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馬戲團|瘋魔戲夢四月天,角色與生命的虛實雲煙:張國榮

《霸王別姬》。Image Courtesy of 甲上娛樂。

程蝶衣:「不行,說的是一輩子!差一年、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算一輩子。」

段小樓:「蝶衣,你可真是不瘋魔不成活啊。唱戲得瘋魔,不假,可要是活著也瘋魔,在這人世上、在這凡人堆裡,咱們可怎麼活喲。」

“  程蝶衣:「不行,說的是一輩子!差一年、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算一輩子。」
段小樓:「蝶衣,你可真是不瘋魔不成活啊。唱戲得瘋魔,不假,可要是活著也瘋魔,在這人世上、在這凡人堆裡,咱們可怎麼活喲。」  ”

——《霸王別姬》

——《霸王別姬》

——《霸王別姬》

《霸王別姬》劇照。Image Courtesy of 甲上娛樂。

《霸王別姬》。Image Courtesy of 甲上娛樂。

人們很難忘記 2003 年的愚人節這天,老天所開的一個玩笑,即是「哥哥」張國榮的自殺離世。近二十年一晃而過,張國榮曾給出的形象與氣質,仍是那麼鮮明而獨特。

在這個時刻,院線正上映著四部張國榮演出的作品,分別是王家衛的《春光乍洩》(1997)、關錦鵬的《胭脂扣》(1988)、陳凱歌的《霸王別姬》(1993)與吳宇森的《英雄本色》(1986),接下來也即將上映王家衛的《阿飛正傳》(1990),除了讓熟悉張國榮的影迷回味他的銀幕身影,年輕影迷亦可親身體會這名演員的傳奇性。

《霸王別姬》劇照。Image Courtesy of 甲上娛樂。

《霸王別姬》。Image Courtesy of 甲上娛樂。

其中《霸王別姬》可說是理解張國榮,或說,對於影迷來說「張國榮成為張國榮」的關鍵作品。

改編自李碧華同名小說,《霸王別姬》時空背景落在 20 年代到文革之後這五十年間的中國。張國榮飾演的程蝶衣從小被賣到戲班,後來,與張豐毅飾演的師兄段小樓合演的戲碼《霸王別姬》深受矚目;可在戲裡反串飾演虞姬的程蝶衣,對飾演霸王的段小樓的感情,是真確的,甚至其實早已紮根在一起度過的漫長歲月裡。但段小樓喜歡的是別人,他娶了鞏俐飾演的菊仙。程蝶衣對段小樓有情,段小樓儘管無法回應這份感情,對程蝶衣仍是有義的,只是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裡,一切都在隱晦和誤解之中變得脆弱。

《霸王別姬》劇照。Image Courtesy of 甲上娛樂。

《霸王別姬》。Image Courtesy of 甲上娛樂。

《霸王別姬》可看為對張國榮令人難忘的特質給出線索:隨著電影從戲到戲中戲的執迷不可自拔,到真實與虛構間不僅無以切換,甚至此彼互相強化——愛得越深,就演得越好;演得越好、越受肯定,就越一層層地鞏固了原本難以為現實寬容的愛。……廣大影迷所歷經的「張國榮現象」,或者在於這位演員擁有著某種神秘而流動的質地,那在他最精彩的角色裡烙下刻印。我們以為自己因為喜愛演員而認同了角色,卻其實是一次接著一次,隨對角色的入戲而勾勒、落定地認定了這個演員,甚至,這個人。

《霸王別姬》劇照。Image Courtesy of 甲上娛樂。

《霸王別姬》。Image Courtesy of 甲上娛樂。

換句話說,張國榮的魅力起初似乎是他竟能那麼稱職地表現出,入戲到反過來扭轉與重寫了現實。但終究,他之所以在影迷心中不隨時間蒙塵消逝,不真在於該個倏然消失,而在於他一直都是個幻影,一個夾在實虛之間,由兩邊不斷調度、始終成立、絕不衰老斑駁的幻影。

談《春光乍洩》。如果說每部都電影都只能是某一個核心角色的旅程,則《春光乍洩》其實比較是梁朝偉飾演的黎耀輝的旅程,可張國榮飾演的何寶榮,卻決定了那個旅程所處在的是如何形貌的世界。相比較起來,梁朝偉/黎耀輝是更為「有血有肉」的,而張國榮/何寶榮則更接近某種潮湧的執念般的存在——這個意思是,之於前者我們可以投射自己、可以追索著他前進的軌跡,關於後者,則是一種難以追問,但也絕無法抗拒和否認的存在。

《春光乍洩》劇照。Image Source: IMDb.

《春光乍洩》。Image Source: IMDb.
《春光乍洩》。Image Source: IMDb.

《春光乍洩》裡的愛似乎濃郁,卻亦瀰漫著「再愛又如何?我並不被(這個世界)允許做得更多」的頹然,而這份同時熾烈也徒勞的深刻情緒困境,來自主角的戀愛對手,是那麼的虛幻、無法穿透,以致於這場戀愛難以有一場真正索問真理的決鬥。

《春光乍洩》劇照。Image Source: IMDb.

《春光乍洩》。Image Source: IMDb.

同樣的感受配置也出現在《胭脂扣》:這是梅艷芳所飾演的如花的旅程,卻只能被張國榮所飾演的十二少,賦予此一愛情與人生旅程每個階段的形構。如花對十二少的愛是強烈而明確的,但十二少與其說是由性格而來的滑溜和軟弱,不如說那個靈魂是不穩定的,而這不只讓如花無法與他偕同、為兩人的感情對抗苦澀的現實,甚且讓觀眾所置身的,不再只是愛情故事、社會階級與時代,而是轉換進那一切所隸屬的、更大且無從捉摸的「什麼」,由此遺下無所適從的複雜心緒。

《胭脂扣》。Image Courtesy of 甲上娛樂。

《胭脂扣》。Image Courtesy of 甲上娛樂。
《胭脂扣》。Image Courtesy of 甲上娛樂。
《胭脂扣》。Image Courtesy of 甲上娛樂。
《胭脂扣》。Image Courtesy of 甲上娛樂。

我們對張國榮的念念不忘,或許正是由這份矛盾而來。二十年後,我們仍無法確定自己曾喜愛的、認識的,甚至曾「看見」的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似乎是那些電影裡滲透性的陰柔、繚繞的性格,要跨到如黑洞般的缺陷,又似乎是那整個因為太像真的、以致於不可能是真的的臉龐和模樣。

而我們似乎為了他惦記著這每一部電影,又似乎是這些迥異的作品,奇異匯聚地射出了某個我們後來堅信不疑的「張國榮」的圖像——一如他斷然轉身一別世界的時刻,時隱時現又雲煙飄忽的四月天。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電影與藝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