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鄰近諾曼地的濱海小鎮 Ouistreham,一個一如往常的陰天下午,瑪麗安來到就業服務中心尋找工作,撞見一位怒斥著職員的單親媽媽,氣憤地咆哮若得不到補助救濟,孩子便活不下去。會談室內,輔導員指出「你的履歷上有 23 年的空白期」,瑪麗安有些焦急地解釋,自己曾是一位家庭主婦,富有的前夫讓她多年來都無需工作,然而前夫的年輕情婦出現,讓她決定離開從前的家,獨自從頭開始。輔導員抿了抿嘴,建議她從「頗有前景」的清潔員做起。
刻意編造背景、實為知名作家的瑪麗安,其實正為新書題材準備,進入社會底層親身見證,調查法國勞工階級難以翻身的工作處境。她先進入一家規模不小的清潔公司,跟隨其他女性清潔員到各地打掃清潔,從休息站的公廁到濱海的度假小屋,處處都有這群清潔員的身影,而每日至少需工作 10 小時以上的她們,也面臨著不同的生活困境。心細且健談的瑪麗安很快交到兩個同為清潔員的朋友:不到 20 歲、卻已具備清潔員深厚資歷與專長的瑪莉露,以及當初在就業服務中心憤怒咆哮的單親媽媽克莉絲。
和其他人一樣,瑪麗安過著凌晨五點起床、晚上十一點上床的生活,經歷著財務不穩定和被社會邊緣化的問題,日日操勞的辛苦讓她疲累,卻也與夥伴們培養出情同姐妹的情誼與默契。在一次開往倫敦的豪華渡輪清潔工作結束後,瑪麗安、瑪莉露與克莉絲陰錯陽差錯過下船時機,三人躲進頭等艙房暢飲香檳,許下每年此時一定要再聚的美好約定,卻未料接下來的航行旅程,瑪麗安的秘密即將曝光。
《失業風暴》(英譯「Between Two Worlds」,原名「Ouistreham」)改編自 2010 年法國調查記者芙蘿倫絲.歐貝納(Florence Aubenas)的暢銷紀實文學作品《Le Quai de Ouistreham》(暫譯:資深記者化身底層階級 180天),作者歐貝納當時便如瑪麗安一般,深入失業率更高、零工經濟當道的底層勞工階級,以「臥底」的身份描繪這群人的樣貌。
法國近十年的失業率高達 9%,是西歐失業人口相對龐大的國家。如同本部電影所呈現,每年有上萬人湧入就業輔導中心,期盼找到維持生計的幾份零工工作與微薄薪水。導演艾曼紐卡瑞(Emmanuel Carrère)透過瑪麗安的身影與筆記,點出這些人承受的惡劣工作環境與條件(不合理的長工時、須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大量工作)、未受就業保險保障(雇主可輕易資遣員工),以及為基本生活疲於奔命的窘境(沒有車的克莉絲,每天需徒步至少兩小時,往返工作場所與住家)。
在這個底層世界裡,少了其他階層擁有的基本生活保障,卻依舊存在著職業金字塔的淺規則。最好的情況也不過是這群人彼此互相扶持、介紹打零工機會,同時身兼著幾份臨時工作,並在各個相距遙遠的工作地點間奔波往返,或在難得休假時共享樸實無華的小娛樂。無數個循環的日起日落,明與暗、晝與夜的呈現,亦反映著兩位女主角瑪麗安與克莉絲的心境。即使親身體會著失業壓力與貧窮處境,瑪麗安隨時可無慮地全身而退,在工作結束後的下午悠哉躺在沙灘上發呆;而以大夜班換取更高時薪、需在深夜或尚未破曉前便步行往返工作地點與住家的克莉絲,似乎永遠只能讓自己置身暗處。
導演以類似劇中劇的手法,呈現出「第一旁觀者」(瑪麗安)與「第二旁觀者」(觀眾)的視角。藉由瑪麗安敏銳又冷靜自持的雙眼,觀眾將這不為人知陰暗面看進眼裡的同時,得以理解她與這群人在朝夕相處下培養出的親密連結,卻也在謊言與友情中掙扎、無法自處。這讓《失業風暴》除了揭露社會底層工作環境的殘酷事實之外,更透過這樣的雙重凝視,提出令人省思的疑問與辯證:「建構於良善立意的謊言,是否真能被接受?是否因良善立意而值得原諒?」一如識破瑪麗安喬裝身份的就業中心輔導員,對瑪麗安的尖銳提問:「你就不怕因此擠壓到其他真正需要工作的人的機會?」
同樣以失業與打零工的生活為題材,和超脫的《游牧人生》不同,《失業風暴》試圖探討現今社會底層的零工經濟裡,血淋淋又難以翻轉的階級。法國滿貫影后茱莉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以精湛演技,為相對寫實的社會背景設定注入一絲希望與天真,也引人思索我們的「同理」是否真為「同理」?「同理」又該如何不淪為將自身放在更高處的「同情」?片末,瑪麗安成功用創作為這群朋友發聲,我們卻難以知曉她最終是否決定追上那班巴士,與克莉絲是否真正和解;在這段「走進另一個世界」的體驗之中,她的狼狽除了來自勞動的辛勞,亦存在著立意良善的情感上,那進退兩難、難以真正打破階級壁壘的窘迫。而正是這樣無答案的結局,在感嘆之外,引發觀者對人性更深刻的省思,也讓整部作品留有值得再三回味的餘韻。
Photography © ChristineTamalet.
Images Courtesy of 可樂電影.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電影與藝文故事。