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重映、由德國當代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執導的《PINA》,是已逝現代舞蹈家碧娜鮑許(Pina Bausch)的紀錄片,這回上映十週年的放映,以 2D、3D 版本同步再現——觀眾若能參與 3D 的大銀幕演映,將會是非常驚喜而切題的體驗。3D 電影通常為大型商業電影所用,以強化感官娛樂,《Pina》卻透露了這個技術如何擴充新一維度,在大銀幕上體現另個藝術領域,單就形式本身就啟人思考。
被稱為「舞蹈的革命家」的碧娜鮑許,1973 年起擔任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總監,一生共創作超過 40 部的舞作。碧娜鮑許將「舞蹈劇場」帶往新的疆界,創作手法打破眾多框架,而對導演溫德斯來說,1985 年觀賞《穆勒咖啡館》(Café Müller)所獲得的震撼,埋下了要拍出這部紀錄片的遠因。
溫德斯和碧娜鮑許原本已談好了紀錄片拍攝,碧娜卻在開拍前驟逝,讓溫德斯曾一度要放棄這個計畫;後來重新調整、企劃為這部溫德斯口中,「不是關於碧娜,而是獻給碧娜」的作品。
「她以姿勢與活動丈量人的距離與孤寂,並以自己的文法與語言詮釋人們的歡愉、喜悅、痛苦、希望、悲傷、興奮與絕望,並具體地呈現在我們眼前。」——文.溫德斯
自稱是舞蹈表演愛好者的溫德斯,在看過那麼多作品後,對碧娜舞劇中那種「明明只是一群人,卻帶來了如龍捲風般掃過舞台」的深層騷動,難以自己;導演將此描述為「他們的身體活動方式與我預想的不同,並給予了我從未有過的感受。」他也曾撰文討論碧娜鮑許的作品,作為電影導演的他,以自己對身體的「動」的觀察,切入去看碧娜藉由舞蹈所打開的新的可能性。在他眼中,所謂的「動」,指涉了無論手勢或步伐等連續進行的現象,是時間上的連續,也是空間上從一處進駐另一處的連續;他曾認為「動」總是預設的,卻在碧娜的舞蹈劇場猛然驚醒,理解「動」原來可以是被全新發動、創造的語彙,用以表達、溝通,甚至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
在《PINA》一片中,沒有碧娜鮑許親口細談她的創作論述(雖有碧娜過往影像片段,但並沒有直接談創作),溫德斯選擇將碧娜作品,以對他而言最重要的部分強調出來。內容大幅採進《穆勒咖啡館》(Cafe Muller)、《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滿月》(Vollmond)和《交際場》(Kontakthof)四齣舞作的段落;就算是對不很認識碧娜鮑許的觀眾,亦可透過導演的進路,由「身體」所可以做出的開敞和糾結、「身體與世界」與「身體與他人」所可以創造出的新穎關係,而震懾。……想像起來,如果當年來得及和碧娜一起拍紀錄片,是否將不會存在如今這個被注入更多來自溫德斯的凝視和思索的版本呢?
另一滿載溫德斯與碧娜鮑許兩位藝術家對話的巧思,則在於導演將舞作從劇場搬至戶外的構想,包括草地、河流、砂地,以及最重要的,在城市各個角落——路邊的安全島以及懸掛式單軌電車車廂,都成為了舞者的舞台。
溫德斯電影中的人物總是走入比他們廣袤的空間,在裡頭有意識與無意識地探索,由此獲得轉化或成長;在《Pina》中,劇院與曠野和城市裡的身體,並置地給出不同卻又有所相通的況味,人對於自己身體的「動」與「被動」,也在空間的場所精神裡,流動著再多一層意醞。
Images Courtesy of 甲上娛樂.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電影與藝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