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Abwesenheit Exhibition Images Courtesy of Berlinische Galerie.
Part of Artwork Images Courtesy of Alicja Kwade.
世界究竟是什麼?我們又是什麼?為何得以在浩瀚宇宙內旋轉的一顆藍綠色小石上,於不同、相同的時刻裡以各自姿態或前或後、相繼出現或共存,再無人倖免地化為塵土?每當提出關於「存在」的探討,我們就如同站在混沌的邊緣,讓人類千年以來用科學與哲學作為探索方式,試圖理解由持續的變動與隨機組成的世界,並賦予規則、邏輯,將其定錨,也將自己定位。
作為以視覺先行的動物,我們從可見、可知的物件著手,它們的大小、輕重、軟硬,讓人類得以與自身比較。從大自然生長的樹木,再到以樹木為材製造的桌椅,這些物件如同定位現實(有時也定位情感)輪廓的座標,藉由它們的形體、功能以及被社會默契賦予的意義,我們用感官吸取著它們散發的各種訊息,探索著它們與世界、與自己之間的關係,進而延伸出對距離、時間與重力的認識。單位的積累與丈量,建構出世界萬物的藍圖,於是對「現實」的感知得以穩固,框住了當下「此地此刻」的時空輪廓,有型、具體、令人安心——荒忙又倉促地,我們認定現實(與其)意義,從物件而來,因物件而牢靠。
Alicja Kwade. Photography/ Oliver Mark. Images Source: Wikipedia. CC BY-SA 4.0.

出生於波蘭、現定居於柏林的當代藝術家 Alicja Kwade,卻以作品暗示著「存在」與我們認定的「現實」絕不僅止於此。有別於藝術多半以感性的題材與實踐出發,她並未凝視情感的消長,而將目光放在科學、哲學與社會默契,以雕塑、建築的形式,運用石頭、鏡面、時鐘、金屬等尋常物件,透過操弄人類的觀看習慣,質疑並挑釁著我們對時間與空間的現有感知。
ParaPivot by Alicja Kwade, 2019. Photography © Roman März. Images Courtesy of Alicja Kwade.

2019 年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屋頂上的《ParaPivot》,Alicja Kwade 以幾何黑色金屬框架象徵著人類在社會設定的各種結構、系統,框架之間彼此交錯,標示出空間的輪廓;或擺放、或懸浮其中的 9 個巨大圓石,則是時間壓縮與凝結下的產物。圓與方,描繪著建構現實的經緯:「時間」與「空間」;在框架上懸浮的巨石,賦予了矛盾的視覺體驗,卻也巧妙擬態宇宙星體的運行——仿若下一秒,圓石將抵抗不了重力,自框架上向下砸碎。「重力是讓我們得以存在於此的原因,它是物質維持的基礎。但另一方面它也是非常弱的力量,我們能隨意又輕鬆地從地上撿起任何物件。既強大,又薄弱。」她說。
Trans-For-Men 11 by Alicja Kwade, 2019. Photography © John Berens. Images Courtesy of Alicja Kwade.

又或是她的知名代表《Trans-For-Men》系列作品——一排形體巧妙相似、質地色彩不同的石頭,以中間一粉色貌似花崗岩的石塊向前後兩端接續下去;每塊石頭間放置了一面雙面鏡,一端盡頭轉變為光滑的球體,另一端則變成稜角分明的幾何金屬塊。隨著腳步移動,因為精準放置的雙面鏡,石頭與其前後接續的石頭,會在特定角度互組成一個個完整彼此的新輪廓。一顆石頭轉變至兩個彼端盡頭最終樣貌的過程被揭示——圓石與幾何金屬塊,兩者截然不同的物件,彼此之間卻相互流動。
Trans-For-Men 11 (Fibonacci) by Alicja Kwade, 2019. Photography © John Berens. Images Courtesy of Alicja Kwade.




從這一端到另一端,石頭是在哪個過程成為了金屬,不再屬於、或定義為石頭?一塊石頭經歷幾千年時空交替下的壓力,最終成為眼見的樣貌、堅硬的觸感、厚實的重量。我們稱它為石頭,卻忽略了它曾有過、如今也進行著的「質變」,Alicja Kwade 用一個簡單的方式巧妙展現。這個質變過程的每個階段,該如何描述、形容,好讓每個階段的蛻變能安放在現實之中?人類語言發展出的龐大辭海,突然顯得貧乏而疲軟。物件的流動與轉變,鬆動了我們對它原有意義的認知,動搖了我們對一件物體恆久的深信,原有的現實框架因此開始鬆散。而鏡面在映照著石頭本身之外,藉由鏡像結合成的新輪廓,彷彿也闢出另一道維度的入口——看得見鏡中的世界,卻無法穿越或碰觸,暗示著另一種現實存在的可能。
「生活是一面鏡子,我們努力追求的第一件事,就是從中辨認出自己。」——尼采。
Trans-For-Men 11 (Fibonacci) by Alicja Kwade, 2019. Photography © John Berens. Images Courtesy of Alicja Kwade.


「生活是一面鏡子,我們努力追求的第一件事,就是從中辨認出自己。」——尼采。
從相對論(Theory of Relativity)、費波那契數(Fibonacci Sequence,即黃金比例)、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弦理論(String Theory)再到形上學(Metaphysics)與現象學(Phenomenology),Alicja Kwade 持續用作品檢測著科學與哲學裡抽象、艱澀的概念,向現實提出疑問;宇宙、時空、地球到社會,層層提煉、下探,最終她也開始試著在其中指認自己。近期在柏林 Berlinische Galerie 藝廊的個展《In Abwesenheit》(In Absence),透過一系列彫塑與裝置,首度將探索焦點放在她自身:「如果從方法論的角度出發,身為人類的我,能如何以各式各樣的描述方式被展現?」
Alicja Kwade 近期在柏林 Berlinische Galerie 的個展《In Abwesenheit》。Photography © Roman März. Images Courtesy of Berlinische Galerie.

Alicja Kwade 將這次的展覽視為「自畫像」。只見白色長型的房內,以一個巨大、設有 24 個喇叭的圓環裝置為中心,牆面貼滿印上密密麻麻字母的白紙,9 幅裱框起來的作品,幾座青銅石柱雕塑穿插在房間角落。依著創作核心「藝術家對自我探索」的期待,卻不見任何藝術家的自拍、自畫像,或任何揭露、隱喻她描繪自我情感面向的作品。悖論似地,「沒有自畫像的自畫像」,展覽名稱的「缺席」,首先便點出她「不在場」的暗示。
作品 Selbstporträt (Self-Portrait),「自畫像」,由 24 個組成人類身體的化學元素組成。Photography © Roman März. Images Courtesy of Berlinische Galerie.

但事實上,自畫像確實存在。首先,她以拆解的方式審視自己的構成。24 個組成人類身體的化學元素,以迷你簡單的玻璃容器盛裝、裱框,這便是她視為自畫像的作品《Selbstporträt》(Self-Portrait)。接著她研究自己的 DNA 編碼:共計印滿 314000 張紙、一排排仿若無止盡地 As、Gs、Cs、Ts 排序。「DNA 該是造就每個個體不同的最大謎團,但其實每個人都是由這些字母組成,其中只存在著非常些微的差異。」


展場中巨大的黑色圓環上設置了 24 個喇叭,發送著藝術家的心跳聲。Photography © Roman März. Images Courtesy of Berlinische Galerie.


設置了喇叭的巨大黑色圓環,向房內發送著她的心跳,這是她在空間裡設置的「時間」——一分 60 秒的單位,正是人類心臟在一分鐘內平均跳動的次數——生理運轉的節奏,巧妙將觀者的時間感定錨。而名為《Principium》(Principle)的雕塑,則是她少見帶有嘲諷意味的作品,如基因般的青銅螺旋形體,細看才發現是由許多 iPhone 堆疊而成。它暗示著,這個年代獨有、對數位與手機裝置的依賴現象,既如 DNA 般編寫進我們的習慣與行為,同時也預測著,我們不停地將定義自己的各種資訊透過手機傳送,最終作為物件的手機卻也可能成古——就像短短一行、社交平台上的自我介紹般,如同未來數位世界的墓誌銘。




Alicja Kwade 對「人是什麼?」、「我是什麼?」這樣的疑問,按著她過往作品對世界、現實與物件的研究方式去摸索,「我處理自己的方式一如我處理一塊石頭——必須也唯有將自己視為物件去檢視。試著盡可能搜集可得、可描述的實際資訊。一塊石頭有特定的成分、密度、重量、表面結構,受到特定的力量形塑成它的形體。我用同樣的方式檢視我自己。在我的研究中,我完全是可替代、被交換的,我有可能構成另一個人。」
“In Abwesenheit”, Alicja Kwade. Photography © Roman März. Images Courtesy of Berlinische Galerie.

的確,與他人幾乎無異的 DNA 符碼與化學元素,一切似乎顯得平庸;得出了人類就是許多原子的移動與作用,在時間與空間的應允下組成,更顯得「自我」的存在意義無足輕重。但同時也突顯出一個事實,「我拆解了所有,但卻無法得到一個答案,讓一切都留下一點神秘。」在科學度量下僅存在微小差異的我們,最終卻長出了行行色色的面孔、樣貌與種族,帶有各自的心緒、情感與特質,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意識、潛意識與想像力。
她曾在丹麥 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 美術館的訪問裡提到,「人類是極度貧乏的動物,我們有提問的能力,但卻沒有解答的能力。我們被迫拘泥在這樣的侷限裡,而我們可能永久得不到答案……但那沒關係,那存在著某種自由。」探索的自由、創作的自由、詮釋的自由……依著這份自由,對於創作自畫像,Alicja Kwade 選擇了將自己身影抹去的描繪方式,不見她的臉孔、身形、髮色,但卻讓人不能肯定地斷言:「那不是她。」既非科學家也不是哲學家,刻意拋棄浪漫與詩意的臆想,Alicja Kwade 以嚴謹、明晰卻又優美的方式,體現著艱澀的理論與公式——以科學的尺度聚焦觀看,而後在美學的維度上留下鮮明的軌跡。
《Alicja Kwade: In Abwesenheit (In Absence)》
展期至 2022 年 4 月 4 日
Berlinische Galerie/ Alte Jakobstraße 124–128, 10969, Berlin
Opening Hours: Wed-Mon/ 10:00 am-06:00 pm
T: +49 (0)30-789 02-600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展覽與藝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