遊歷而消漲的情緒。在陽空間(Positive Space)和陰空間(Negative Space)的運用上,Mattotti 亦藉由最簡潔的色塊、線條、色彩與明暗,引導觀者的視覺動線,營造出空間、不同的透視角度並突出焦點(Focal Point)——即使將圖片縮到最小,也能一眼汲取這幅畫裡所欲傾訴的話語。
黑、紅、白三色貫穿著「地獄」,高彩度的強烈色彩對比與張力,簡潔而殘酷地表達地獄的慘烈與尖銳。時而搭配的黃、藍、綠,在各作品中擔負不同的視覺意義與情緒,如毒、絕望、冰冷、光、卑鄙、惡意、熔岩、束縛、掙扎。Mattotti 在本次的作品裡亦大量使用三角形與圓形——藉由西方視覺語言裡代表邪惡的三角形,突顯地獄的黑暗、殘忍的刑罰與負向的情緒張力;而原本象徵良善的圓形,在此卻成為無力、軟弱、甚或無法反抗的語彙。
即使是如此簡化的視覺語言,Mattotti 卻確確實實地將寫實的要素揮灑其中,此即為他所創之新寫實風格。乍看隨意一筆勾勒的人體、怪物與動物的身體,實則精準地描繪出涵括解剖結構、透視與動態(Gesture)的外輪廓線(Silhouette) ; 搭配精湛的光影描繪, 以細膩的渲染(Render)技巧,使物體呈現圓滑的立體狀態。極簡幾何與寫實技法的共舞,使〈地獄篇〉如童話一般如夢似幻,卻也因此烈映嚴酷獄讞。
〈煉獄篇〉|「用以悔過的希望之鄉。」
通過地獄,但丁繼續在維吉爾帶領下,登上名為煉獄(淨界)的島嶼。停駐於此的悔悟靈魂在天使的帶領下,各別前往依「七宗罪」——驕傲、嫉妒、憤怒、懶惰、貪婪與奢華、貪食與色慾——的七層煉獄,將罪惡徹底洗滌。而後進入地上樂園,飲用忘記世間罪惡的忘川、恢復善行記憶的伊諾依河水,最後遇見貝緹麗彩——他一生傾慕卻早逝的單戀戀人——迎接但丁進入天堂。
〈煉獄篇〉由紐約知名 LOGO 「 I LOVE NEW YORK」視覺設計師/藝術家 Milton Glaser 繪製,他以恬淡爽目的彩色版畫,呈現跌宕且神秘的啟悟之旅。Glaser 在他 91 歲生日(2020 年 6 月 26 日)當天逝去,而他充滿童趣與人文哲思的平面設計作品,成為留給世界的遺產。其作品簡潔、自由、充滿張力,散發著 60 年代的氣息——即便是在 《神曲》〈煉獄篇〉,他依然以童趣自由的直白語言,講述但丁遊歷煉獄的故事。
不多加思索的手繪線條、大膽且高彩度兼極高對比的色塊,甚至是隨機的金色、中性色、漸層色及圖紋,以果決且直覺性的拓印躍然紙上。同一個場景有時存在兩款色彩略有不同的圖像,非單一定義的圖像,為煉獄的時空提供了不同的想像。不加掩飾的顏料疊加痕跡、水分擴散的痕跡,一切種種使細節如同置身事外的旁觀者,果斷而平靜地將煉獄「洗滌罪孽」傳達給觀者,卻又溫柔、誠摯、不帶批判地展現真實。
〈天堂篇〉|「愛能轉動太陽和群星。」
進入天堂,因維吉爾尚不可入天,貝緹麗彩接任著領路人的角色,領但丁見證著良善靈魂的天堂。在探索天堂「九重天」的過程裡,但丁與眾聖人相遇,並與他們談話,透過彼此的對答以及於天府中聖伯納德的引領下,領略善惡、平和,對信、望、愛的義理,以及何謂萬物一體。〈天堂篇〉中,收錄 19 世紀法國畫家 Gustave Doré 極為經典的版畫,在「至善至美」的天國角落盡是細節,是少見的極高清版本。
生於 19 世紀的 Doré 身兼版畫家、漫畫家、插畫家和雕刻家,在世時替諸多文學巨作繪製作品;從英國詩人米爾頓(John Milton)的《失樂園》(Paradise Lost)、塞凡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的《唐吉軻德》(Don Quijote de la Mancha)、《聖經》、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的小說、莎士比亞的《暴風雨》(The Tempest)以及但丁的《神曲》。其古典而富線條感的版畫,以密集交錯的刻痕表現畫面的光影、物質的質地,雖是黑白作品,卻蘊含了色彩的多樣性。
而在〈天堂篇〉中,Doré 以精湛的版畫技巧、各種型態的細密線條,展現恢宏的空間感與景深,讓觀者在每幀畫面的細節之處,皆能感受到光影的過渡與光芒的閃耀;人物的體積感與衣著、雲朵的飄動,在不同的線條分佈與交疊之間栩栩如生。在前景、中景、後景的設計編排上,即使所運用的元素僅天空、雲朵、人物,Doré 卻在每幅構裡展現不同的視覺層次;其中的焦點或是聚集在單一人物,或是聚集在由集體人物構成的幾何區塊,或是聚集在調子對比指向的區域——而從第一視覺焦點出發,多雷為觀者安排的視覺動線,則隨著每幅畫的故事內容變化。嚴謹而古典的美感,清晰的陰影輪廓,建構出宏觀滂薄的天堂世界,使觀者近乎聽見繚繞於其中的聖歌旋律。
700 年前的但丁以自身生命經驗與所得智識,留下了對不同生命層次的理解,即便他對某些人物的評判因時代的侷限而偏頗,但基於他自身生命的起伏與豐富的想像,《神曲》依然有著極高的文學與藝術價值。在文學、藝術皆替宗教服務的中世紀,他以一個「凡人」的眼界、「人性」、「人類情感」、「自由意志」,將人文主義拋磚引玉,而後文藝復興便接續開拓。700 年後的今日,在這多事的年月,但丁燃燒生命寫成的《神曲》又再度出現於眼前,當我們面臨不停變種的病毒和突如其來的意外,或許但丁在毀滅與新生中得到的智慧,能助人們免於不安與恐懼,鼓起勇氣再往前,一步一步地漸進蓬勃。
LA DIVINA COMMEDIA
Dante Alighieri 著
Lorenzo Mattotti, Milton Glaser & Gustave Doré 繪
陳潔曜、韓絜光 譯
大塊文化出版
LA DIVINA COMMEDIA
Dante Alighieri 著
Lorenzo Mattotti, Milton Glaser & Gustave Doré 繪
陳潔曜、韓絜光 譯
大塊文化出版
LA DIVINA COMMEDIA
Dante Alighieri 著
Lorenzo Mattotti, Milton Glaser & Gustave Doré 繪
陳潔曜、韓絜光 譯
大塊文化出版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藝文與書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